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現在還沒有任何的著作,學的知識八成以上來自周王室藏室的典籍。
當前周王室藏室的典籍其實已經不多,絕大多數被王子朝帶去了楚國。
周天子不止一次請求列國幫忙討回在楚國的典籍,可惜的是諸侯們嘴裡答應,什麽實際行動則是壓根就沒有。
以前晉國由於需要借用周天子旗號的關系,很多時候會滿足來自周天子的要求。後來晉國放棄跟楚國繼續打生打死,維持中原霸主身份的同時,更多的精力是用來內鬥了。
目下極力爭取獲得列國認可霸主地位的是吳國,他們在公元前515年就成功把楚國打怕了,又在公元前505年迫使楚國遷都,此後吳國的風頭一時無兩,只是仍然沒有多少諸侯國承認吳國的霸權地位。
“孫長卿(孫武)、伍員(伍子胥)皆為吳臣,吳國敗楚,兼並徐國、鍾吾、淮夷,西征南討得以常勝。南方新‘伯’必為吳國。”孔子說道。
那個“伯”通“霸”,春秋時期講到“伯”就是老大的意思,用在國家身上則是泛指霸主。
他們講到這個,主要是智瑤一開始就定下今天的話題。
客隨主便嘛!
老子開了個頭,後來就由很有表現欲的孔子在主講了。
吳國過去的二三十年之內真的非常牛逼,一再擊敗當時的南方霸主楚國。
得以讓吳國崛起的因素挺多,最為關鍵的是伍子胥從楚國逃亡到了吳國,後繼又向吳王闔閭引薦了孫武,就此之後吳國就徹底崛起了。
孔子又說道:“吳無‘禮’,多以詭詐,必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是哦,在誰都還追求“君子戰爭”的時代,吳國就從來不在乎那些,得到了那一位吼出“兵者,詭道也”的兵聖,簡直就是珠聯璧合呀!
孫武其實是齊國田氏的成員,他的祖父田書在齊國攻伐莒國時立功得到封地“孫”,由封地而得氏。
田書的兒子孫憑後來沒有什麽建樹,到了孫武這一代在齊國徹底混不下去了,自學成才的孫武到處遊歷結識了當時還是楚國貴族的伍子胥,才有了後來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接連七次推薦孫武的事情。
現在除了吳國之外的天下人不但對吳國感官很差勁,連帶對孫武也非常不待見。
原因是孫武太過於無所不用其極,為達目的不折手段將人品給敗光了。
真正讓世人厭惡的事情發生在了公元前506年,孫武和伍子胥指揮吳軍殺進了楚國的都郢,隨後幹了挖出楚王棺木進行鞭屍的事情。
對了,智瑤目前已經不在“洛邑”,他邀請老子到晉國,順口邀請了孔子,結果不止孔子願意到晉國作客,還有另外三個能參加老子與孔子學術交流的人也跟隨來到晉國。
智瑤帶著他們來到了智氏的封地“黃父”,並不是直接帶著前往“新田”。
這個“黃父”是智瑤選定接下來久居的地方,不出意外待上三年最少,多則可能待個七八年。
智瑤為什麽來到“黃父”的原因很簡單,他知道這裡有相當多的露天煤礦,尤其還存在鐵礦。
有煤礦又有鐵礦,智瑤想幹什麽不用多說了吧?
老子樂得不去“新田”居住,免得看多了晉國眾“卿”整日傾軋感到惡心。
孔子則是將來到“黃父”當做是一次結善緣。
晉國盡管已經從“世界霸主”淪落到只是“中原霸主”的地位,並且“中原霸主”的地位也一再遭到齊國的挑戰,
可是晉國未必真的弱到哪去,純粹是內鬥太嚴重,導致無力顧著國外罷了。 這一次回國之後,孔子想乾一件早就想做的大事,不太確定國君到底能不能罩得住自己,想到的是能不能尋個外援,一開始想的是求助於齊國,恰好在“洛邑”碰上智瑤,覺得求助晉國也許更好。
那麽,孔子回國之後想幹什麽大事?他要殺掉一直以來的死對頭少正卯。
“少正”是官職,“卯”是名。他也是一個學問人,一直以來跟孔子針鋒相對。
兩人的學說相似又矛盾,結果是孔子的三千子弟竟然經常跑過去聽少正卯講課,偏偏回來之後他們會拿少正卯的知識提問孔子。
這種不是撬牆角的撬牆角著實惹怒了孔子,尤其孔子覺得少正卯是“三桓”推出來跟自己打擂台的代言人。
孔子本身就非常討厭少正卯的一些學說,再加上是政敵,不殺怎麽行呢?
“吳越爭鋒之象已顯,楚、齊或可喘息,晉則事多矣。”孔子說道。
晉國遠在中原,吳國則是位處東南,兩國並不接壤,晉國的事怎麽就多啦?
說起來的話,吳國的崛起過程中晉國可為功不可沒,老智家也沒有少出力。
大約六十年前,智瑩首先提出壯大吳國的建議,為的是讓吳國能在東南牽製楚國,幫晉國獲取霸權。
晉國一再派出貴族前往吳國教導其知識,有那麽點要將蒙昧的吳國拉進文化圈的意思。
時值吳國一再敗給楚國,甚至還發生了幾年內三代吳君戰死在與楚軍交鋒的戰場上,一名從楚國逃亡到晉國的貴族……也就是申公巫臣為了吳國的存續出了大力氣。
現在好啦!吳國到了夫差當家作主就忘記了晉國曾經的恩惠,他們連續擊敗了楚國,兼並好多個國家覺得自己變得相當牛逼,一再入侵越國的同時,隔空對晉國喊話要約架來決定誰才是真正的世界霸主。
智瑤示意二十來名十三歲到十五歲的學伴仔細聽。
年齡太小的學伴沒來,原因是年紀小根本聽不懂那些,極可能還出現適得其反的作用。
這一批十三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就是智瑤想要培養的其中一批人,近日來一再跟隨智瑤聽老子和孔子講課。
認知天下局勢是一種非常高端的課堂,別說是在公元前501年了,哪怕是到了現代也是亦然,對於注定會掌握權勢的人可以說是必修之課。
孔子對智瑤帶那麽多人來聽講沒有半點排斥,相反還感到非常快樂。
他就是這麽一位好為人師的性格,每到一個地方就很喜歡講學,一般是講“禮”的相關,今天談天下局勢還是智瑤強烈要求的。
了解天下局勢能開闊眼界,格局大了在思考一些事情上思維空間自然也就更廣。
知曉都有哪些名人,他們都做了一些什麽事情,自己碰到了相同的事情在做出抉擇時也就會有參考的對象。
一群少年聽得很專注。他們……或者說算上智瑤,聽孔子的講學算是弟子了嗎?願意就是,不願意可以不是。
孔子隨行中就有自己的子弟,有一名叫仲由的人偶爾也講關於軍事的學問,還有一名叫端木賜的人也會講商賈的事。
一開始聽仲由和端木賜的名字, 智瑤其實並不認識,後來挺他們互相以“字”稱呼,才知道仲由是子路,端木賜是子貢。
沒辦法,歷史名人在史書或其它一些著作的稱呼也許跟本名不一致,尤其在春秋這個有姓、氏、名、號的時代,不同場合與不同的人稱呼起來都不一樣。
孔子怎麽會任由子路和子貢講學,講的還是軍事和商賈之事?沒什麽太特別的地方,孔子從不製止自己的弟子有屬於自己的偏科,不要亂曲解“禮”、“仁”、“義”等等孔子親自教導的相關學問就好了。
智瑤很饞子路,問道:“季路可願留晉,為我‘家大夫’?”
這個“家大夫”就是家臣。
子路能看出智瑤很饞自己,想都沒想就拒絕道:“我隻願侍奉‘師’孔左右。”
春秋嘛,能當老師的人都無比牛逼,並且還十分受天下人的尊重。
子路稱呼控制為“師孔”沒毛病,還是該有的尊稱。
智瑤又找了個機會去問子貢相同的問題。
子貢很直接地說道:“故所願也,不敢請爾!”
好!
留不下一個軍事大能?能留下一個經商奇才也是賺啊!
智瑤不知道的是子貢不止對經商很擅長,其實在政治上也是一位大能。
所以,智瑤何止是賺,能長留子貢為自己效力絕對是大賺特賺!!!
後面得知子貢要留在晉國當智氏家臣的孔子也很高興。
孔子想道:“我回去正好要辦大事,有賜在晉仕智氏,得以予我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