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魏紈絝子》二百六十六章 名士
  李雲庭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
  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39歲。嵇康身後留下了許多文學作品,不僅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其次,及其人格魅力令他在當時亦屬名士,他的事跡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在他身上集合了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宗教人物等多重屬性,後世學者對他的解讀也趨於多元化。
  有文獻稱嵇氏家族是一個儒學世家,但因缺乏佐證,這種說法產生了爭議,後世學者猜測嵇氏是因為與魏武帝曹操同鄉,而在嵇康父親的一輩發跡。
  嵇康的父親名叫嵇昭,字公遠,在曹魏擔任督君糧治書侍禦史的官職。他在嵇康還在繈褓之中時便已經去世,嵇康由母親和哥哥撫養長大。因為父親的遺產和兄長的撫養,嵇康的早年過著優裕的生活,母親和兄長並沒有強迫他拜師系統學習儒家的經典,這讓嵇康得以學習包括音樂在內的各種技藝以及接觸其它學派的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後來對他影響深遠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有觀點認為,父親的早逝與母兄的縱容,對嵇康日後桀驁不馴的性格形成有著潛在關聯。
  嵇康有兩個的哥哥。長兄在歷史上沒有明文記載,學者們通過對嵇康經歷與自述的研究確認了他的存在。他同母親一同將嵇康撫養長大,對嵇康影響巨大。嵇康對他感情深厚,曾在《答二郭詩》等作品中多次提及他們的養育之恩。後來長兄與母親都先於嵇康去世,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與《思親詩》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悲痛。次兄嵇喜在歷史上有明文記載,他在西晉時擔任了揚州刺史、太仆、宗正等重要官職。兄弟二人之間作有《贈兄喜秀才入君詩》及《答嵇康詩》互相贈答,嵇喜在贈答詩中表現出了與嵇康截然不同的積極入世的態度,使得後世對二人的關系有著諸多猜測。有觀點認為二人雖然價值觀不同,但是仍有骨肉親情;也有觀點認為政治立場與價值觀的分歧直接導致了兄弟關系的破裂
  嵇康成年後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長樂亭主為妻,官拜郎中,後又遷至中散大夫。其家族與活躍在正始時期的名士何晏有著深切淵源。有觀點認為與曹魏的婚姻本身,及曹氏與何晏之間的關系,對於嵇康今後的政治立場與命運起著關鍵作用。
  結婚後,嵇康與妻子大約在248年生下一女,又在253年生下兒子嵇紹。雖然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然而嵇康並不熱衷於當官謀富貴,沒有留下任何官場事跡。他向往出世的生活,隱居於河內郡山陽縣(今河南省焦作市),與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鹹、王戎等人交遊,並創作了大量表達通脫放達思想的作品,受到當時人的矚目,被稱作“竹林七賢”。
  後又與呂安、向秀為鄰,以鍛鐵為生,不出肯出仕為官。亦有說法稱嵇康鍛鐵並非為謀生。當時擔任大將君的司馬昭要聘用嵇康成為他大將君幕府的屬官,他逃到河東郡去躲避征辟。司隸校
  關於不願出仕的理由,嵇康本人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曾經說明,是因自己性格慵懶以及志在長生而不願追求功名。嵇康不僅崇尚道家的自由思想,也相信道教服食長壽的主張。在隱居期間,他曾親身實踐前往山中采藥,並且意欲將養生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而不願選擇出仕為官。文獻中記載有他與孫登、王烈等隱者道士的交遊。他還著有《養生論》,在煉丹服食之外主張清心寡欲修身養性的養生方式,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尉鍾會準備了盛大的排場前去拜訪他,遭到他的冷遇。好友山濤舉薦他代替自己的職務,他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表明自己不願為官的態度。
  後世學者大多肯定了這方面的原因,然而許多人仍然認為在這之外也有著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嵇康選擇不仕。一種觀點認為是處於惡劣的政治環境下的自保。另一種觀點認為多少有出於對司馬氏政權的不滿,通過不仕來表達出與司馬氏的不合作,還有觀點進一步認為他是因忠於曹魏而選擇不與司馬氏合作。嵇康好友呂安的妻子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將其灌醉並施行了奸汙。呂安憤恨之下想要告發呂巽,而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嵇康。嵇康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有交情,結識呂巽尚在呂安之前,故勸呂安不要揭發這樁家醜,以全門第清譽。呂巽當即立下重誓,呂安也出於對嵇康擔保的信任而打消了告發呂巽的想法。然而事後呂巽仍感不安,於是先發製人,暗地裡誣告呂安不孝。而呂安因為相信呂巽之前的誓言,沒有揭發呂巽的惡行,而被判處有罪,流徙至偏遠的邊郡。呂安寫信給嵇康訴說自己的冤屈,嵇康得知後寫下《與呂長悌絕交書》與呂巽絕交,並毅然出面為呂安作證申冤,也因此與呂安一同下獄。
  嵇康入獄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許多豪傑名士紛紛表示願與之一同入獄,以此來抗議政府要求釋放嵇康,有關部門出面勸解他們才遣散開來。三千名太學生聯名為他請命,請求讓他去太學執教。然而這些努力並沒有成果,當時正受到權臣司馬昭寵信的司隸校尉鍾會向司馬昭進言,嵇康這個人具有相當強的政治影響力,可能會對司馬氏奪取天下的計劃產生威脅,勸司馬昭當趁此機會將嵇康鏟除。於是援引“孔子戮少正卯”的春秋案例判決了嵇康和呂安死刑。
  嵇康在獄中反思自己的人生寫下了《幽憤詩》,並為告誡兒子嵇紹寫下了《家誡》。臨到行刑那天,嵇康於刑場上顧視日影,向兄長嵇喜要來了一把琴,從容彈奏一曲《廣陵散》,曲罷歎道:昔日袁孝尼想跟我學習彈奏《廣陵散》,我總是吝惜而不願意傳授,“《廣陵散》於今絕矣!”隨後被處死在洛陽東市,時年四十。
  嵇康死後,他的好友,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也於景元四年冬季過世。而竹林七賢中的向秀則接受司馬昭的征召出仕。嵇康之子嵇紹,後來由山濤舉薦出仕為官,後成為晉朝之侍中,八王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而殉難,成為晉朝著名忠臣。
  方東樹說:“中散以龍性被誅,阮公為司馬所保,其跡不同,而人品無異。”他對於人才,能忠告人家良好的道義,志在讓他人能取得補益。張昭將他推薦給孫權,孫權任命他為騎都尉、從事中郎。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橫江將君魯肅病故,孫權任命嚴畯接替魯肅職務,督領一萬冰士鎮守陸口。眾人都為嚴畯感到高興,而他卻一再堅辭不受,說:“我向來只是個書生,不參與君事,不具有佔據這種職位的才乾,罪過與悔恨將會隨之到來。”說時慷慨懇切,以至於流淚。孫權見他如此,才不再勉強,而讓呂蒙接替了魯肅的職位。時人都讚揚他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才能而辭讓權位。
  孫權稱帝後,嚴畯任衛尉。曾作為東吳使臣出使蜀漢,蜀漢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欣賞。嚴畯不愛錢財,所得俸祿與賞賜,均拿出散發給親戚故舊,因此家中常不寬裕。廣陵人劉穎與嚴畯有舊交情,劉穎精研學問在家,孫權聽說後便征召他,他稱病不應。他的弟弟劉略為零陵太守,在職任上去世,劉穎前往奔喪,孫權知道他是裝病,急忙傳令將劉穎收捕審訊。嚴畯也趕忙去告知劉穎這一情形,讓他馬上回來向孫權認罪。孫權十分氣憤,於是罷免嚴畯,而劉穎卻得以免罪。後來,孫權也覺處置不當,複用嚴畯為尚書令。嚴畯七十八歲時去世。
  荀爽出身東漢望族“潁川荀氏”,為東漢名士荀淑第六子,為戰國荀卿第十二世孫
  。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當時被人稱為“荀氏八龍”。
  荀爽從小好學,十二歲時即讀懂《春秋》、《論語》。當時的名臣杜喬見到他後稱讚說:“可以為人師。”荀爽於是益發深思經書,鄉裡有喜慶喪吊,他不參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應。潁川郡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荀氏八龍,慈明(荀爽字)無雙。”
  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太常趙典推舉荀爽為至孝,授任郎中。他上書請求進孝道,行三年之喪,正男尊女卑之義,講究禮製,“省財用,實府藏”,“寬役賦,安黎民”
  ,奏章送上後,就棄官而走。
  後更遇第二次黨錮之禍,荀爽便隱居海上,再南逃到漢濱,十多年間,以著書為事,被稱為“碩儒”。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因黃巾起義爆發,靈帝劉宏被迫解除黨禁。黨禁解除之後,五府(大將君、太傅、太尉、司徒、司空)都征召荀爽,司空袁逢(此處有誤,或作執金吾)察舉他為有道,荀爽都未應命。到袁逢逝世時,荀爽為之服喪三年。時人往往效法他,成為風俗。當時的人,妻子死了,多不行服,雖然父母死了,也還有吊喪問疾的。又私自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後立名。荀爽都引經據典論其正誤,雖說不能都依他的改變,但還是有一定的作用。後來朝廷派公車征召他擔任大將君何進的從事中郎。何進怕他不去,迎薦他為侍中,但因為何進於光熹元年(公元189年)為宦官所殺,朝廷詔命便中斷。
  同年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劉協(即漢獻帝)為帝,此時董卓又征召荀爽。荀爽想逃避征命,但因官員催迫,不得不去,因此受任平原國相。走到宛陵(今安徽宣城)時,又被朝廷追拜為光祿勳。在職三天后,於十二月戊戌日升任司空。荀爽自被征召的命令到位列台司之職,前後才九十三日。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義君起冰,董卓在懼怕之下意圖遷都長安,他大會公卿商議此事。當時太尉黃琬與司徒楊彪據理力爭,荀爽看到董卓氣盛, 怕他一怒之下殺害二人,於是和緩地說:“難道相國是樂於這樣做嗎!崤山以東起冰,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遷都,以對付他們。這正與秦朝和漢初的情況相同。”董卓怒氣才稍平息。同年二月,荀爽隨獻帝遷都長安。
  荀爽見董卓十分殘暴,一定要傾覆國家,他所推舉都是一些有智謀的人才,準備與他們一起圖謀大事。他也與司徒王允及董卓的長史何顒等為內謀,因病不幸與同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荀爽之侄荀彧任尚書令後,派人迎回荀爽的棺槨,將他重新安葬。
  據《集聖賢群輔錄》記載,魏文帝曹丕還是丞相、魏王時,將荀爽等二十四人旌表為二十四賢。
  年少的時候,就與平凡人不同,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講究仁義禮讓,在當時文化名人備受尊崇的年代,在汝潁地區諸多奇士當中,他就已經出類拔萃了。
  荀淑有著勤奮好學的精神,漸漸地,成了知識淵博的大知識分子,即碩學鴻儒、文化名人。他的文化素質似乎來自於祖先的恩賜,據查,他是先秦諸學集成大儒荀子的第十二代孫;也似乎是當時儒學氣氛彌漫的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更應該是他自己勤奮上進,學海歷苦,孜孜以求的印證。
  不過,荀淑知識淵博,明練事理,在治學上氣度恢宏,與當時死扣書本,尋章摘句,思想僵化的俗氣儒生截然不同。有的學者就因為荀淑不拘泥於尋章摘句而非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