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楊平、楊安二人一早便集合好了準備帶走的十五名侍衛。
楊修一邊辭別父母,一邊從哀怨的月如手中接過她為自己收拾的行囊,與眾侍衛在門外匯合。
楊安性格跳脫,腦子也比較靈活,見楊修已到便上前問道,
“公子,就這麽大張旗鼓,直接去靈壽嗎?”
楊修見他這麽問,必然是心中有些顧慮,有心考校一番,便問道,“要不然呢?”
楊安聞言色變,遲疑著說道,“公子,此去靈壽,少說也有六七百裡路程,途中多有山匪橫行的地方,還是小心些為好!”
楊安提醒的,無非是要他謹慎一些,楊修不禁暗暗點頭,暗道楊安還是很有經驗的。
畢竟漢末這個世道,一路平安這個詞絕對只是個美好的願望而以,往往與事實大相徑庭。
楊安提醒的是山匪,可楊修擔心的,恰是那些亦官亦匪的雙面郎君。
黃巾初平,好多地方官吏班子不過是臨時搭建,亂世之中,上無威嚴則地方必然爭做豪強,而豪強則是諸侯割據最溫潤的土壤。
略略思慮了一番,楊修還是選擇謹慎行事,轉頭安排道,
“這樣,楊安率五人一伍跟著我為一行。楊平領十人先行一步:十人中再分出五人做斥候,問路探險,同時傳遞消息;另外五人楊平親自領著,隱於暗處聯絡前後,隨時支援策應,就如此趕路,直插中牟,明白了嗎?”
楊安心思活絡,適合隨自己辦事;楊平性格沉穩細致,適合探路時遇到情況能冷靜分析。
二人一明一暗,隊伍一虛一實,可保無虞。
楊平知道自己公子這幾日突然聲名鵲起,心中佩服他之余,還是忍不住問道,
“公子,我們去靈壽,直接從河內出司隸,進冀州後取道邯鄲直達常山即可,為何要繞道豫州經過中牟?”
楊修聞言也不再隱瞞,釋疑道,“我們不著急上任,先去中牟,再下荊州直奔南陽,這兩處有兩位豪傑,陳宮和黃忠,我要先去拜訪他們!”
說著又防著意外,連忙警告道,“楊平你一路打聽,有關二人的消息都不可放過。需小心查證,且一路約束眾人,行事決不可冒昧唐突,留下不好的印象,聽懂了嗎?”
楊平應了聲喏,便在楊修的揮手下領了兩伍人馬和盤纏先行而去。
楊修轉過頭對楊安吩咐道,“楊安,你看護好剩余銀兩和馬匹,出不得一點差池,明白嗎?”
“公子放心,楊安以命相護!”楊安重重地點頭,肅然應道。
見楊安如此鄭重,楊修也放心了不少。
可此次出門,除了人馬,其余幾乎全無準備。
直到現在,對於收服眾人除了知曉歷史上的幾個典故之外,楊修也近乎全無把握。
自己是縣令,一個還未到任的十四歲縣令;而陳宮也是個縣令,還是個為官多年的中年縣令,這種差別下,怎麽看陳宮都似乎完全沒有跟自己走的可能。
就這樣,楊修在一陣頭疼不已的苦思之中上了路,騎馬直出司隸奔豫州中牟而去。
......
而朝堂之上,蔡邕官複原職,再度回朝議事。
宦官閹黨眼見文臣武將因此事愈發團結,便在朝堂之上率先發難。
察覺到蔡邕、馬日磾等文臣的思維縝密,且又是都吃了虧,變得圓滑無比極難對付,宦官一眾閹黨便將矛頭對準了朝中武將。
這次蹇碩領頭,
十常侍空前團結,張讓、段珪兩隻老狐狸在朝堂發難前,已命人流言於外,稱大將軍何進因扶少帝劉辯即位,為掃除威脅,竟然殘忍鴆殺董太后。 一夜之間,洛陽處處流言四起,連一眾文官都吃驚不已,暗暗忖度此事的真假。
此事也讓本就文武對立,瞧不上何進這個屠夫僭位大將軍的文官徹底惱怒,竟站在了十常侍一邊。
而以太尉馬日磾、袁隗、鄭泰為首的一眾文臣,也一時之間分辨不出真假來,竟抱了袖手旁觀的立場,惹得大將軍何進胸中氣血翻湧,異常狼狽。
這日,朝堂上吃了癟,何進心中氣惱,正按劍跨步回到府中時,侍從快步來報,說西園八校尉之一的中軍校尉袁紹來見。
何進記得此人,便是袁逢之子袁紹,此人在何進扶保少帝劉辯即位時曾向他進言:說願領精兵五千,斬關入宮,助何進冊立新君,盡誅閹豎。
何進見他有勇有謀,從此便引之以為心腹,如今見他入府來見,便急忙讓侍從迎他進來。
袁紹進得堂內,小心地瞟了一眼四周,見四下無人,便徑直來到何進跟前悄聲告道,
“大將軍, 末將已經查清事情始末。昨夜段珪、張讓等閹宦命人四處散布流言,說公為保外甥劉辯即位,鴆殺了董太后。”
何進聞言恍然大悟,一掌拍在身前案上怒道,“果然是這幫閹貨,難怪今日朝堂之上群起相攻,令我吃盡苦頭!”
何進本就是屠夫出身,而今又是武將,沒有一眾文臣幫輔,嘴皮子怎麽鬥得過十常侍!
袁紹再次進言道,“明公何不趁此時機,誅殺閹黨宦官?若不如此行事,時時防范下去,遲早反而為這般小人所害,釀成大禍時,悔之晚矣!”
何進本一莽夫,自顧自地將袁紹引為心腹,今日又被十常侍所辱,如何識得以老奸巨猾的袁隗為首文臣挑動,進而隔岸觀火之計。
只是遲疑地再問袁紹道,“前番扶保少帝上位,我也有意誅殺閹宦,一勞永逸,可奈何太后不允,如之奈何?”
所謂疏不間親,何太后畢竟是自己親妹子,自己一身富貴執天下權柄,全賴自己這個妹妹,她的話何進怎敢不聽。
袁紹見何進竟因一人而棄與閹宦的仇恨,心中鄙夷,眼珠一轉再次諫道,
“公既然礙於太后面上,不想與閹宦直接動手,不如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借他人之手盡誅閹宦,如此豈不兩全其美?既能報仇消心中之恨,又能上報國家下安黎民,還可全兄妹之情面,如何?”
何進聞言大喜,兩眼圓睜稱讚道,“本初此計大妙,就依你所言,傳檄各鎮兵將,共赴京師問罪閹宦!”
袁紹見此計已成,心中竊喜,告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