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早到智氏還沒有代晉,智瑤曾經向楚國提出過“平分天下”的意願。
當時的楚國君臣有意加劇晉國的內亂,對智瑤執行了虛與委蛇的策略,一度還在外交場合上表態支持過智氏。
輪到智氏滅掉衛國又佔據齊國大半疆域,楚國君臣立刻變臉針對智氏了。
如果不是吳國突然間崩潰,楚國絕不會坐視智氏代晉。
可惜的是當時的楚國精力全被牽製在南方,沒有能夠趁智氏代晉的時候北上,後來則是一直站在原國的對立面。
所以說,智瑤選擇代晉的時機非常恰當,不止楚國無力北上乾預,宋國急切想分杯羹,越國乾脆就是動彈不得,其余諸侯也因為吳國突然沒了有點無所適從。
新生的原國疆域非常大。尤其是控制了中原相當多的精華地帶,恰恰是因為這樣才讓楚國立場變得堅定,後來宋國也站到了原國的對立面。
諸侯真的不傻,很明白誰強,他們就應該針對誰。以前晉國和楚國輪流被針對,換成了針對原國而已。
現在,鬥懷代表楚君中來舊事重提,講實話就是智瑤不再認可南北共立的格局。
一次喪失一二十萬大軍的楚國陷入了絕對虛弱的時刻,不過楚國的底蘊仍然還在,給予他們十來年的時間休養生息*,超大概率能夠回過氣來。
宋國站在原國的對立面,某種程度上算是對反原聯盟進行了一種實力彌補?
這樣一來的話,換成智瑤對楚國虛與委蛇了。
智瑤等鬥懷離去,笑著說道:“今日之事,務必使鄭國君臣知曉。”
鍾武問道:“楚國君臣用計?”
其余人也有相同的疑問。
要是楚國真的想對原國服軟,有楚軍當內應的話,應該說“新鄭”一定要被攻破了。
看上去智瑤並不信任楚國君臣,否則主動將楚國使節的行為透露出去,豈不是將楚國君臣賣了的同時,增大了攻克“新鄭”的難度?
司馬穰苴說道:“君上亦在用計。”
這樣一說。大家都回過神來了。
他們根本不用糾結楚國求饒是真是假,將水給攪渾之後,得利的反正會是原國。
一旦楚國與鄭國互不信任就是最大的破綻,原國這邊完全可以根據實時動態做出及時的反應。
司馬穰苴又說道:“臣以為越國今歲當有動作。”
楚國扛不住的話,不止鄭國要崩盤,連帶宋國也會退縮。
原國一家獨大的之下,勾踐再不及時做點什麽,等待鄭國滅亡,楚國無力再與原國爭鋒,宋國可能重新與原國修好,等待越國的將會是什麽?
韓庚問道:“齊地需以增兵?”
八萬越軍駐扎的所在地距離“新鄭”太遠,並且主戰場的二三十萬聯軍打不過原軍,八萬越軍到來也無法改變局勢。
智瑤說道:“寡人已向陽虎下令,盡快撲滅魯地反抗。”…。。
喜歡我在春秋做貴族請大家收藏:()我在春秋做貴族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