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光陰的故事1》第7章 三
  阿裡,是位於西藏西部的一片遼闊而人煙稀少的高原,與拉達克和克什米爾相鄰。在西藏中部的岡底斯山被稱為“天下之脊,眾山之脈”,“岡”是藏語雪雪山的意思,“底斯”則是梵語清涼之義,合起來的名字就是“清涼的雪山”。它幾乎就是一道手掌,與念青唐古拉山攜手穿越過西藏高原的腹地,綿延一千四百多公裡,構成了青藏高原地貌的骨架。

  終年積雪封頂的岡仁波齊是岡底斯神山主峰,海拔6656米的它在西藏諸多七八千米高的山峰中並不是名列前茅的,甚至是在岡底斯山脈也只是第二高峰。但是,它的地位卻是其他高山無可比擬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岡仁波齊是西藏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神山,雪山的神山之王。“仁波齊”是藏族人尊稱“寶貝”的意思,再加上“岡”的雪山之意,岡仁波齊藏語意即為“寶貝雪山”,充分表現了藏人對它的敬仰之情。

  岡仁波齊不銳不利,更不直指雲霄,恰恰符合處世之道提倡的“厚德載物、包容內斂”的精髓;岡仁波齊看上去不那麽雄偉壯麗、拒人千裡之外,卻更能體現“慈悲為懷”的宗教教義;敦厚圓潤的岡仁波齊更像一個久經沉澱的智者、更像一個處驚不亂的仁者;最令人驚奇的是,它那山壁上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深深的、十字型刻痕深深的烙印在岡仁波齊那高高揚起的頭上,更像一個巨大的佛教“*”符號,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歎,成為岡仁波齊最經典的標識!

  在藏傳佛教裡,崗仁波齊與梅裡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岡仁波齊綿延於中、印、尼三國邊境地區。東邊是萬寶山,傳說釋迦牟尼腳踏過它;西邊是度母山;南邊是智慧女神峰;北邊是護法神大山。它的積雪孕育了250多條冰川,與聖湖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令人稱奇的是,發源於此四條以動物命名的河流同時出發,卻朝著不同的方向流去,行程數萬裡後又走到同一個歸宿地——印度洋。他們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獅泉河是印度河的上遊;象泉河流入印度境內成為薩特累季河;馬泉河是雅魯藏布江的源頭,進入印度後成為布拉瑪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境內與恆河相匯;孔雀河則是恆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遊。

  在人們的心中,這裡成了萬山之祖、眾水之源,匯集一身神奇和宗教魅力,岡仁波齊當之無愧成為亞洲最為著名的宗教聖地。信徒最大的夙願莫過於去岡底斯山朝聖,即使死於朝拜途中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每年,眾多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的信徒不遠千裡,歷盡艱苦來到這裡,轉山轉湖朝聖祈福,了卻夙願。

  翌日清晨,我們收拾好行李退房,在預訂的餐廳吃完早飯。就離開塔爾欽鎮,沿著小路向西,來到了轉山的起點。寒風吹在赭色的山岩空隙裡發出空竹般的鳴叫,鼻孔中吸入清新微寒的空氣,留置在腹腔中後感覺身上由內到外的寒冷。

  觸目四望,天空中烏雲密布,灰白色的霧氣從遠處橫亙的岡底斯山脈向上升騰,而壓在山巔上的烏雲卻越來越低沉。岡仁波齊山峰的身影隱於其中,朦朧中透著一股神秘。

  我們費力爬上2公裡的緩坡後呼吸開始加重,但是忐忑的心卻漸漸地平靜下來。經過了一個大的瑪尼堆後,山坡的頂端被密密麻麻的經幡覆蓋著,我掏出口袋中的“旅遊攻略”翻看著,這裡是拉龍溝的恰蔡崗。

  我們在這稍微停頓後翻過了一座小山,放眼望去岡仁波齊在烏雲中若隱若現。

  走下小山坡,面前是一座灰黃岩山,下面是色雄平灘,是釋迦牟尼和五百羅漢加持過的寶地,也叫“五百羅漢聚寶盆”。過了這塊平地進入拉曲峽谷,穿過傳說中的“岡底斯神山之門”的雙腿佛塔的通道。

  來到佛塔右側的色雄經幡廣場,天色已然放亮,桑煙在嫋嫋飄搖。人們步履匆匆,神情莊重,目光凝注。

  在晨光中,僧侶手中的佛珠不停地撥動,六字真言的誦聲在耳邊嗡嗡作響。我們在經幡上奉上哈達,太陽已經慢慢地升起,陽光穿透烏雲生出一道道明亮瑰麗的線條。

  經幡圍成的經幡陣的正中豎立著一根24米高的巨大的經幡柱,上掛阿裡法王大經旗,又稱“甘丹風旗”,這是為了紀念公元1681年噶丹澤旺率部擊潰森巴人的入侵而建,每年的藏歷4月15日,阿裡地方數萬百姓都會匯集於此,舉辦隆重的換旗儀式,舊的“塔欽”被放倒在地,要重新掛上新的經幡。這一天又被稱為“阿裡聚眾之日”。塔欽藏語意為“旗杆”、“經幡”,名字正是來源於這根大經幡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