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朱棣之子》第189章:諸藩國王培養計劃(下)
,重生朱棣之子

 “殿下,漢朝有七國之亂,晉朝有八王之亂,而這都是分封諸侯王引起的動亂。太祖皇帝當初分封諸王,主要是為了讓諸王節製北方的軍隊,抵擋蒙元人的進攻,防止邊將作亂。”

 解縉恭聲道:“太祖晚年改封諸王於海外建立宗周之封國,假以時日,海外諸侯國力強大起來後,不願再接受朝廷的約束而選擇自立,甚至反攻朝廷,如此引發的動亂只會比漢朝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更加嚴重。”

 “當然,臣也知道,臣的這個想法有些杞人憂天了,那是三百年甚至五百年以後的事。可是,若現在傳授諸王為君之道,諸王就藩建國以後,將會更快的發展國力,這對朝廷不利。”

 解縉的意思很直白。

 如果讓諸王學會了為君之道、帝王之術,那麽將來諸王建立的諸藩國,將會發展的十分迅速。

 很可能幾十年之後,就有藩國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

 這對朝廷極其不利,畢竟會威脅到朝廷的統治地位。

 朱高煦看向方孝孺,問道:“先生還記得唐太宗在《帝范》裡是如何評價分封製的麽?”

 方孝孺不敢回答,只能告罪道:“回殿下,臣記不清了。”

 “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衛之虞。故卜祚靈長,歷年數百。秦之季也,棄淳於之策,納李斯之謀。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斯豈非枝葉不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

 朱高煦可是背誦過《帝范》,當即緩緩背出了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的話。

 “漢初定關中,誠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於古製。大則專都偶國,小則跨郡連州。末大則危,尾大難掉。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鈇鉞之誅。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

 “魏武創業,暗於遠圖。子弟無封戶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盤石以為基。遂乃大器保於他人,社稷亡於異姓。”

 朱高煦接著說出了他的理解。

 “唐太宗認為,周王國施行分封製,從而享有了八百年的國祚。秦兼並六國,卻矯枉過正,廢分封而置郡縣,最終二世而亡。”

 “劉邦建立漢王朝,吸取秦王朝之教訓,廣封親族,即便中間被分成了前後兩漢,但總歸享國四百年載,且建立後漢的漢光武帝就出自漢室宗族。”

 “曹丕代漢自立,曹魏因為像秦王朝一樣沒有分封親族,失去了宗王拱衛,以至於國運短暫,被司馬氏篡權。”

 “因此,唐太宗支持分封宗室,以拱衛中央皇室,如周、漢之國運昌隆,否則便可能會重蹈秦、魏沒有施行分封而短命的覆轍。”

 朱高煦心裡明白,就像大明王朝一樣,在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藩王,確實為邊疆與天下的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即便歷史上爆發靖難之役,乃至到最後燕王朱棣攻佔了京師,也沒有出現天下到處有人揭竿而起的失控局面。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周王朝、漢王朝。

 “不過,唐太宗並沒有忽略分封製引發的問題。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宗王與當朝皇帝的血緣關系越來越遠,各藩國對朝廷的忠臣度也就會越來越小。”

 朱高煦的目光依次從解縉、黃淮、方孝孺等人臉上掃過,緩緩說道:“歷史證明,在不削藩的情況下,時間一長,藩王就會成長為盤踞一方的諸侯,並最終擺脫朝廷的掌控,甚至想取朝廷而代之。”

 “比如,自戰國之始,周天子便成為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七個大國的國君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同樣,在漢王朝景帝時期,各自盤踞一方的七個諸侯國,也想推翻漢朝廷,從而引發了七國之亂。”

 “因此,唐太宗在《帝范》之中,準確的指出了諸侯強弱對朝廷的影響:‘夫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則上無猜忌之心,下無侵冤之慮。此封建之鑒也。斯二者,安國之基。’”

 朱高煦說到這裡,沉默了一會兒。

 他已經借唐太宗之口,表達了他的觀點。

 唐太宗認為,分封到地方上的諸侯,若實力太強,朝廷就會無力控制,終會成為心腹之患;反之,實力太弱的話,卻又難以作為朝廷統治地方的根基。

 所以,最佳的分封方式,應該是多分封,既可以削弱諸侯的實力,又能讓諸侯佔據的地盤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牽製。

 如此一來,諸侯便很難在短時間內出現一家獨大者,加上之後的持續分封,諸侯國與朝廷的實力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既然鬥不過朝廷,諸侯國便不會再有非分之想,這樣便能保證上下同心,朝廷不用猜忌眾諸侯,眾諸侯也無需擔心朝廷舉兵攻伐。

 “諸位,眾建諸侯並非唐太宗想出來的方法,早在漢七國之亂前,那些地方上的藩王已有尾大不掉之象,賈誼在《治安策》裡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雖然當時漢景帝沒有采納,但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依舊頒布了《推恩令》,從此諸侯國的實力便難以再與朝廷抗衡了。”

 賈誼的建議是取消嫡長子繼承藩國王位的舊製,施行把藩王封地繼續分封給其所有兒子的新制度。

 即便這對原先的嫡長子不友好,可卻讓藩王更多的兒子得到了封地,也削弱了藩國的實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朱高煦與朱棣當然考慮過藩王將來尾大不掉的問題。

 因此,父子倆給諸王劃定的封地,看似不錯,可實際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

 沒有哪個諸侯國,會在既定的封地上,經過百年的發展,而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

 大荒東洲、天竺、海外西洲這三個地方,是可以培養出一個龐大帝國出來的。

 雖然大荒東洲是個好地方,可現在朱棣還沒有分封諸王在那裡的打算。

 即便是分封親王去那裡,也是要等到朱高煦繼位之後,分封他的孩子們了。

 其實,按照朱高煦的設想,他將來想把大荒東洲變成朝廷的直管領地,而不是分封之地。

 而朱棣計劃在天竺與海外西洲分封很多王國。

 他很清楚,待他百年之後,這些王國很可能會相互攻伐。

 但在此之前,那些諸侯國要先發展自身國力,否則在本國都沒有穩定的情況下,根本無力再去侵佔別國的領土。

 何況,朝廷出台的《宗藩條例》,在律法上約束著這些諸侯國。

 朱高煦估計,起碼得三、四百年之後,才會在天竺或海外西洲出現一個強大到威脅大明朝廷統治地位的龐大國家。

 而在那個超級大國出現之前,海外諸藩國叛亂,不過是地方叛亂罷了,根本就無法動搖朝廷的統治。

 可數百年後,朝廷的實力又會強大到何種地步?

 不過,朱高煦與朱棣的謀劃,此時卻不能對解縉及殿內眾人明說。

 他沉默許久之後,對解縉說道:“就算將來海外諸藩國會脫離朝廷的掌控,得需要多少年的發展?三百年還是四百年?東周列國發展了多少年才威脅到周王國的統治?”

 解縉沉默不語。

 “而朝廷如今的實力與當年的周王國相比,又強了多少倍?所以,你這個反對理由雖然有道理,但卻不切實際,因為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朱高煦接著道:“更何況,改封出去建國的藩王都是太祖的子孫。即便將來有藩國做大,父皇陛下都不在意,諸卿又何必杞人憂天?”

 直到此時,方孝孺、解縉、黃淮與在場眾臣終於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

 皇帝老子都不怕,他們這些做臣子的,還有什麽好怕的?

 若真有那一天,也都是幾百年以後的事了,操那個閑心幹啥?

 而他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規矩定好,讓諸王就藩之後不要作惡,埋頭安心發展。

 “諸卿誰還有異議?”

 朱高煦環視殿內三十多人問道。

 眾臣皆沉默。

 方孝孺欲言又止。

 朱高煦見狀,目光落在方孝孺臉上,緩聲道:“先生有什麽話都可以說。”

 方孝孺終於忍不住開口道:“敢問殿下,陛下是打算在將來眾建諸侯?”

 他問的很含蓄,但意思卻很清楚,共有兩點。

 第一,朱棣是不是要繼承明太祖朱元璋改封諸王於海外建國的國策,將來把漢王朱高熾、趙王朱高燧,乃至懿文太子朱標的兩個兒子吳郡王朱允熞、會稽王朱允熙也分封到海外去?

 第二,朱高煦將來是不是也會繼承這個國策,繼續分封諸子親王於海外建國?

 “先生,孤的話,剛才已經說的很明白了。眾建諸侯,此乃太祖高皇帝的意思。父皇陛下與孤乃太祖子孫,自當繼承太祖之志,在海外廣建諸侯,這是太祖定下來的祖製,誰敢悖逆?”

 朱高煦當然理解方孝孺的意思,因為方孝孺所問的問題,也代表了現場大多數直臣的意見。

 故而他才會如此肯定的給與答覆,並以“祖製”來給“廣建諸侯”加上一道神聖的光環。

 “太祖皇帝聖明!陛下聖明!殿下英明!”

 方孝孺率先起身,激動的作揖行禮道。

 解縉、黃淮等人紛紛起身,像方孝孺那樣,作揖行禮道:“太祖皇帝聖明!陛下聖明!殿下英明!”

 於是,由朱棣決定傳授皇室子弟為君之道而引發的一場小型風波,到此結束。

 就在朱高煦於文華殿與方孝孺等人辯論之時。

 武英殿之中。

 永樂皇帝朱棣正和楚王朱楨,分別坐在一張案幾的左右兩邊,一邊喝著茶,一邊談論著事情。

 朱棣道:“六弟,自古以來,君王施政總得需要人手去落實,而受限於地理道路的不便,注定了為君者必須依賴他人來治理國家。”

 朱楨道:“四哥的意思是說,國君總得借他人之手,來施展國策,治理國家?”

 “正是此理,而這個‘他人’的選擇,說來說去,無非三個,一為皇室宗王,二為勳爵公侯,三為士大夫。”

 朱棣緩聲道:“歷朝歷代的皇帝,早就嘗試過各種方法,發現依靠士大夫治國,雖有諸多問題,但對穩固君權來說,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可一個國家在建立之初,必須要依靠自己人才能維持國勢的穩定。這也是當年父皇分封諸王的根本原因。”

 朱楨點頭道:“是這個道理。”

 “不過,到了洪武二十年之後,父皇發現諸王一旦分封出去,各系藩王的子孫後代並不在一起長大。各藩子弟雖然姓朱,可相互之間卻沒有一點感情,完全就像兩家人。這樣一來,藩王遲早會生出異心。”

 朱棣接著道:“因此,自洪武二十一年開始,父皇陸續將各藩年幼的孩子接到京師來,讓孩子們一起在大本堂讀書。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熟悉,知道是一家人。所以,從明天起,你的八個孩子,都要到新修大本堂進學。”

 截止到目前,楚王朱楨已有九子。

 其長子朱孟熜,洪武十四年四月生,洪武三十年封為巴陵王,同年三月薨,享年十七。

 次子朱孟炯,生於洪武十五年三月,永樂元年封為永安王。

 第三子朱孟烷,乃是楚王朱楨的嫡長子,生於洪武十五年五月,永樂元年封為楚王世子。

 第四子朱孟焯,生於洪武十六年七月,永樂元年封壽昌郡王。

 第五子朱孟煒,生於洪武十九年三月,永樂元年封崇陽郡王。

 第六子朱孟爚,生於洪武二十年正月,永樂元年封通山郡王。

 第七子朱孟燦,生於洪武二十一年九月,永樂元年封通城郡王。

 第八子朱孟炤,生於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第九子朱孟爟,生於洪武二十七年二月,因為這兩個孩子年幼,還未封郡王。

 “四哥,我的第八子與第九子皆年幼,怕是沒法進學吧?”

 朱楨面露尷尬之色道:“尤其是老九,有時候還會尿床。”

 朱棣笑道:“無礙,新修大本堂分為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三部,讓你家的老八、老九去小學堂進學即可。”

 “至於十歲以上的孩子,去中學堂進學,十六歲以上的,則去大學堂進學。”

 他說到這裡,特地加重語氣道:“太子希望兼任大本堂的教授,我已經同意了。”

重生朱棣之子 https://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