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貞觀年少》第56章 以後,這條街我說了算
  經過是美好的,計策也是不錯的,結果卻令李世民和獨孤武都不大高興。

  因為在李世民等人回神之後,獨孤武跟杜如晦說這個法子獻上去肯定有功勞,讓杜如晦出筆銀子,然後被李世民給教訓了一頓,教訓獨孤武隻知錢財卻不知為國效力,有好法子不知道早點獻上朝堂。

  天地良心,他獨孤武只是一個鄉野小民,連長安城的城門朝哪兒開的都不知道,就算他想要獻上好辦法,也沒有門路啊。

  不過這種抱怨的話不好與李世民多講,萬一李世民覺得自己有才乾,非要給自己封個官兒當當怎麽辦?

  幫著出出主意還行,讓自己做官還是算了。

  朝堂那地方水太深,獨孤武可不想涉足其中,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淹死。

  商場與官場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這個簡單地道理獨孤武在明白不過,他沒自負到在官場也能混得如魚得水。

  現在的相處方式就很好,李世民陪著愛妻吃過飯後,領著從杜如晦手中拿到記載辦法的韓仲良回宮商議,獨孤武、杜如晦和背著糧食王智三人出酒樓回獨孤武家。

  大家隻當萍水相逢一場,了不起就是大家共同商議了一次如何解決山東的旱災。

  出酒樓後不久,趕上了胡大叔的兒子趕著驢車從面前路過,獨孤武開口便喊道:“胡大哥,你這是送了貨回家啊。”

  “二郎。”胡家大哥親切地招呼了一句,歎道:“剛送了貨,不過不回家,還得下鄉去,今日都跑好幾次了。”

  胡家儲備的雞鴨鵝不多,都靠著平日裡下鄉購買供給給縣裡的酒樓和富庶人家,涇陽縣一連下了十幾日的大雨,胡家的儲備早沒了。

  今天天氣好,胡家全家老老少少都忙著送貨和下鄉采買備貨,今年這鬼天氣誰也不知道什麽時候又下起暴雨。

  “胡大哥,你去不去王家莊啊?”

  怕胡家大哥不清楚具體的地方,獨孤武補充道:“就是便橋對岸,向東兩裡處的王家莊?”

  胡大哥想了想了,點點頭,問道:“二郎去陳家莊有事?”

  兩人口中的地點不統一,但地方是一個地方。

  在武德九年之前,現在的王家莊便叫陳家莊。

  突厥南下時,陳家莊的莊主一家老小滿門被殺的乾乾淨淨,莊子裡的莊戶要不就是被殺了,要不就是被突厥人俘虜走了。

  陳家莊被收歸了國有,正陽村的百姓搬遷過去之後,縣裡考慮到正陽村的百姓大多姓王,也就改了莊子的名字,叫王家莊。

  像胡家這種時常下鄉收購貨物的人家,都習慣了稱呼以往的名字,一時間難以改口。

  同一個地方稱呼不同,獨孤武是知道的,他聽王智說其過這件事。

  當初王智回村兩人閑聊,王智說正陽村的名字不好,獨孤武好奇問他為什麽說正陽村的名字不好,王智便說村外都叫某某莊不叫村,說正陽村應該改叫正陽莊。

  因為這個閑聊,獨孤武也就和王智聊了聊王家莊的情況。

  在王智的腦子裡,天下所有的村子都叫某某莊,獨樹一格的正陽村便不是個好名字。

  “我不去。”獨孤武搖搖頭,指了下王智,笑道:“這是我兄弟王智,他家就在王家莊,他準備要回家······”

  話沒有說完,胡大哥笑道:“二郎,你兄弟便是我兄弟,你讓他上來,我送他回去,繞不了多遠的路。”

  “謝過胡大哥,

你看這車馬費要多少錢?”獨孤武客氣地問道。  胡家老大不高興了:“二郎,你說得這叫什麽話,送段路而已,你跟俺提錢作甚?”

  “那就謝過胡大哥了。”獨孤武抱拳答謝,叫王智上車,目送王智搭乘胡家驢車離去後,才帶著杜如晦回家。

  準確的說,兩人也沒回家,而是去了宣花坊買菜。

  十幾日的大雨,衝刷掉了宣花坊許多臭味,卻未能衝刷到宣花坊的嘈雜,今日反倒越發嘈雜,以前這個時辰,宣花坊其實是有些寧靜的,一般都是在早晨時分和傍晚時分才會很嘈雜。

  清晨,涇陽縣的酒樓小二,涇陽縣商戶家的仆從,縣裡的一般人家都會早早便來買菜。

  傍晚,涇陽縣的窮苦人家會來宣花坊買菜,或者撿一些富貴人家的仆從丟棄的爛菜葉,與沒有賣完菜的小販討價還價,為一文錢爭個面紅耳赤。

  午後其實沒有人來,整個宣花坊只有商販們偶爾吹上兩句牛。

  不過,一連十幾日的暴雨,讓宣花坊熱鬧了起來,富裕人家的仆從,酒樓的小二,尋常的百姓摩肩接踵,嘈雜之聲一浪高過一浪,嘈雜聲中還參雜著幾許童子的哭聲。

  擠過擁擠的人群,走到攤販面前還沒說話,便聽到攤販熱情的喊著:“二郎來買菜啊,俺估摸著下了十幾日的雨,你家肯定也沒菜了,俺都給你留著好的咧。”

  “謝謝三嬸。”

  “二郎,俺這裡也給你留著咧。”隔壁的攤販笑道。

  “謝謝陳大哥。”

  “二郎,來買菜啊,俺特意給你留了兩條魚,等會兒來拿。”賣魚的趙六叔隔著老遠也朝獨孤武喊道。

  “謝過六叔了,今日正好要買些魚回家。”

  說話間,獨孤武一把抓住一個小二打扮的青年,怒道:“你給的錢少了,三嬸家的菜三把一文錢,你拿了七把菜,要麽再拿兩把給三文,要麽留下一把。”

  賣菜的商販都不是什麽有錢人家,三嬸一個婦人拋頭露面來涇陽縣賣菜是沒辦法。

  家裡男人死了十多年,大兒子忙著替人做工,小兒子年前從了軍,現在還不知道有沒有活著回來,兩個兒媳婦剛生下小孫子沒一兩個月,沒辦法幫著她賣菜。

  家裡不說就靠著她賣菜過活,卻也是家裡一筆不小的進項,菜捆得整整齊齊,斤兩也足,還偷摸佔窮苦人家的便宜,過分了。

  “二郎,算了,這是縣尉家的。”

  三嬸很清楚對方的身份,顯然對方沒少乾這種事。

  仆從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趾高氣昂地斜視獨孤武:“現在如何?”

  獨孤武暫時沒理會狐假虎威的仆從,看著三嬸好言好語道:“三嬸,按理說這事兒我不該再插手,以免給您家招災,但是今日我還管定了,有什麽事我替您擔著,大家都是窮苦人家,生活本就不容易,這種事不能就這麽算了。”

  民不與官鬥的道理在簡單不過,盡管來宣花坊的是官員或者富商家仆從,但他們在尋常老百姓眼中代表的就是有地位的人家。

  放在以往,獨孤武或許算了,不過今日不同,誰叫杜如晦也在身邊呢。

  天下不平事多了去了,獨孤武不是聖人,他只是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管不了那麽多,不過對於熟識之人,獨孤武向來熱心腸。

  在有能力管的條件下,放任不管,他辦不到,天下不平事如過江之鯽,但能少一件便是一件。

  “老杜,你看看······”

  話說到一半,才發現杜如晦走丟了,獨孤武轉身朝著人群中大喊老杜,聽到杜如晦應聲才發現他還在人群外站著,沒能擠進來。

  “諸位讓讓,諸位請讓讓。”獨孤武抱拳,請圍著的人群讓開一條道,招手讓杜如晦過來。

  仆從見到杜如晦,恭敬的行禮道:“小人見過杜公。”

  此時,獨孤武深深認識到自己當初為何會誤解了,此杜公非彼杜工啊。

  冷眼看著仆從,獨孤武瞧見了仆從的雙腿打顫,額頭的汗珠順著臉頰連串滑落。

  尚未開口,又瞧見人群中有幾人朝杜如晦行禮道:“小人見過杜公。”

  顯然,杜如晦在涇陽縣的這段日子,讓涇陽縣官吏府上的仆從都認識了杜如晦。

  沒誇張也沒委婉,獨孤武把事情給杜如晦說了一遍,話說到一半時,狐假虎威的仆從便顫顫巍巍地給了錢,甚至多給了兩文錢。

  聽過獨孤武說完,杜如晦平靜道:“回去後,自行找王縣尉領罰。”

  仆從戰戰兢兢應喏,屁都不敢放一個。

  杜如晦上位者的威勢一覽無余,獨孤武有點羨慕了。

  前世獨孤武也是商場大佬,稱得上是上位者,他其實也有杜如晦一般的氣質,不及杜如晦卻是有那麽一點威懾力的。

  只不過獨孤武適應能力很強,他能清晰的認清自己現在的身份, 適應現在的身份,把以前的一切都隱藏了起來,不至於完美,只是一般人難以發現他的本質罷了,有見識的人其實能感覺到一些。

  拿杜如晦與獨孤武成為忘年交這件事來說,若非獨孤武的本質便是個氣度非凡的人,堂堂杜如晦豈麽會有種與獨孤武一見如故的感覺。

  獨孤武環視眾人,正色道:“宣花坊的東西如何,大家心裡都有杆秤,不僅足斤足兩,甚至有余。

  貨好,便宜,對得起所有人。

  宣花坊的攤販都是窮苦人家出身,能來宣花坊的大家也差不多,窮苦人家出身不說相互幫襯,但也不應該為難吧。

  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

  附和的人不少,有說二郎說得好的,也有說自己沒乾過這種事的,當然也有面帶羞愧的。

  朝人群抱拳答謝大家捧場,獨孤武從攤子上拿起三文錢,放到戰戰兢兢地仆從手中:“這種事我希望不要再發生,買東西最為講究公平,多出來的錢還你。

  你也順便告誡下會做這種事的人,想來以你涇陽縣縣尉家的人的身份,也認識、知曉有哪些人會乾這種事。

  若覺著心裡不痛快,覺著今日丟了面子,別找宣花坊攤販的麻煩,要找就找我。

  也別想著偷偷找他們的麻煩,他們我都認識,比你們熟,隨便打聽打聽就知道他們的情況。

  我叫獨孤武,就住在涇陽縣花雨巷,記住了。

  你們少狐假虎威,這種事若是再被我發現,可不會像今日這般輕易作罷。

  以後,這條街我說了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