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場揭幕戰之後,四個小組的比賽也分別在三個場地展開了。
第一組是本屆賽事唯一由四支球隊角逐的組別,參賽球隊包括阿根廷、智利、法國和墨西哥。
揭幕戰法國4:1擊敗墨西哥後兩天,便面對上小組最強球隊阿根廷。
本場比賽法國隊陣營受到了傷患困擾:門將阿歷斯·特爾樸在剛開場20分鍾就因傷退下場;在被阿根廷球員路易斯·蒙迪粗野攔截後,羅倫亦不能繼續比賽。
但他們仍頑強地堅持到底,可惜在比賽的第81分鍾,阿根廷球員蒙迪以任意球破門,為阿根廷取得領先,1:0。
賽事的爭議點是裁判阿爾梅達·瑞戈在法國前鋒馬塞爾·蘭基拿面對阿根廷門將即進球前的一刻,突然鳴笛結束,但當時離終場還剩下六分鍾。
在法國球員抗議後,賽事才恢復進行,但最終法國還是以0:1一球落敗。
此外,法國隊在48小時內踢完兩場比賽,智利隊才正式亮相,在以逸待勞下,智利以3:0輕取墨西哥。
阿根廷的第二場比賽對陣墨西哥,並獲得了世界杯史上首個點球,玻利維亞主裁判尤內塞斯·沙烏塞多在本場比賽共吹罰了五個點球,其中三個具有爭議性。
阿根廷球員古拿莫·斯塔比爾在其國際賽處子戰中上演帽子戲法,盡管隊長曼紐·費雷羅須回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應考法律試,阿根廷隊仍以6:3大勝墨西哥。
在另一場南美球隊智利與歐洲球隊法國的較量中,智利隊憑借吉列爾莫.蘇比亞布雷在第65分鍾的進球以1:0小勝法國隊。
小組賽最後一場決定晉級資格歸屬的比賽中,分別兩戰兩勝的兩支南美球隊阿根廷隊對陣智利隊。
在阿根廷隊的蒙迪侵犯了智利球員阿托羅·托雷斯後,比賽便充滿了火藥味,最終阿根廷憑借吉列爾莫.斯塔比萊在上半場的梅開二度以及馬裡奧.埃瓦裡斯托在第51分鍾的進球以3:1擊敗智利。
小組賽結束,本組種子球隊阿根廷三戰三勝,位列小組第一,直接晉級半決賽。
第二組的角逐在巴西、玻利維亞和南斯拉夫三隊間展開。
種子球隊巴西本來一直被外界看好,但在小組首戰卻意外地以1:2不敵南斯拉夫。
上半場,南斯拉夫就憑借亞歷山大.蒂爾納尼奇在第21分鍾以及伊萬.貝克在第30分鍾各入一球。
下半場,巴西主力普雷吉尼奧在第62分鍾扳回一球,但他們未能繼續改寫比分,以1:2遺憾落敗。
在本屆賽事舉行前,玻利維亞隊從未在國際賽中取勝。他們的首次登場亮相,每名首發球員透過穿著印上單字母的球衣,場上的11人組合成了Viva Uruguay(意思為烏拉圭萬歲),表示對主辦國的敬意。
玻利維亞的兩場賽事的過程相似:都是有不錯的開局,但最終同樣大敗。
對陣南斯拉夫時,他們保持了一小時不失球,但在最後三十分鍾內連失4球,以0:4落敗。
可惜的是,玻利維亞在賽事中多個進球被判無效。在對巴西一戰,由於晉級資格已由南斯拉夫奪得,這場賽事變成了例行公事。
上半場巴西以1:0領先。巴西在下半場再取得3個進球,其中兩球由“全能”運動員佩雷瓜伊諾射入,玻璃維亞再次以0:4落敗。
最終南斯拉夫隊以兩戰全勝小組第一的成績晉級半決賽。
第三小組有東道東烏拉圭及同樣來自南美洲的秘魯以及歐洲球隊羅馬尼亞。
小組的首場賽事出現了世界杯史上首張紅牌,秘魯球員普拉西多·加林多在對羅馬尼亞時被逐離場。
羅馬尼亞球員憑借人數上的優勢,在終場前連入兩球,以3:1擊敗秘魯。
這場比賽亦是世界杯史上入場人數最少的一場賽事,官方入場人數為2459人,但事實上只有約300名觀眾入場觀戰。
由於世紀球場未能如期竣工,東道主烏拉圭的首場賽事推遲至第5個比賽日才進行。
世紀球場首場賽事展開之前,球場舉行了盛大的典禮以慶祝烏拉圭獨立一百周年。
烏拉圭隊在賽前進行了為期四周的集訓,球員須接受嚴格的紀律訓練。門將安德雷斯·馬劄內由於在宵禁期間違規和妻子約會而被逐出球隊。
這場比賽同時是烏拉圭首章憲法制定一百年紀念日,而烏拉圭隊在現場觀眾瘋狂的呐喊助威下,憑借海克托.卡斯特羅在下半場第60分鍾的一粒入球才艱難地以1:0小勝秘魯。
烏拉圭傳媒普遍不滿意球隊的表現,反而對秘魯的表現表示讚賞。
在第三小組決定出線的關鍵一戰中,由東道主烏拉圭對陣首場同樣取得勝利的羅馬尼亞。
此役烏拉圭隊方顯露出奧運會冠軍的實力,憑借著上半場攻入4球,最終以4:0輕松擊敗羅馬尼亞。
至此,第三小組的種子球隊烏拉圭兩戰兩勝,以小組頭名晉級半決賽。
第四組的種子球隊美國是由多名國際賽球員為骨乾組成, 球隊整體實力明顯高出同組的比利時、巴拉圭一大截。
美國隊甚至被一些法國代表團成員起了“進球機器”的綽號。
他們在7月13日與比利時的揭幕戰中以3:0輕松獲勝,烏拉圭報紙以“美國隊的大勝震驚球壇”為標題。
而比利時傳媒則對比賽結果和裁判的判罰感到失望,並指出美國隊第二個進球越位在先。
該組的第二場賽事雖然刮起了大風,但仍無法阻止美國射手畢·帕特諾德面對巴拉圭時,完成世界杯史上首次帽子戲法。
在第一場對陣比利時就攻入一球的帕特諾德分別在上半場第10分鍾、第15分鍾以及下半場第50分鍾接連打入三球,幫助美國隊3:0完勝巴拉圭,帕特諾德也完成了世界杯史上第一個帽子戲法。
在2006年11月10日之前,國際足聯一直紀錄首次帽子戲法是由阿根廷的古拿莫·斯塔比爾完成。
但在2006年,國際足聯宣布將美國隊球員湯姆·佛羅雷在對巴拉圭的進球改為帕特諾德取得,而因這場賽事比阿根廷的賽事早兩天舉行,意味著帕特諾德成為了首位在世界杯決賽圈上演帽子戲法的球員。
由於美國隊已兩戰兩勝提前獲小組第一,已取得了半決賽資格,最後一場賽事的勝負已變得無關痛癢,結果巴拉圭憑借路易斯.巴爾加斯.佩納在上半場第40分鍾的進球以1:0小勝比利時。
最終,經過10天小組賽的激烈較量,阿根廷、南斯拉夫、烏拉圭、美國分獲四個小組第一名晉級半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