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諾威這裡進行了幾天的戰爭,而容克這段時間一直在趕路。
各方陸續接到了他們撤往亞琛的消息,所有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
容克竟然打了一場大敗仗?
這是難以想象的事!
誰不知道容克·霍爾曼是出了名的穩如老狗?這家夥一向都是拖垮敵人的!
結果現在丟了薩克森?
各地諸侯都在反覆確認消息的真實性,這個穩重了快四十年的人一步沒走好扯襠了?
只有少數敏銳的人察覺到,有一支援軍的主官是漢斯的兒子,搞不好是跟這小子有關。
畢竟帝國上層的派系鬥爭愈演愈烈,如果不是查理二世壓著,怕是都爆發內戰了!
帝王之術體現在製衡。
朝中永遠不會讓一派做大,一定會有另一支隊伍跟它爭風吃醋,而且除了兩個大頭之外,還要有一支稍稍弱小的第三方,在恰當的時候出來做和事佬。
這就是政部、軍部、和中間派。
但如果僅僅如此的話,皇帝可以很好的掌控朝廷,不會有爆發內戰的風險,實際上,帝國上層的派系紛爭要複雜的多!
比如舊貴族對新貴族的排擠。
王權派對神權派的攻擊。
中央大臣跟地方諸侯的對立。
當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所導致的派系衝突,就成了難以根治的絕症!
即使查理二世這樣的中興之主,也只能做到緩解,而無法根治。
就拿維護重騎兵部隊的開支問題來說,政部想要削減預算,而軍部與之針鋒相對,據理力爭要求擴軍。
同時、軍部派系裡也有舊貴族,他們希望削減這方面的開支,以穩固自己的地位,不讓新貴族接觸到帝國軍事力量的頂層。
這就形成了一種衝突。
而在衝突發生時,這個貴族就會考慮,是增加開支對自己的好處大呢?還是削減的好處更大。
他們受派系引導的趨勢就會變小,他們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向皇帝進諫。
這就讓整個局勢複雜了起來。
然後引發為朝臣的互相攻擊。
它體現在效率的極度低下。
等皇帝把一碗水端平,總算把各方的利益平衡好,又能達成最初目的的時候,地方跟中央又開始起矛盾了。
地方諸侯不希望重騎士繼續擴軍,因為中央會增加對他們領地的稅收,有長遠眼光的諸侯不希望助長這種不安因素。
拿他們的錢養中央的軍隊?不反對就怪了!
雖然大家名義上確實是皇帝的小弟,但你也不能太過分,用力太重很容易把諸侯們逼反!
這樣一來,新一輪的製衡又開始了。
所以、封建制度在很多時候,真正掌權的不是皇帝,而是各種貴族跟世家,他們左右著朝廷,同時又充滿了自身的矛盾性。
他們之所以聚在一起,都是因為利益。
皇帝想要搞一點動作,他需要先平衡下面這幫人的利益糾紛。
封建集權也不是無所顧忌的,如果不想被史官記載成昏君,最後被聯手逼得退位,那必須要妥善處理好各方的利益糾紛。
你可以打壓一方扶持一方,也可以牽著兩方製衡,但你不能一下得罪所有人。
皇帝的任性,也要有個度。
所以為什麽開國之君能做事?因為他手下的人都是被他帶出來的,都屬於他的利益集團,有勁、都在朝一個方向用力。
而傳了幾代後,這個利益分配就開始出現糾紛了。
說的難聽點,就是分贓不均了,有人不樂意啦!
再加上新皇帝很多時候沒有開國之君那樣的製衡手段,所以慢慢被架空,主要決定國策的人,變成了世家和貴族。
雖然最高的權力依然是皇帝所有,但人永遠不是全知全能的,一個人很難跟一個組織互相拉扯,皇帝就像被貴族和世家捂住了雙眼和口鼻,變成了一個高貴的傀儡。
當然,還是有少部分中興之君能夠看清局勢,並且將大權收回掌心,並平衡好各方的利益糾紛。
但很少。
非常少。
世家和貴族的蛋糕一旦被他們攥在手中,就碰不得了。
即使是賜給他們蛋糕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