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修改。】
辰時近半。
旭日漸昂揚,朝霞徹消散。
皇宮腹地太極宮太極殿內。
隨著白蓮教禍亂之事得以定下最終章程。
滿堂文武不由得再度重歸原位垂首而立。
原本稍顯嘈雜的太極殿亦不由得因此而漸漸重歸平靜。
就在偌大的太極殿即將再度陷入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之際。
懷捧淨鞭始終立身於正德帝不遠處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再度適時地高高揚起懷中淨鞭。
隨後手持淨鞭不徐不疾地朝著地面之上輕輕一揮。
伴隨著一道清脆且刺耳的淨鞭聲徹底響徹於太極殿內。
原本仍有些許嘈雜之聲的太極殿不由得因此驟然一靜。
“有事起奏~!”
“無事退朝~!”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收起手中淨鞭,隨即再度朗聲唱讚道。
話音落罷。
頃刻間便有數道身著緋紅色官袍的身影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啟稟陛下,臣有本奏。”
“啟稟陛下,臣有本奏。”
“啟稟陛下,臣亦有本奏。”
數道身著緋紅色官袍的身影手持笏板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隨後相繼止步於上首禦案五步外,隨即面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所奏何事?”
“且逐一細細稟明。”
正德帝聞言面無表情地望了一眼禦案五步外俯身拱手大拜的數名朝臣。
隨即不徐不疾地開口說道。
“遵旨。”
數名身著緋紅色官袍手持笏板面朝正德帝俯身大拜的朝臣聞言當即緩緩直起身來。
“啟稟陛下。”
“昨日通政司收到一封自青州北海郡快馬加鞭送呈而至的聯名文書。”
“青州北海郡觀陽縣縣令寧國斌、縣尉榮紹宏、壯武縣縣令薑文廷。”
“平壽縣縣令龐希賢、縣尉何鐵夫、昌安縣縣令盛書民等共計一十二人。”
“聯名上書彈劾青州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二人暗中勾結賊人。”
“從而致使青州北海郡境內的賊人不斷做大且屢剿不滅。”
“還請陛下務必嚴查此事。”
身著緋紅色官袍手持笏板率先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的通政司正五品左參議郭春安略作定神。
再度面朝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一拜。
隨即將所稟之事不徐不疾地如何道出。
通政司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勘合關防公文。
奏報四方臣民實封建言、陳情申訴以及軍情、災異等諸事。
而通政司左右參議雖僅僅隻為正五品官吏。
但卻有著越過六部以及內閣直達天聽的莫大權利。
也正因此。
大周各郡縣境內的災異、險情、軍情以及地方官吏的彈劾文書等。
往往皆會先行呈至通政司官署。
隨後再由通政司左右參議視文書內容遞呈六部、內閣等官署。
若是文書所奏滋事重大的話通政司左右參議往往則會選擇直達天聽。
話音落罷。
原本寂靜無聲的太極殿內瞬間響起道道細微的嘈雜之聲。
近半年時間以來若論大周沿海各郡縣何處賊患最為嚴重。
那麽毫無疑問必然屬青州北海郡無疑。
據前段時日自青州各郡縣呈至的奏章文書所言。
現如今盤踞於青州北海郡境內的賊人勢力已然多達十余支之多。
而其中勢力最為龐大的一支賊人勢力現如今已然聚攏起近萬叛軍。
且於短短半年時間裡便接連攻破並佔據北海郡境內的兩座城池。
其賊人首領更是公然稱王,自號為青州北海王。
近半年時間以來朝廷亦曾多次下令命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率軍平叛。
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雖自收到朝廷平叛詔書後。
便多次以各種理由向朝廷索要軍餉、糧草、輜重等一系列物資。
但近半年時間以來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確確實實多次率軍平叛。
且近乎每隔一段時日朝廷便會收到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傳回的大小捷報奏章。
朝廷為此更是屢屢嘉獎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
然而。
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雖屢屢向朝廷傳回大小捷報奏章。
但北海郡境內的賊患非但未有絲毫平息的跡象。
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呈現愈演愈烈的姿態。
思及至此。
滿堂文武朝臣真的很難不懷疑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一行人借著剿匪平叛的名義。
行那擁寇自肥、養寇為重的狼子野心之舉。
僅僅數十息之短。
原本寂靜無聲的太極殿內便已然無處不充斥著道道嘈雜之聲。
就在懷捧著淨鞭始終立身於正德帝不遠處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再度握起懷中淨鞭。
正欲再度揮舞手中淨鞭,用以製止太極殿內的道道嘈雜之音之際。
忽有數道身著緋紅色官袍的身影手持笏板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陛下。”
“常言道:無風不起浪。”
“現如今北海郡觀陽縣縣令寧國斌、縣尉榮紹宏。”
“壯武縣縣令薑文廷、平壽縣縣令龐希賢、縣尉何鐵夫。”
“以及昌安縣縣令盛書民等共計一十二人!”
“聯名彈劾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暗中勾結賊人!”
“從而致使青州北海郡境內的賊人不斷做大且屢剿不滅。”
“若眾人所彈劾之事屬實的話。”
“那麽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必然是在行擁寇自肥!養寇為重的狼子野心之舉!”
“臣懇請陛下務必嚴查此事!”
“以還北海郡百姓一朗朗晴天!”
為首一名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的官吏快步行至禦案五步外。
隨即面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一拜,滿臉義憤填膺地朗聲而道。
“臣懇請陛下務必嚴查此事!”
“以還北海郡百姓一朗朗晴天!”
“臣懇請陛下務必嚴查此事!”
“以還北海郡百姓一朗朗晴天!”
“臣懇請陛下務必嚴查此事!”
“以還北海郡百姓一朗朗晴天!”
數名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的朝臣緊隨其後行至禦案五步外。
隨即面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一拜,面上皆是義憤填膺之色地朗聲而道。
“陛下,臣附議。”
“陛下,臣亦附議。”
“陛下,臣亦附議。”
“陛下,臣等附議。”
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的數名朝臣話音方落。
頃刻間便又有數名身著各色官袍的朝臣相繼出列附議。
不多時。
太極殿內出列附議的朝臣數量便已然多達近半數之多。
見此情形。
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自始至終皆面無表情地望著下方一切的正德帝。
面色亦是不由得漸漸凝重起來。
“大理寺左寺丞曲承光何在?!”
正德帝略作定神,隨即面無表情地沉聲喚道。
“啟稟陛下。”
“臣大理寺左寺丞曲承光在!”
大理寺左寺丞曲承光聞言當即手持笏板大步出列。
隨即面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之一禮朗聲應道。
“著汝率人於三日內啟程前往青州北海郡。”
“全權著手查證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暗中勾結賊人一事。”
“若是北海郡郡守嶽洪山、郡尉潘存義等人果真暗中勾結賊人!”
“行那擁寇自肥!養寇自重般的狼子野心之舉!”
“則務必於最短的時間裡將消息以及罪證一並傳回!”
正德帝略作定神,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下令道。
“臣!大理寺左寺丞曲承光!”
“謹遵陛下諭旨!”
大理寺左寺丞曲承光聞言身軀不由得微微一顫。
隨即連忙強行穩住心神再度面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一拜。
話音落罷。
大理寺左寺丞曲承光遂腳步略顯輕浮地再度默默重歸原位。
與此同時。
先前一眾出列附議的文臣眼見此事已然定下最終章程。
遂不由得心感慶幸地再度默默重歸原位再度垂首而立。
不多時。
偌大的太極殿內便已然僅剩下最先出列的數名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的朝臣。
仍微微俯身垂首地立身於上首禦案五步外。
“眾愛卿還有何事需奏?”
“且逐一細細稟明。”
正德帝略作定神,隨即面無表情地再度望向禦案五步外手持笏板微微俯身垂首而立的數名朝臣。
“啟稟陛下。”
“前日.......”
正德帝話音方落。
頃刻間便有一名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立身於禦案五步外的朝臣再度面朝正德帝行之一禮。
隨即不徐不疾地道出自身所稟之事。
此後近半個時辰的時間裡。
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立身於上首禦案五步外的數名朝臣當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且所稟所奏之事多是沿海各郡縣愈發猖獗的賊患禍亂一地之事。
以及大周各郡縣近幾個月以來頻發的各種天災險情等。
而這些消息無論是於正德帝而言也好,還是於整個朝廷而言也罷。
皆可謂是十足十的壞消息。
半個時辰後。
隨著數名手持笏板身著緋紅色官袍立身於上首禦案五步外的朝臣逐一退下重歸原位。
偌大的太極殿內頃刻間便陷入一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之中。
立身於太極殿內的滿堂文武近乎無不面露凝重之色地垂首而立。
甚至於就連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
此時亦是不由得面露濃濃的凝重之色且眉頭緊鎖不散。
足足過了近一刻鍾之久。
正德帝緊鎖的眉頭方才漸漸舒展開來。
面上濃濃的凝重之色亦悄然消散大半。
正德帝略作定神,隨即微微側首望了一眼懷捧著淨鞭始終立身於不遠處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
僅僅一眼。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便心領神會地再度握緊懷中所捧著的淨鞭。
隨即高高揚起手中淨鞭不徐不疾地朝著地面之上揮去。
伴隨著一道清脆且刺耳的淨鞭聲徹底響徹於太極殿內。
太極殿內足足持續了近一刻鍾之久的濃濃死寂之意方才徹底消散。
“有事起奏~!”
“無事退朝~!”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緩緩收起手中淨鞭,隨即朗聲唱讚道。
話音落罷。
原本寂靜無聲的太極殿內頃刻間便響起道道細微的嘈雜之聲。
滿堂文武朝臣中更是超過半數將目光集中在兵部尚書王福昌。
以及兵部左侍郎關長河、兵部右侍郎王興明等數名兵部官吏之身。
靜待王福昌、關長河、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率先提及燕王奕漠北大捷一事。
顯然。
燕王奕漠北大捷一事。
早已隨著近兩三日以來長安城內愈演愈烈的種種風波。
而已然徹徹底底地成了滿堂文武朝臣現如今最為關心之事。
且若是燕王奕漠北大捷之事為真。
則此事極有可能改變朝堂現有的格局。
於滿堂文武朝臣而言。
滋事重大。
遠超沿海各郡縣愈演愈烈的叛亂!
甚至於遠超白蓮教自汝南郡境內聚攏起來的數十萬叛軍!
此等大事。
自是由不得滿堂文武朝臣不慎重以待。
皇宮腹地。
太極宮太極殿內。
就在滿堂文武朝臣近乎大半微微側首望向兵部尚書王福昌。
以及兵部左侍郎關長河、兵部右侍郎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之際。
懷捧淨鞭始終立身於正德帝不遠處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再度緊握懷中淨鞭。
隨即高高舉起手中淨鞭不徐不疾地朝著地面之上揮去。
伴隨著一道清脆且刺耳的淨鞭聲再度響徹於太極殿內。
滿堂文武朝臣望向王福昌、關長河、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的目光中。
皆是不由得浮現些許焦急之色。
現如今距離淨鞭三響、百官退朝已然僅剩下一鞭。
若是錯過此次機會,天知道滿堂文武何時方能得知燕王奕漠北大捷一事具體內情。
若不是滿堂文武朝臣中唯獨只有兵部眾人最為適合率先提及此事。
他人提及難免會有逾越之嫌的話。
此時滿堂文武朝臣中必然已經出列多人。
“有事起奏~!”
“無事退朝~!”
就在滿堂文武朝臣望向王福昌、關長河、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的目光愈發焦急之際。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緩緩收起手中淨鞭,隨即再度朗聲唱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