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丹大喜。
心中在估算著,打算讓作坊趕製諸多的農具,並散發到各個郡縣當中,督促當地的黔首擴大耕地面積。雖然耽誤了春耕,可夏耕還沒有耽誤,還可以播種一些豆子,蕎麥等熱期短的農作物。
曾經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大量的男丁,導致耕地當中勞動力不足,這些年來很多的耕地,只能是無奈的荒蕪,或是種植桑樹。
只能讓婦人多種植桑麻,多織布用來彌補家用。
只是桑麻,畢竟不能當栗米吃。
年計的時刻,看著竹簡上的數字,趙王丹就是心憂不已。
失去糧食,就是失去一切。
有了魯班殘書當中的農具,可以開耕出更多的耕地,可產出更多的糧食,縱然無法讓趙國回到巔峰時刻的糧食產量,可也能彌補一些,讓趙國實現一定程度的回血,舒緩著一部分壓力。
趙王丹開口下命令。
虞卿聽著,稍後離去。
馬車在前進,直接到城西的造府當中,諸多的工匠紛紛上前拜見。
下著命令,說著農具的樣式。
工匠們傾聽著,然後開始製作起來。
曲轅犁也好,龍骨水車也好,有技術難度嗎?根本沒有絲毫技術難度,也沒有絲毫的技術壁壘,不需要高深的木匠水平,只需要學徒級別就可製造出來。即便是不會木匠活的農民只需學習半天時間,就會製造。
這也導致,技術保密難度幾乎為零。
趙國需要製造上千個龍骨水車,上萬個曲轅犁,散播到各地的村莊耕地當中,這會讓農具外泄;秦國、魏國、韓國、齊國等皆是會學習,可能交通距離的限制,會讓傳播速度相對緩慢一些。
隨著趙王的一聲令下,大量的新樣式的農具被製造出來,開始在趙國普及著。
同時,趙勇也收到一卷書卷,稍後通過侯諜,傳到秦王稷手中。
秦王稷歡喜著,開始大量製造新的農具。
借助著這些農具,秦國的糧食產量在倍增,龐大的巨獸開始張開爪牙,要吞噬東方的六個國家。
山雨欲來,戰爭在醞釀著。
隨時準備開打。
……
外界在風雲變化,只是升鬥小民,黔首庶民依舊在過著舊的生活。
楊柳依依,柳樹開始從此處嫩條,柳絮開始飛揚著,散落向虛空當中。
隨著春回大地,氣溫的上升,又是一場春雨滋潤著大地,萬物在複蘇。在乾枯雜草中,漸漸長出綠油油的野草,野菜等等。枯燥而單調的世界,變得色彩眾多,多了一絲生機。
藍色的天空,晴空萬裡,偶爾有幾朵雲彩閃過。
結束春耕之後,黔首庶民可暫時可安靜休息幾天。
趁著休息的間歇,一群婦人帶著孩童,提著笸籮行走在荒野,沼澤、湖泊當中,在野草當中尋找著,采摘著一些野菜。
野菜可分為五樣,即葵、藿、薤、蔥、韭。葵菜屬於當時的主要食用蔬菜,它的學名叫作冬莧菜,藿則是大豆苗的嫩芽部分,而薤正是用來醃漬的藠頭,蔥與韭則是後世熟知的大蔥與韭菜。
還有不少的野菜,夾雜在田地當中。
很多野菜的味道並不好,卻是能頂飽,可節省一部分栗米。
浮萍是一種水面漂浮植物,其表面為綠色,呈圓形、卵圓形結構,多生長於水田、沼澤及各處靜態水域,浮萍在水中密集程度極高,甚至在水體富營養化後,會瘋狂生長至完全覆蓋水面。
在後世的社會,浮萍一般都會被製成良好的畜牧飼料。秦代百姓常以浮萍為食,他們或是生吃,或是將其蒸煮,專門用以果腹。從口感上講,浮萍會有水草的苦腥的味道,甚至食用過多,還會令人感到反胃作嘔。
苕菜又稱“巢菜”,是一種豆科本草植物野豌豆的嫩葉或莖葉。從口感上來說,苕菜的味道倒還算可口,但是該植物纖維紋路較粗,需要牙齒將其盡量嚼碎。
荇菜是一種淺水性植物,主要分布在湖泊、河流以及稻田之中,其根部埋於泥下,莖部懸浮於水中,花朵浮於水面之上,在《詩經》中,曾有一段優美的話語形容過荇菜,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展現了君子對窈窕淑女的愛慕追求。
可從口感上,荇菜本身帶有腥臭味,味道很差。
此外,還有大約二十多種野菜。
這些野菜當中,只有少數野菜味道鮮美,剩下的多數的野菜口感很差,有的發苦,有的發臭,有的發酸,有的嚼起來費力,卻是無毒無害,可以食用。
蒸煮栗米的時刻,添加著野菜,三分野菜,七分栗米,彼此交雜在一起,相當於米粥,可用來食用。
食用野菜,可減少栗米的損耗。
就在這時,土路上走來的一個馬車,馬車高大威武,上面用著楊木鍛造而成,外圍用著青銅包裹著,馬車有著四個車輪,一匹馬拿著前進著。在四周有一些侍衛拿著乾戈,短劍,盾牌等,護衛在左右,警惕的看著四周。
大約是有百人之多。
馬車的簾子輕微打開,似乎有人在窺視著外面,只是看了片刻就是合上窗簾,一切回歸平靜。
“又要去上學了!”
馬車中,趙政思索著。
春耕結束,他也要回到學宮繼續求學了。
周朝之法,每二十五家為一閭,設立“塾”,每五百家為一黨,設立“庠”,每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遂,設立“序”。在國都設立大學,大學每年招收學生,每隔一年考查學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學生分析課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學生的專業思想是不是鞏固,同學之間能不能相親相助;第五年,考查學生的知識是否廣博,學生對於教師是否敬愛;第七年,考查學生研討學問的本領與識別朋友的能力。
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到第九年,學生對於學業已能觸類旁通,他們的見解行動已能堅定不移,這就叫作“大成”。
這樣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向往來歸,這就是施教的過程。
經歷九年的教育,初步成才。
有資格加入這類官學,至少屬於大夫階層。
至於底層的奴隸,黔首,庶民等,皆是沒有資格參加這樣的教育。
直到孔子時代,孔子創辦私學,打破官學對教育的壟斷,教育開始下移,從士大夫階層下移到普通的士人。顏回看似貧窮,可也有五十畝地,有姓氏,曹姓顏氏,屬於沒落的貴族,屬於士人階層。
至於平民黔首等等,卻是無緣求學。
經歷春秋動亂,又是戰國征伐後,有所損益,趙之學宮在變遷著,一方面有著傳統的周朝官學特色,一方面又是融入私學的特色。
在趙之學宮當中,有著趙國權貴子嗣,在那裡學習六藝;也有普通的士人,沒落的貴族前去蹭課,聽著講學。
老師們也不驅趕,在講述著課程的時刻,也不斷灌輸自己的私貨,借古諷今,批判社會,罵這個君王,批判那個君王。
孟子直接開罵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
梁襄王聽後,也只是笑一笑,權當沒有聽道。
可若是在後世君王,早就以大不敬罪,誅殺孟子,殺其九族。
這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