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仔細想想,陛下一向寬和,不以言致罪,為何會被蓋寬饒激得勃然大怒?”
和蕭望之魏相不敢深談,怕讓這位醇儒三觀盡毀,倒是回到太常寺後,對梁丘賀說出了實情。
梁丘賀沉吟後道:“因為蓋寬饒奏疏中提及了禪讓,讓陛下生氣,心寒。”
“沒錯,蓋寬饒讓陛下想起了睦孟那句話,雖有繼體守文德之君,也不妨礙聖人受命於天。“
公羊作為官方學說數十年,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一點有很多人是發自內心去相信。
魏相反問梁丘賀:“如何才算聖人?”
梁丘賀道:“聖者,叡也。”
“沒這麽簡單。”魏相搖搖頭:“汝可曾聞三不朽乎?”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在我看來,達成了這三項,才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聖人!”
魏相看著太常寺中那面孔子像屏風,喃喃道:“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任弘以罪吏子孫,從軍玉門,馳騁西域,平定西羌,又通兩道,救烏孫,助天子平定霍氏之亂。最終攻滅匈奴,斬單於首而歸,其功已能與衛青、霍去病比肩,甚至還略有超過,故封兩萬戶侯,為有漢以來列侯之冠,拜大司馬驃騎將軍,成了百官之首。其功不可謂不大。”
這一點,連清流儒臣們也不得不承認。
魏相道:“功已立,任弘卻才不到三旬,這五年來,他交了兵符,也不多過問朝政,半退隱在家,主要便是立言。”
任弘本人的學術功底怎麽樣,世人不得而知,畢竟西安侯很愛惜羽毛,沒有跟任何人公開駁辯過。隻曉得其關門大弟子劉更生十分了得的,能舌戰公羊、榖梁兩家老儒不落下風。
魏相不吝讚美之辭:“弟子如此,想必西安侯本人也已貫通五經,才五年便如此,不愧是出將入相之才啊。”
從今日來看,任弘立言效果不錯,已經將左傳全篇都斷好章句,編撰了義理,且能自圓其說,與公羊、榖梁分庭抗禮,已是“理足可傳”了。
“如今,任弘便只差立德。”
立德不止是道德,而是創製垂法,博施濟眾,也就是創建一種制度,讓眾生受益,此為大德也。
漢人相信,《春秋》為漢製法,所以公羊傳才能成為五經之首,而若《左傳》《榖梁》取代公羊上位,學術大興之後,學派所欲弘揚的夷夏觀、天下觀也將影響世人。故而能立言者不一定能立德,能立德者必先立言。
如此觀之,任弘是有機會達成“三不朽”的。
三不朽齊全的人,縱觀古今,唯周公一人而已。連孔子都在立功上差了些許,全靠後學徒子徒孫貼金,將春秋吹得都繼周朝正統,為漢製法了,他才成了聖人。
“若讓左傳取代公羊,任弘三立已成,日後成為周公一般的當世聖人,漢家天子當如何自處?”
左傳裡雖無一言提及禪讓之事,但公羊最初也不提禪讓啊,是董仲舒和他的後學們加以改造後加進去的東西,誰知道任弘日後又會鼓搗出什麽新義理來。
所以只要任弘尚在,即便左傳有大興之相,天子也不可能承認其為官學。
這是魏相篤定的事,唯一想不通的就是……
“以任弘之聰慧,不會想不到這點,為何卻放著閑散富家翁不做,偏要做讓天子忌憚的‘聖人‘呢?”
魏相想到了一個可能:“莫非,他真的心懷異志!?”
……
“太子,
今日三家駁辯如何?”而溫室殿中,劉詢讓他的寶貝兒子說說這兩日石渠閣之會的感觸。
劉去疾有些說不出來,這三家光“元年春王正月”短短六字就水了一整天,每句話都要引申出去,援引尚書、詩、禮等篇。
他才九歲,剛學完論語和孝經,如同一個小學生驟然聽到大學教授的辯論,三句話裡兩句半聽不懂,心得就是好困,好累,故訥訥久不言。
劉詢對長子十分耐心,笑道:“你就說,能聽得懂誰家之言?”
劉去疾忍著困意,想了想後道:“劉更生所講《左傳》的故事,兒稍稍能聽懂。”
這是自然,春秋三傳裡,左傳是最沒有門檻的,畢竟以史作傳。和當年任弘、楊惲在太史公書裡截選的文章風靡長安一樣,這些年,西安侯鼓搗出紙張後,也將左傳故事抄在上面廣為流傳,曹劌論戰、燭之武退秦師,都膾炙人口。
而且學派初興,義理也不繁瑣,可不比動輒上百萬言義理,要皓首窮經才能精通的公羊、榖梁簡單多了。
劉詢很清楚,西安侯是顧忌自己,沒有大規模傳授,否則只需要短短數年,左傳一派便能急速擴張。
太子說不出所以然來,才九歲的他又不是天才,無法理解三家微言大義裡暗含的治國理念。
但劉詢卻很清楚。
相比於與時代脫節的公羊,因循守舊,眼睛永遠盯著親親尊尊的榖梁,積極外向的左傳確實更符合劉詢的心意。
論繼承的古禮,左傳比公羊、榖梁保存更多,論對未來的開創,也比他們來得大膽。
“周之道,用夏變夷是也!”
新左傳全篇,無處不在用春秋二百余年的歷史來闡述這一理念,以為周時禮樂局限於宗周洛邑,而周公改製,分封諸侯,方將周禮推廣到天下,如此方有諸夏誕生,而與外部的戎狄蠻夷有了區別。
今日大漢也處於相似的節點,中原地區,冠帶之倫,鹹獲嘉祉,靡有闕遺。然而交州、荊州、涼州、益州、幽州和三都護等地,卻仍多有蠻夷長君,政教未加,流風猶微。至於大漢封建之外,更有無禮之邦,放弑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
天子有道,當守在四夷,以為應該主動出擊,輸出禮樂仁義,讓周邊也變成文明國度,如此方能杜絕匈奴郅支單於等冥頑不靈之輩,邪行橫作於蔥嶺,犯義侵禮於邊境。
若左傳一派的領袖換了任何一個人,劉詢都會欣然納之,甚至會待之如公孫弘,封侯拜相。
然而偏偏是西安侯,是已為漢家立下大功,再往上就功高難賞的任驃騎。
“西安侯,你究竟想做什麽,一位堪比周公、孔子的聖人麽?”
天子尊崇先聖,因為聖人已死,若跟一位活聖人共處於世,那感覺恐怕就不太好了。
劉詢如此想,忍不住咳嗽了幾聲,年輕時候自以為身體好,直到年過三旬,少時在牢獄裡落下的病根便開始發作。當初雖受丙吉照料,但那畢竟是終年不見陽光的邸獄啊,劉詢甚至懷疑,丙吉為他找的兩個奶媽都是窮人女囚,或許也有疾病,跟奶水一起灌注進自己的身體裡。
這兩年身體不太好,讓劉詢憂心忡忡,甚至開始走曾祖父老路,頗修武帝故事,求神拜仙,謹齋祀之禮。他聽聞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於是遣諫大夫蜀郡王褒持節而求之。
但也知道這沒什麽用,盡人事安天命罷了,倒也不至於早喪,但要做好活不過任弘的準備。劉詢在世時有把握壓住任弘,可若換成他的兒子呢?
那恐怕霍光大將軍的故事又要重演了,霍光被儒生以為是“不學無術”,但任弘如今已有學有術,雖然公羊、榖梁不認,但若左傳大興?天下士人又會如何看。有大功如此,再加上新學領袖的身份,難說就會被塑造成那個應命而生的“聖人”。
劉詢最猜疑時,甚至暗暗推算了一下“代漢者當塗高”的含義。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這麽看似乎不太吻合。
但途者道路也,而任弘雖不字公路,卻字道遠!
劉詢表面看似公正平和,內心卻有些煩躁,這和他五年前設想的路不太一樣,他曾打算讓任弘做皇太子的老師。
但卻不希望他成為天下人的老師,對漢家制度的改造和天命的解釋權落到別人手中,是十分可怕的事,劉詢希望劉姓子孫長有皇位,可別才去一公羊,又來一猛虎。
如此想著,中書令弘恭卻來稟報,說是春秋三家已經奉命,將各自著述送入宮內,好方便天子和百官在接下來幾天勘定三家優劣。畢竟這兩日辯論雖然劇烈,但於三家學說來說,依然是管中窺豹,隻得一斑。
劉詢讓黃門侍郎們將三家的書搬上來,光從送審的著述,就能看出三家的差異。
公羊的派系較多,師法至百萬言,就算隻將董仲舒後的義理連同本傳送進來,依然裝了整整兩輛車,讓人看著頭都大。、不過公羊卻已經開始使用近年官府用於公文的藤紙,長長的黃色紙卷代替了竹簡,每一卷上標明了次序,可見公羊還是很擅長權變的,他們不拒絕新事物,尤其是為了生存下去時。
而尚在民間的榖梁稍微精簡一些,依然秉承瑕丘江公時的理論,但因為榖梁骨子裡的因循守舊,依然堅持用簡牘,一卷卷十分沉重,讓黃門侍郎們搬得額頭冒汗。
左傳也運了一大籮筐來,這讓弘恭有些詫異,不是說,即便加了新義理,相較於兩家的各種師說,左傳依然最為簡短麽?
而筐中的東西更讓他疑惑,不是簡牘,不是紙卷,而是一頁接一頁摞在一起,用膠黏合又以細線穿孔裝訂的”紙書“,皂色的封皮上寫著《春秋左傳正義》六個字。翻開以後,發現每一頁都是蠅頭小隸,工工整整地排列在一塊,像是等待檢閱的方陣。
當弘恭將此物獻上時,劉詢倒是沒有太過吃驚,隻道:“恐怕又是西安侯的新花樣。”
這五年來,西安侯確實隔三差五就弄出一樣小發明來,見多不怪了,只是這“紙書”確實厲害,一本的內容,能頂數十卷竹簡。
但很快劉詢便發現了異樣,這筐中的書,居然內容完全一致,顯然是第一本書的複刻,最令人震驚的是,不管翻到哪一頁,上面的字跡都一模一樣!
自古以來,知識的傳播只能靠手抄,而哪怕是一個刀筆吏,也不可能將兩行字抄得一模一樣,且這字跡不太像手寫,更像是……
“用印章印上去的。”
近臣們面面相覷時,建章衛尉金安上卻想起一事來,稟道:“陛下,這數日來,長安民間忽然流傳一篇文章,也與這左傳正義類似,雖有多卷,但每一篇上的字跡都一模一樣,皆似印痕。”
劉詢皺起眉來,他已經感覺到,又或者,心裡其實在暗暗等待這一天,有些事正在試圖脫離自己的控制:“是何文章?”
“西安侯從南方還朝之後所獻的《海西大秦國事略》!”
……
PS:第二章在0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