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曦跟著一行人來到山腳下,眼前高聳入雲的山峰鑲嵌在雲層中,一望無際的崎嶇山路如一條長蛇,彎彎曲曲直通天際,山路兩旁荊棘叢生,岩石裸露,越往上山路不斷收窄,不斷變陡。
就在白袍儒生宣布開始後,眾人便開始成群結隊向上爬去。
一開始,山路平坦,步行極易,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樣,毫不費力,眾人也有說有笑覺得這看似高不可攀的山路也不過如此,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難。
走到後面,山路開始逐漸變得陡峭起來,有人開始大口喘氣,吐著舌頭,提著沉重的雙腿不斷向上艱難爬去。
再往上走去,有人開始承受不住,想要坐在裸露岩石上休息片刻。
山路繼續變陡,後面那人頭頂便是前一人的小腿,眾人體力也開始不支,上山隊伍裡眾人的差距也在逐漸拉大。
走在最前面的是宋晨曦,白蝴,徐子軒,還有一名長相普通憨厚的少年,約莫十四五歲,中等身材,頭系青色布條,每次都能邁出同等大小的腳步,當他感受到宋晨曦投來的眼光時,淳樸一笑,腳步不停,他們四人身後已不見其他弟子身影。
再往上走去,眾人開始感受到來自身體四周的壓力,似四面八方皆有厚重鐵板擠壓,越往上所擠壓的力道越大,壓的四人喘不過氣來,胸口異常難受。
徐子軒開始慢慢落後於其余三人的步伐,想要拚命追上他們,可卻再也堅持不上去,打算坐於兩側岩石上休息片刻再繼續向上。
但是,徐子軒這一坐,氣竭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旦氣竭,便很難再提起。於是徐子軒在四周的重壓下,再也沒有站起來的力氣。
宋晨曦依舊咬著牙,用盡全身力氣向上走著,頭嗡嗡欲炸,腳下速度卻和剛上山時的一樣。
那憨厚少年雖然步伏大小依舊相同,但每次抬腳的速率卻慢了很多,也吃力很多。
四人中只有歷經百年修行的白蝴依舊悠閑前行,想要扶宋晨曦一把,卻被宋晨曦拒絕。
再往上行去,山路漸漸筆直,也漸漸縮窄,似一根銀針插入土中,四人雙腳依舊不能自由落地,只能一前一後,像一條直線往上走。
宋晨曦望著眼前依舊看不到盡頭卻越來越難走的山路,喉嚨內的血腥味越來越濃,開始慢慢想要放棄,可是他的心中突然想起了母親,想起了狼牙幫,想到了白袍老道士,他覺得如果自己走不上去這條路的話,那他們肯定會對他失望,起碼他宋晨曦自己會覺得失望。
一念至此,宋晨曦雙瞳中竟隱隱有金光一閃而過,帶著已至極限的雙腿,以相同的速度艱難地前行,雖然已經力竭,但宋晨曦知道自己不能停,一旦停下,再站起來的機會就幾乎沒有了。
身體開始逐漸麻木,意識也逐漸麻木,宋晨曦不知又走了多久,終於眼前漸有平面鋪展而開,平地上多種古樹,遮蓋天上的烈日,帶來一片陰涼。
宋晨曦猛然倒在地上,閉上眼睛,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心臟砰砰砰直跳,享受著走完山路後的喜悅。
白蝴緊隨宋晨曦之後來到平地,從一處石桌上連倒三碗水遞給宋晨曦,宋晨曦都一飲而盡,之後白蝴才給自己倒上一碗清水喝下,心疼地看著眼前的宋晨曦。
趙丘對於白蝴能夠輕松爬到山頂毫不意外,他知道要不是為了等宋晨曦,恐怕這隻修行百年的白狐狸早就爬到此處。
但他驚訝於宋晨曦的速度,竟隻用了不到十個時辰,上一個爬上山頂的少年叫馬維,現在已經也已證得天道,來到金身境,成為山丘學院下一個有望長生境的弟子,可那次他也花了將接近十三個時辰。
又過了約莫四個時辰,憨厚少年也爬上了山頂,來到平地。
趙丘笑著看著這憨厚少年,一旁一位歲數比他還要大的白發老人欣慰地和趙丘說道:“今年我們山丘學院弟子的質量真是不錯,還有那個和你一起來的叫徐子軒的孩子,也離山頂只差一口氣。上次能夠爬這麽近的還是十二年前的諸薩,而上一次能夠爬上山頂的還是二十五年前的馬維,而在馬維之前的百年內更是無人可以登頂。”
趙丘驕傲地望著比他更老的老夫子:“師兄,我趙丘挑的人不錯吧, 當初馬維被你搶走了,宋晨曦這個小家夥你可不能和我搶了。”
“好,好,好,給你,給你。”
宋晨曦來到憨厚少年面前,將癱倒在地的憨厚少年拉起坐下,給他遞上一碗水,自我介紹道:“我叫宋晨曦,這是我的最好朋友白蝴。”
挽著宋晨曦手臂的白蝴對著憨厚少年嘻嘻一笑,憨厚少年瞬間臉紅起來,撓了撓頭道:“我叫張梧桐,從小腦子不怎麽機靈,但天生力氣大,在六歲的時候就可以舉起一個三百斤重的大鼎。”
“那你為什麽想要進山丘學院,不去那些重視練武的門派?”宋晨曦好奇問道。
“因為在我生活的那個地方,大家生活條件都很艱苦,餓了沒食物裹腹,冷了沒有衣服保暖。不過我們那縣令是個好官,從未拿過我們百姓的一針一線,而且還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祿買糧買米和大家一起分著吃,導致他現在穿的衣服都已經滿是破洞了還舍不得換,我們都知道他將自己的錢全給了我們。他常常滿是自責地和我說,小梧桐,你長大了一定要成為一棵大梧桐,能夠為縣裡的鄉親們遮風擋雨,讓他們可以依靠你,別像他那樣,肚子裡沒動東西,什麽都幫不了。但是我心裡覺得沒有人可以做得比他更好,我們縣裡幾乎所有人也都這麽覺得。他還讓我到這山丘學院來,說山丘學院是個教大學問的地方,讓我好好聽,將來學成回鄉幫助縣裡發展,讓縣裡鄉親們餓了有飯吃,冷了有衣穿。我雖然腦子不好,但我也想要學習經世濟民之道,好將來讓縣裡的父母和鄉親們一起過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