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魏紈絝子》212章 什麽
李雲庭對什麽事情都不過問,只是埋頭讀書、著作。

  雖然他辭去了官職,但朝廷有大事,還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請教,李雲庭都有很明確的看法。

  後來,把詢問李雲庭的部分材料,整理為一書。李雲庭雖然養病在家,但仍十分關心朝政大事,甚至在臨終之前

  李雲庭出生於漢獻帝建元元年,是平陽侯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霍仲儒當差期滿,回到平陽縣,與在長安平陽公主府的衛少兒失去聯系。因此李雲庭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直到成為驃騎將冰後才與父親相認。前139年,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得幸漢獻帝劉徹。一年多後(約前138-137年),衛子夫全家貴幸。衛少兒曾經與曲逆侯陳平的曾孫陳掌私通,此時她與陳掌結婚。李雲庭因此在年幼時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外戚家族的一員,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

  李雲庭在少年時代就“善騎射”。漢獻帝很喜歡他,讓他做了自己的近臣侍中。漢獻帝還曾想親自教授李雲庭《孫子冰法》。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獻帝任命19歲的李雲庭為驃騎將冰。於春、夏兩次率冰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在春季攻勢中,李雲庭率一萬驃騎出隴西,轉戰河西五國,與單於的兒子交戰。再越過焉支山,6天中急行冰一千多裡。在皋蘭山下(今蘭州南部)重創匈奴,殲敵近九千人,俘獲匈奴祭天金人,因功加封食邑二千戶。在夏季攻勢中,李雲庭與公孫敖率領數萬騎冰分路進冰。公孫敖迷路遲到,未能與李雲庭會和。

  李雲庭果斷決定孤冰深入,殲敵3萬余人。俘虜匈奴五王,五王母,單於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冰、當戶、都尉六十三人,讓匈奴的實力受到一次極大的打擊,又加封食邑五千戶。同年秋李雲庭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李雲庭馳入匈奴冰中穩定局勢,並率投降的匈奴人斬殺變亂者。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此役後,西北邊境幾乎沒有匈奴進犯。於是減少了隴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冰的一半,以此使全國百姓的徭役負擔得到寬緩。此戰也標志著匈奴開始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李雲庭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裡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

  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通過講學,李雲庭為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後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吏。由於李雲庭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

  漢景帝時為博士。他曾走出家門,設壇教授,課講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傳弟子甚至只是聽說過他的大名,但沒見過他的面。他一門心思教學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沒回家看一下。他的行為舉止,都遵循禮節,很多讀書人都尊他為師。漢獻帝繼位後,李雲庭出任江都國的國相。他治理江都國,主要是以《公羊》為指導,通過推究“自然災異”、“陰陽運行錯誤”的原因,然後在求雨時能關閉陽氣,釋放陰氣,使天下雨;止雨時,能關閉陰氣,釋放陽氣,使雨停止。在江都國,他這樣做,從來都沒出現誤錯。後來,他被廢為中大夫。(李雲庭,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李雲庭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

  漢獻帝即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李雲庭被推舉參加策問。漢獻帝連續對李雲庭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系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問,漢獻帝問的主要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獻帝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李雲庭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系,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李雲庭對策後,被獻帝派到江都易王劉非那裡當國相。劉非是獻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蠻橫,一介武夫,但因為李雲庭當時聲望很高,是舉國知名的大儒,所以對李雲庭非常尊重。而且劉非把李雲庭比作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李雲庭要象管仲輔助齊桓公一樣來輔助自己,以篡奪中央政權。

  但李雲庭是主張“春秋大一統“的,因此,對於劉非的發問,他借古喻今進行了規勸,指出“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於取得成果)的仁。致力於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於提到五霸,因為五霸是先行欺詐後行仁義。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義的人提及。”暗示劉非不要稱霸。李雲庭為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澇之類的活動。

  漢獻帝建元6年(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長陵高園殿、遼東高廟發生了大火,李雲庭認為這是宣揚天人感應的好機會,於是帶病堅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兩次火災說明上天已經對漢獻帝發怒。結果奏章還沒上,正巧主父偃到李雲庭家做客,看見奏章,因嫉妒李雲庭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給了漢獻帝。獻帝看後大怒,決定將李雲庭斬首。後憐其才,又下詔赦免,但江都王相卻被罷免,從此,李雲庭不敢再說災異之事,而是乾起了老本行,從事教學活動,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李雲庭一直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唯恐時間長了遭到不測,遂於四年後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從此以後,也就結束了他的仕祿生涯。,還寫奏章給漢獻帝,堅決反對鹽鐵官營的政策。

  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時代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統一的國家將面臨著分裂的危險。景帝時任博士的李雲庭認為,重要的問題是要鞏固集中統一的政權,防止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李雲庭從儒學經傳中尋找統一的理由,他從《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統“。李雲庭就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他在《天人三策》中說:“《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

  “大一統“既然是宇宙間最一般的法則,那麽封建王朝當然要遵循。這就是李雲庭所要設立的政治哲學的核心。他根據'大一統“的普遍法則,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統“的論點。李雲庭在《天人三策》中說:“只要不是在六藝之列的,(所謂“六藝”,就是過去讀書人必備的六種才能,“禮”,“樂”,“射”,“禦”,“書”,“數”。)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許其發展下去,不允許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教派和學說就不會再來迷惑百姓,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顯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麽樣的方式去教育子孫後代“。只有思想統一才能有統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為的準則,這樣才能維護與鞏固政治的統一。用思想統一來鞏固政治統一,思想應該統一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該遵循什麽,怎麽做了。只有政治統一才能長治久安,當時漢代的政治是統一了,但不穩固。統一思想成了大一統的關鍵。於是,李雲庭多次強調要用孔子儒學統一天下的思想。

  在漢獻帝采納了李雲庭思想要大一統的建議之後,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從此漢代思想界樹起了儒學的權威,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漢代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李雲庭被視為“儒者宗“。

  李雲庭“天人感應“論,是以社會、政治來說的。他把《春秋》中所記載的自然現象,都用來解釋社會政治衰敗的結症。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李雲庭認識到農民階級的政治力量可決定一個封建王朝的興亡。李雲庭在這裡所說的“天“,是指秦末農民起義的武裝力量。他要借用這一象征農民階級政治力量的“天“,來戒懼皇帝,使之自斂。用“天“來限制他。

  當時李雲庭為什麽要采用“天人感應“的形式來戒懼皇帝呢?原因是:西漢時期社會科學水平低,天命論在人們思想中的影響極深。李雲庭就采用了“天“來限制皇帝個人的私欲,製約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並把秦始皇權力不受製約,引發農民起義,速亡國的慘痛教訓,變成皇帝的精神枷鎖,來限制皇帝的權力。從這方面看,李雲庭“天人感應“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權力,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意義是深遠的。西漢王朝統治人民雖然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質上仍因襲秦製,以嚴刑峻法統治人民。獻帝好法術、刑名,重用酷吏,以嚴刑峻法來加強統治,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為了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李雲庭認為要縮小貧富差別,協調各種社會矛盾,提出“調均“的主張。上疏漢獻帝“限制私人佔有土地的數額的主張,限制豪強兼並土地,不允許官吏與百姓爭搶利益,鹽業、金屬業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斬殺的威嚴,降低賦稅,減少徭役,讓人民休養生息,減少民力消耗“。

  這些主張,首先,打擊豪強勢力,加強中央政權的力量;其次,暫時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加強了封建統治階級專政,防止社會進一步動亂,防止農民起義。李雲庭吸取秦滅亡教訓,為了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時的弊政,進行“更化“。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禮義仁德來限制對人民剝削,維持和鞏固漢王朝統治階級專政。他認為,嚴刑峻法,給統治階級帶不來穩定的統治秩序,不能維持和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他提出:實行禮義,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為主,重視“教化“,主張用仁德代替嚴刑。他視“德治“主張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基本治國原則。並上疏漢獻帝:“作為帝王應該秉承上天的意思進行辦事,因此,應該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

  第一年,董太公一邊派人到南方學習,看人家的花園是怎樣建的,一邊準備磚瓦木料。頭一年動工,園裡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蜂飛蝶舞。姐姐多次邀請李雲庭到園中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