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賽博修仙五千年》第17章 關於“化神”
  在完成了後續十幾道菜的製作後,老蒜頭傳給了顧子澈差不多幾個TB的文件資料,全是作為一個合格廚師要讀的東西。

  老蒜頭的要求是邊實踐邊讀,一百年內把這些東西看完就行。

  但是看書並不是記下來就好,在理解方面,金丹期的記憶能力也幫不上太多忙,這上千億的字數,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看完。

  不過除去學習壓力,當廚師還是很輕松的。

  管理層並不是每天都要吃奢華的大餐,不算招待客人的話,平均幾個月才會喊廚師做一餐,期間的時間都可以由他們自由支配。

  而廚師在船上的地位也比較高,畢竟是親手接觸所有人員的食物的,誰都不想莫名其妙地得罪廚師,何況人家還能和管理層說上話。

  顧子澈本來還有些擔心自己之前打傷了那個黑刀男子會不會有什麽不好的影響,問了老蒜頭一句,結果在知道對方只有化神後他就失去了興趣。

  老蒜頭直接告訴他:散仙之下,都不用管。

  船上有整整五十七萬人,真正能對廚師造成麻煩的,只有不到五百人,這五百人中,絕大多數也不會因為小事而為難他們。

  於是顧子澈便放心地返回房間,潛心學習修煉了起來。

  他還在自己的小苑中又劃出了一塊廚房區域,作為實踐的場所。

  過了幾天,老蒜頭像是想起了了什麽一樣,給他寄來了幾本修仙功法,其中有一本最高可以修煉到天仙期的心法,和五本神通秘籍。

  顧子澈大概花了一個小時就將這些東西爛熟於心並且可以熟練使用,但是這對他而言並沒有作用。

  這個時代的神通全都是依靠於自身靈氣的,很少引動天地靈氣,他金丹期的修為只能打出金丹期的傷害,這就是上限,除非他擁有一部特別強的心法,能讓他在同級裡獲得更多的靈氣,但本質是一樣的。

  至於心法和晉階,顧子澈還是選擇按照自己的思路來。

  元嬰,起源於道德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句。

  大意是身形和魂魄抱元守一,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如嬰兒般無欲無求。

  這個時代的觀念是:在自己的識海中凝結一個元嬰,元嬰可以掌握許多的神通,修煉領悟大道更快,並且可以作為修士的第二生命,就算肉體毀去,只要元嬰還在,也可以奪舍重生。

  但是顧子澈手握這一切的根源——道德經,他清楚地明白這一切都是錯的。

  真正的元嬰可不是這種拆分出一個識海中的元嬰,而是整個人合而為一,混兮沌兮,仿佛天地未開,靈智未生,無欲無求,肉體、靈魂、精氣俱為一體。

  讓整個人成為一個完整的“元嬰”。

  就如同後面幾句一樣:即使感官與外界接觸,也會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被感官刺激而勾起欲望,明白天地之間廣闊的道理,而不利用心機,生育萬物卻不佔有它們,幫助萬物卻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卻不主宰他們,達到“玄德”的境界。

  這種境界是極高的,被老子稱為“玄德”,也是靠近大道的境界,顧子澈自認為自己還遠遠不及,甚至連清虛師傅都可能達不到。

  所以他並不同意當今修仙界的劃分,在他看來,“元嬰”應該是極高的層次,近乎於“道”。

  因此他的下一步,打算直接登臨【化神】。

  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

煉虛合道”,雖說有些玄乎了,但是顧子澈還是比較認同的,從修心而言,修道的極致便是虛無,這一片“虛無”便是他們的最終目的,或者說沒有目的。  修道並不是目的性的東西,而是克服內心的欲望和躁動,返回先天的澄澈,最後歸於“無”。

  簡單來說就是“人先天澄澈,但是降生時沾染了不潔,因此元神分為魂魄,需要重新將魂魄煉成元神,才能重新變得澄澈”。

  這樣看來,頗有一點西方的“原罪”論調,即“人天生純潔,是墮落的原罪導致現在這樣,每個人都需要贖罪。”

  但“原罪”這種說法太具有恐嚇的性質,而東方哲學是溫和的、中庸的,東方的修行是:你想保持這樣也可以,沒有人逼著你通過修道來回歸純淨,我隻告訴你方法,做不做是你的事。

  就像開玩笑說的那句:“都可以,沒關系,別打擾老道修仙。”

  做不做不關我P事,沒工夫傳教。

  因此總體而言,“元神”論是非常符合顧子澈心中的修仙思想的。

  從難易度方面說,“元嬰”是道德經上的東西,堪稱大道盡頭,而“元神”只是後人體悟,是降本流末之後的衍生物,在明清的《太乙金華宗旨》上最為體現,比元嬰簡單太多了。

  根據“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此句,他需要將分為陰陽的“魂”與“魄”融合起來,化為“元神”,這個元神是人先天就有的“真靈”,只不過分為了魂魄因此壓不住“識神”。

  識神居於下心,左右著人的一切的肮髒和欲望。

  因此,只要熔煉魂魄,將其合二為一,化為先天真靈“元神”,即可不受人間欲望左右,回歸純淨,踏入“化神”。

  不過這裡顧子澈私自作了一些改動——他並不認為《太乙金華宗旨》就是完全正確的,對任何經典的盲目相信,都是狹隘的開始,包括道德經上的有些句子,但此時暫且不表。

  書上說“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 即識神也”,也就是說要將識神也煉為元神,人就不再具有七情六欲。

  但顧子澈是堅決反對徹底消除七情六欲的,他認為這些東西不該消除,而是要做到“不受其影響”。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如果七情六欲徹底消除,那麽無情無欲的定義也就不存在了。

  這是樸素的辯證法。

  所謂大道無情,並非是無情,而是大道平等地愛著世間的一切生靈,因此看起來仿佛是無情的,並不對誰更偏愛一些。

  故此,七情六欲必須存在,而無欲無求也必須存在。

  因此,元神在上,識神在下,才是他的【化神】。

  至於如何調劑“有情有欲”和“無情無欲”,則取道德經“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一句。

  聖人隻為飽腹,而不尋求感官刺激。

  因此聖人有情有欲,卻又無情無欲。

  以上便是顧子澈冥思苦想數個日夜得出的結論,他的修仙,既快又不快。

  快的是無需積攢天地靈氣,只要心境達到,立刻躍進修為。

  不快的是步步都需要極高的哲學水準和心境修行,甚至走在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上,運用來自五千年前的知識,獨自開辟屬於自己的修仙之路。

  沒有前人的足跡,連下一個層次是什麽,都需要自己創造。

  如今【化神】的定義已經完善,但真正成為化神期,依舊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