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是趙括,人在長平》第389章 齊抗趙秦楚合編,為“爭贏”趙括親征
委委屈屈的蒙驁,低聲地訴說著他最終的請求:“既然安陸城中不可入,那便請楚王領軍自安陸城中而出,與我軍合編之,可乎?”

“合編?”楚王有些不明所以地看著蒙驁。

“然也!”蒙驁點點頭說道:“昔日五國攻趙之時,便是因前期未能完成混編而致使田單有機可乘,終至各個擊破也!故此次戰於趙也,你我二軍,需謹記教訓,可先行合編,以避免重蹈覆轍也!”

楚王聞言,眉頭緊鎖,顯然這樣的理由並不能完全說服楚王,畢竟合編容易,再要分離出來可就難了。

蒙驁倒也沒有想要趁機吞掉楚軍的意思。

甚至蒙驁的想法在一定的程度上確實是為了更好地抗擊趙國,當然也順便為秦國拿到聯軍的絕對主動權,也算是對於自己擅自停戰的一個解釋。

當即蒙驁便繼續解釋道:“戰場之上,若是秦、楚兩軍分陣而列,則趙軍攻秦時,楚必視秦之急時方入戰團,反之亦然,此乃天性,非人力可阻也。然此漁翁之心態,將戰於趙者,卻易為趙軍所利用,此五國攻趙之戰即為明例也。是故欲與趙之戰者,必合編而使令出一門也!”

“至於楚王陛下所擔心者。”蒙驁搖搖頭說道:“無非懼於我秦軍趁機而吞楚軍,外臣豈能不知也。對此,外臣之想法,可行合而不混之策也。”

“將軍,且細細說來!”蒙驁的分析顯然說道了楚王的心坎,楚王當即追問道。

“諾!”蒙驁點點頭繼續說道:“我秦軍之中,以三千為營,設校尉也,萬人為部,設都尉也。料想貴軍之中亦相差不遠。則你我二軍之合編,以營為基,一營之內盡為秦兵或是楚兵;一部之內,或是兩營秦兵加一營楚兵,或以兩營楚兵加一營秦兵合之,可也。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卻又無法相互吞並,是為合而不混也!”

“妙計!”楚王當即撫掌道:“合而不混,戰時可行一家之令,分時亦無需過多糾纏,果然妙計。”

隨即,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二人,分別下令鳴金收兵,而秦、楚兩軍的合編也很快在第二日開展了起來。當然,為防萬一,楚王還是留出了五萬大軍守衛安陸。

雖然兩軍之中不少將士都想不通:昨夜還在拚個你死我活,睡了一夜就成了友軍了?

盡管抵製的聲音不絕於耳,但都被兩人暗暗壓下,直到秦王的指令抵達安陸,而趙國攻下韓魏的消息也隨即在軍營中傳開,再愚蠢的人也明白其中意味著什麽,隨即反對之聲消失無蹤。

而此時,秦、楚兩軍已經合編合練了五日之久,雖然談不上如臂使指,但也算是消息通暢了,再加上沿途的訓練,蒙驁相信抵達戰場之時,做到令行禁止還是不成問題的。

可以說,楚王用自己的性命為擔保,為聯軍的整備爭取到了寶貴的五日時間。

秦王的王命既下,秦楚聯軍共計四十萬大軍隨即浩浩蕩蕩殺向既定的戰場——平輿一線——楚國境內,與魏國交接的重鎮。

而李牧麾下的二十九萬大軍(攻韓損兵一萬余),如今正屯駐在魏楚邊境、魏國境內的重鎮——上蔡郡一線。

平輿至上蔡城,路途不過數十裡,旦夕可至,而其地勢平坦,也算是大兵團作戰的最佳位置了。也因此雙方將領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此地作為決戰的戰場。

當然了,因為雙方的兵力都頗為龐大,故此亦不可能聚集在一座城池之中,而是以平輿城和上蔡城為基點,各自構築了一條延綿數十裡的壁壘。

兩軍壁壘呈現南北走勢,

自東北而西南,其中趙軍壁壘北起汝陽,中以蔡陽為基礎,南至上蔡為末。而秦楚聯軍方面,則北起頓城,南至平輿,以蒙驁將軍為主將,楚王親任監軍,而秦王也帶著函谷關中兩萬多部隊前往平輿會師,如此一來聯軍的數量便達到了四十二萬。

如此大規模的兵力調動自然不能瞞過趙國的細作們,秦楚也沒有想要瞞過趙國,如今的他們隻想正面與趙國好好打一場,顯然從兵力上來看,他們是具有優勢的。

而在趙國細作的“努力”下,很快秦、楚二王率大軍北上的消息便傳到了趙國邯鄲王宮之中,隨之而來的便是秦、楚兩國國戰的戰書。

曰:

“趙者,自括繼王位以來,窮兵黷武也,年年興兵攻伐於外,而百姓更困苦於內。今無端而滅韓、魏之社稷,絕其宗廟之繼,可稱無道也。今秦、楚之王,奉天命而討之,旌麾北指,乃紓趙之百姓於倒懸,而存韓、魏之宗社,則欲以帶甲百萬眾,願與趙王會獵於平蔡之地也。”

戰書很簡單,前面都是廢話,都是些出兵的借口而已,其中重點就兩條:其一,秦、楚兩王親自下場,帶甲百萬;其二,戰鬥地點,平輿與上蔡之間。

當然了,從細作傳來的消息來看,帶甲百萬是沒有的,但是四五十萬大軍還是有的。

細作的消息和戰書的傳來很快在趙國朝堂掀起了一陣熱烈的討論,倒不是有人打退堂鼓,事到如今,明眼人都看得清楚:如今的趙國有進無退,此戰也避無可避。而只要打贏了這場戰爭,趙國一統諸國的腳步便再無人可阻擋。

所以,朝堂的討論圍繞的是如何打好這一戰而去的。

要說在制定先攻韓、魏的策略之時,趙國其實已經擬定了之後的作戰計劃,這也是李牧大軍能夠在滅了韓魏之後迅速向上蔡集結的原因。

但令趙括和趙國朝廷有些意外的是秦楚聯軍居然還有四十多萬,因為在原先的預計之中,經過數月的鏖戰,尤其是秦軍增兵之後,秦國在“速勝”的戰略指導下,應該會不惜兵力力克安陸城的。如此一來,秦楚雙方的兵力必定損耗頗多。

預計之中聯軍的兵力應該在三十至三十五萬左右,而不是如今這般達到四十多萬。

等於說趙軍準備好了三桌的酒席,卻來了四桌子的客人,前線的兵力明顯存在不足。那麽是從河東、東山、東來等郡抽調大軍,還是如何打算,卻是一個大的難題。

《仙木奇緣》

這也是趙臣們爭論的焦點。

而爭論的另一個焦點,隨著李牧的一封信件也在內閣中爆發。

信件的內容很簡單:請王上親臨上蔡郡,指揮決戰。

倒也不是李牧沒有信心,關鍵問題是對面可是秦、楚雙王監軍,自己這邊自然也需要對等,否則對於軍心士氣也是個不小的打擊。

出於這樣的考慮,李牧才有了這樣的上奏。

而這樣的請求自然也得到了呂不韋的堅決支持,而呂不韋在此李牧的基礎上,更增加了一條理由:“今李牧有滅韓、魏之功在身,若再添平秦、楚之功,或有尾大不掉之嫌,為保國之大將,請我王暫移尊駕,親往前線而戰秦楚。”

反對者以平原君為首,理由也很簡單:沒必要!

如今趙國大勢已成,上蔡之戰或勝或平都是趙之勝利,即或是趙軍敗北,只要能夠大量消耗聯軍的兵力,變也算不敗之敗。

而上蔡不守,還可守韓國新鄭,新鄭不守還可以守大梁。

只要能夠拖住,秦楚之軍雖眾,所耗廢糧餉也重也,只要能夠拖住,秦楚之盟定然有土崩瓦解之日,而我軍即可反攻也。

所以,只要我軍在此戰中不是大輸潰敗,就不會輸。

顯然,以李牧將軍的能力,不說穩勝聯軍,但保不大輸潰敗還是問題不大的。換句話說:只要趙軍不給機會,那麽聯軍就沒有機會。

反而是趙王前往前線會給大軍增加壓力不說,也給了聯軍一舉翻盤的機會。倒不是眾人認為趙王括的指揮之能短於李牧,而是趙括的身份,一旦趙王括身陷敵軍,或是為戰場上流失所傷,則大軍不敗亦敗。

趙國如今大好局勢,何必冒此險情。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終只能由趙括裁定。

其實雙方之爭看似是“爭贏”和“不敗”的方法之爭,歸根到底卻是激進派與保守派之間的鬥爭,更是未來趙國的路線之爭。

為何?

其一是因為此戰規模太大,雙方投入的兵力加起來當有切實的百萬之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不為過;

其二是因為此戰意義甚大,可謂之鼎定乾坤之戰也不為過,作為一統華夏的奠基之戰,其意義不言而喻。

而作為這樣的一場戰爭,趙國所表現出來的國家意志,勢必影響甚遠。可以說,一旦趙括選擇了一方,恐怕往後數十年,乃至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趙王都會延續這一路線。

若是趙括選擇了“不敗”,往後所有的大政方針勢必倒向保守,而保守的極端便是“閉關鎖國”,雖“不敗於一時”,卻是敗在未來。

而若是趙括選擇了“爭贏”,同樣的,趙國的政策也將不可避免地倒向激進,而激進的極端或許就是“****”,雖然同樣是毀滅,但趙括固執地認為,但那樣總好過“閉關鎖國”受人欺辱吧!自小讀過“百年屈辱”的趙括決不允許那樣的事情再發生在華夏的土地上。

當然了,“爭贏”的一派與其說是以呂不韋為首,不如說是趙括放任的結果。與其說“爭贏”是呂不韋這一激進改革派的訴求,倒不如說是趙括為了保持趙國朝堂的積極向上而秉持的一貫要求

所以,趙括幾乎沒有思慮,便毅然決定支持“爭贏”的呂不韋一派,親自前往前線。當然考慮到自己的到來可能會造成李牧等將領的戰場操作變形,趙括決定將王帳設置在壁壘後的安陵城中。

至於戰法,趙括還是決定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辦法,避免被聯軍牽著鼻子走。

在趙括率領邯鄲的三萬大軍(一萬留守的羽林衛和兩萬新征的兵馬)浩浩蕩蕩開赴前線的同時,三封王命也隨之奔赴上蔡、河東、東山三郡。

王命很簡單:

其一,李牧所部,抽調兩萬騎軍,由趙啟率領,迅速自韓地回轉河內,再繞道河西,從側背進攻秦之河西,策應河東之軍攻破秦軍大河防線,隨後集結河東軍中騎軍繼續向西,攻秦之義渠;

其二,河東之軍,在王檣和樂間的率領下, 配合從正面抽調出的兩萬大軍,擊破秦軍大河防線,佔領河西之後,直逼秦國函谷防線;

其三,東山、東來之軍,由田單率領入攻入楚國,目標只有一個,切斷吳越與楚國之間聯系,從而削弱楚國的戰爭潛力,當然若是能夠威脅到楚都那是最好的了。

之所以按照常規手段采用截斷糧道的方法,實在是沒法秦軍這邊沒法截,而楚軍這邊,即便付出巨大代價截斷了楚軍的糧道,秦國的糧秣也足以支撐兩軍之用,得不償失。

而趙軍的一系列動作也自然沒有逃過秦、楚的細作,但除了令各地嚴守城池、正面加緊布置之外,秦楚似乎也沒有太多更好的辦法了。

時至深秋,兩軍三方幾乎已經是在打明牌了。

聯軍孤注一擲,集結了幾乎所有兵力在正面,務求一點突破,所謂“力發一點而破之”也;

趙軍則是以主力作防守,擋住聯軍主力,以三隻偏師分別襲擾秦、楚內部,無論是義渠失陷、函谷被破或是攻破楚都,都能造成正面戰場上聯軍的崩潰。所謂“以正合,以奇勝”也。

兩軍拚的就是誰先堅持不住。

若以概率論,似乎趙國要要佔些優勢,但趙啟的大軍趕到河西需要時間,攻破河西需要時間,攻擊義渠和函谷更是難如登天,而田單之軍,想要在山高水深、溝渠縱橫、民風彪悍的吳越之地取勝,顯然也並不容易。

而正面戰場之上,在一番調度之後,兵力比是30比42,兩軍相差有十二萬之多,兩軍的將領雖有差距,卻也不足以彌補十二萬的差距。

所以……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