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從大賢良師開始多次重生》第2章 大賢良師
  後天下時有疫病,如公元171年,洛陽生起一種傷寒疫,後蔓延至整個中原大地。而後天氣複暖,疫病漸息,但並未消除。

  兩年後,也就是熹平二年正月,大疫起複。從洛陽、南陽起,最終蔓延至東漢十三州各郡,疫中死者無算,可謂民不聊生。

  張角感於民生疾苦,便於那時起深入疫區,以醫術製藥水,間以符紙,而後傳道太平,民深信之。

  其傳教之初並無反意,太平道傳教以善導人,所謂天道無親,唯善是與。

  其提倡承負學說,勸人行善。承負即前人為承,後人為負,先人為善便可福蔭子孫,反之便會給後人招致禍患。

  太平道也曾奮力去影響統治階級觀念,極力勸誡、警告君主、官員,不得行貪婪掠奪之事,奈何靈帝不納,眾官信者少。

  其教義中也具有濃厚的天人感應之理,是為人不治則天必有亂。

  然恆、靈二帝奢靡無度,高門貴胄欺壓鄉裡,而且當時各地屢有天災,大疫、乾旱、地震等不絕如縷。

  此人事不盡而天罰之也。

  太平道眾人所圖也不過一個天下太平。

  而眾生求太平,便是因現實極不太平。人心思安,太平道方能大行於世。

  東漢其時內有涼州羌亂,世家兼並。外有鮮卑烏恆匈奴入寇。偌大的東漢王朝自建立起便是個渾身瘡痍的巨人。

  胡人寇掠之景正如才女蔡文姬所言: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而數次羌亂、胡寇,錢糧皆由河北、河南等地供給,更何況是年時有大旱,又遇小冰河氣候,收成不足。

  世家豪門、官僚縣吏更是借兵事盤剝搜刮,百姓既要輸糧、上戰場又要供給軍資,安能不反乎!

  東漢年間,黎民百姓要面對勞役、天災大疫、官僚剝削、地主兼並,如許多王朝末年那般,求生舉步維艱!

  百姓不過求存,求個乞活而已。世道艱難,原本屁民是不敢反的,不過悲慘死去罷了。太平道成立,給了屁民一個宣泄機會。

  太平世界,便是這不平天下間屁民的一個美好向往。

  其道義中認為黃帝之世乃太平世界,在這個太平世界裡,既無剝削壓迫,也無饑寒病災,更無詐騙偷盜,人人自由幸福。

  終於,最底層活不下去的百姓爆發了。而後便是黃巾軍席卷天下!

  張角原定於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舉義,這一天對於太平道而言是有重要意義的。

  因為天乾地支法的起始日,便是其尊崇的黃帝登極之日,即三甲子日。

  故而便有那後世聞名之語: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奈何太平道內有矛盾,後世所謂保守派、激進派。

  太平道內依然對皇權貴胄抱有希望的保守派系向朝廷告密,事泄,張角不得不提前舉義。

  吳浩生前曾懷疑張角是個十足的野心家,更是個十足的蠢貨。

  而在接受其人記憶後,便知其並無野心,實為共情之人。其感於眾生疾苦,又拘於時代背景。

  其信奉黃、老,乃至尊為神靈,有感於太平要術中所言太平盛世,便寄希望救民於水火,還天下太平。

  然而,最終卻使得天下大亂,非心所願,實為時代所拘。

  甚至於,張角兄弟三人無有子嗣,無有妻妾。其所求非己身榮華富貴,但索太平而已。

  最終卻被天下稱賊,其身死、而黃巾滅。隻得百姓歌曰:

  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複安居。

  可張角竊了什麽被稱為賊呢?

  所謂諸君喚我為賊,然我所竊何物?

  吳浩細細思量其過往,也不由歎道:“大賢良師一生愛民,願為世間求一太平之世。最終不成,還是受困於時代。

  在封建時代談致太平,均財富。實難也。”

  吳浩這邊看完大賢良師一生,門外也傳來眾多腳步聲。

  城內各方共十位渠帥,除去四位渠帥值守,皆都到了。

  張梁朝房內問詢一聲,得允諾後便領眾人入內。

  吳浩忍著疼痛坐起身子,看著眼前這些面容憔悴、頭戴黃巾、身披甲胄的弟子們,不由說道:

  “今我重病,或不能見明年春日。然舉義之事吾實不能安心。吾等雖數挫漢軍鋒芒,然漢庭依舊勢大。

  而吾輩已痛失諸多同道,也害了不知多少信我之百姓,吾今悔亦!日後吾等不可再魯莽行事,吾隻盼眾人能保住有用之身。以待時變。”

  只見一面容甚美,身高八尺的男子輕聲道:“恩師乃真人,定可無恙。吾等願隨恩師舉義,是這世道不讓我等苟活。吾等無悔亦!”

  眾人亦齊齊出聲:

  “舍此身而求太平,弟子無悔也。”

  那貌美男子繼續道:“惟願恩師指教,何為時變。”

  吳浩知道此人乃其弟子李揚,年方三九,平素敬愛其身。

  便和煦回道:“太平道非吾一人所創,吾若身死亦有爾等弟子與吾弟。只求諸位皆能勉力,還世道太平!”

  猶豫一下,吳浩繼續道:“時變便是等待皇帝架崩。

  今漢室帝皇均有早崩之憂,便只能推幼子登極。幼帝無能,便是外戚、宦官接替執政。

  而今帝縱色享樂,已有早亡之兆。帝之二子均尚年幼,卻至今未立太子,已有禍端矣,帝死後則天下必板蕩也!

  此番時日以來,吾也知舉義過於倉促,如今連番戰敗,同道喪命。某隻願眾人可留得此身,待皇帝駕崩後再布太平於世。”

  眾弟子聽罷,皆默然。

  俄而,張梁出聲道:“天不假命,欲收吾兄歸天。然吾輩義事未盡,豈可因吾兄一人而廢天下事乎?”

  眾人乃解, 雖心亦低沉,但救民伐無道,是眾人顧所願也。

  吳浩實不忍坐視城內三十萬百姓生死如無物,因而希望眾弟子能帶領眾人抵住漢軍進攻,而後轉戰群山間,避漢軍鋒芒。

  然後靜等靈帝死,天下亂。再於亂世中立業,以容天下食不果腹之人,令其能苟求此身於亂世。

  但無奈黃巾軍戰術戰法較之朝廷中央軍而言,實屬落後。就連最具軍事才能的波才也因領軍經驗缺乏,遭火攻而敗。

  便聽吳浩繼續說道:

  “吾等諸多戰敗,實乃戰之罪。不知軍中破高門所獲是否有兵書一類,如孫子、吳子兵法,亦或是六韜三略等書。”

  “如若有將門世家之後,吾等可拜為貴賓,切不可魯莽對待。”

  “兵書以及將門之後,需要三弟及徒兒們細細盯著,嚴肅對待。”

  “若有所得,定要將之授予眾人。而若義士中也有通曉兵事者,皆可面詣吾等。可拔其中才乾者任渠帥也。”

  眾人聽得,不由得有些心虛。只因眾人皆隻略通兵事,渠帥當中若論軍事最能者,當為波才。其人業已敗於皇甫嵩之手。

  忽而,一粗獷漢子似是想起什麽,慌忙說道:“恩師,城內便有一高門貴族,其家曾多出武將,或許便有收藏兵書。

  吳浩不由喜道:“既如此,牛文你便派人速速前往,若那戶人家有願歸附之人,也可帶來見吾一面。”

  便有兩力士得令而出,出院門便遇一傳令使急急奔來,其人未有停歇,在得門衛審查後,便入宅院中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