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諸天影帝》第353章 錯亂的歷史
接下來的幾年裡,天下一片平靜。

說是平靜倒也不算,因為嬴政開通了大工程,在全國修建直道,直通六國腹地。

隨後,帝國又開通了修建靈渠一系列工程。

這次倒沒有征發太多勞役,因為那些投降的六國軍隊已經被征派前去,再加上帝國淘汰了數十萬大軍。

一時間,足有上百萬的青壯同時參與。

戰爭帶來的是數不盡的罪孽,這些士兵是敗軍,對大秦生有仇恨之心。把他們放了,一旦他們回到各自的家鄉,一定會被那些六國叛逆聚集利用。

若是殺了,則是太過殘忍,違背法紀,因為現在的他們也是秦人。

所以,只有勞改這一條路。

其間,嬴政亦是開始修建長城,想要將齊、燕、趙、秦四國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構成一道堅固防線。

但在此之前,他卻與李玄常有過一次對話。

“父皇欲要在北邊修建長城,大動土木,只是為了鑄造一道堅不可摧的堡壘,將帝國與草原分割。此舉雖然功在千秋,但卻不合時宜。”大殿之上,面對氣勢逼人的嬴政,李玄常直言不諱。

“帝國坐擁天下,萬裡江山,邊境廣闊,而北方狼族在草原橫行,時常入侵,使得邊疆之地,民不聊生,生靈塗炭,這一點,你應該非常清楚。”短短的話語,卻帶著森然的寒意。

從未有人敢反對嬴政已經做下的決定,而李玄常,是第一個。

“大丈夫行於世間,豈能苟安一隅。依山靠海守屍之徑,非是我輩所為。我泱泱華夏,更沒有懼怕蠻夷之理。狼族百越,固然凶悍。但在大秦鐵騎面前,不入我華夏,遲早也不過是多了數十萬伏屍罷了!”

“況且,父皇此舉雖然可以讓帝國邊境無憂,但也讓後世之君再無禍患。兒臣雖然不讚同儒家的做派,但儒家的有一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外來勢力壓迫,這個國家就會逐漸陷於內耗當中。”

“帝國雖然有健全的法律,但法卻是要依靠人來執行。一旦人心不齊,這法也就失去了威懾力。修建長城固然讓邊境無憂,卻也將大秦圈住,偏安一隅。那廣袤的草原之地,在日後未必不能成為我大秦的牧場。況且,父皇以兵事平定六國,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

“面對北方狼族,未必就要防守。即使是防守,那也是後世子孫該做的事。把修建長城的用度用來打仗,未必不能保護北方邊境。最好的防守便是進攻,還望父皇三思。”

“你說的也不無道理,此事容後再議。”嬴政雖說是強勢,但有道理的建議,他還是聽得進的。

按照他所言,確實有理,連傳承數百年的六國都打下來了,難道打一個狼族,帝國就要進入戰略防守?

實在是有辱他始皇帝的威名啊。

然而,嬴政雖然是聽進去了,但還是一意孤行。

抱歉,仗要打,長城照修。

面對層出不窮的狼族,帝國邊境時常都在打仗,有勝有敗。通過戰爭,帝國從北方掠奪了不少青壯,用來修建長城。

再加上帝國本身的青壯,長城依舊在有條不紊的修建。

但民間征發的勞役,確實少了很多。

然而,在另一邊。

修史書的那些人,反倒是找出了一些了不得的東西。

大秦攻滅六國,自然也得到到了他們編篡的史書和文獻記載。其中,也不乏民間貢獻的各種史料。

這次,帝國欲要編篡一部鴻篇巨論,在天下造成了極大的反響。

無論是昔日已經滅亡了的諸侯國,

還是剛剛被滅的六國,都有不少人參與了此次編篡。許多曾經被掩埋的歷史真相,在這次編篡當中開始逐漸現出端倪。

其中商朝時期,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

他繼位之初,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伊尹百般規勸無果,於是將他放逐到桐宮。在桐宮三年,他悔過自責,後重新當政,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孟子·萬章上》記載:“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伊尹就把他趕下台,放逐到商湯的墳墓所在地桐宮,由伊尹攝政。)

而在戰國時期一名魏國史官做寫的《竹書紀年》當中,伊尹篡權,後被太甲反殺,不似為人臣者。

然而,巧合的是,在幾十年前滅亡的宋國史書記載當中,同樣有這麽相似的一段。

宋國的祖先是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其人被分封為周天子的諸侯,建立宋國,都城為商丘。

所以,兩相驗證,則證實了儒家所存在的漏洞。

其實,不僅如此。

三皇五帝的舊事也被挖了出來,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與儒家所尊崇的禪讓美德發生了極大的衝突,這些史實,不僅在《竹書紀年》當中存在,也在東周所藏的史書中有過詳細記載。

而在儒家《論語》當中,孔子卻對舜有過極大的稱讚,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意思是,堯舜雖在高位,掌握國家權力,卻一點也不為一己之利,而是全心全意為天下百姓。

《孟子》一書中也曾提到,“”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這一點,再度將儒家兩位先賢所推崇的完美君王形象打破。

而且,儒家所大肆批評的商紂王的真實面貌也被還原,這些史料來自宋國和燕國。

史籍所載的文字皆由甲骨文記載,但此時尚處在先秦時代,甲骨文雖然有些難認,但並非無人認識。

宋國記載,武王伐紂,乃是由其先祖微子啟裡應外合,趁紂王東征,才一舉攻下了朝歌。而所謂的妲己亂政,牝雞司晨之事,也做了記載。

當時的商國,女子也可以當官,歷史中第一個女將軍便是商朝的婦好。

若這僅僅只是一家之言也就罷了,但在燕國,也有著相似的記載。

燕國是誰建立的?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燕國所留下的史書與昔日商朝後裔留下的黑歷史一對比,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