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朱棣之子》第213章:克拉維約東使記(1)
我叫羅·哥澤來滋·克拉維約,是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一名大臣。

當然,在這個世界上的諸多國家眼中,我所在的國家,應該叫西班牙王國。

而我之所以會動筆寫這本《東使記》,是因為我經過一連串的奇遇之後,結識了地上天國——大明帝國的國使慶耀,跟著尊貴的慶耀國使去了大明帝國,見到那位傳說中的大明皇帝朱四汗。

為了讓我的國家免於奧斯曼帝國的征伐,我先後出使大明帝國六次,時間跨度十八年,見證了這個龐大帝國的巨大變化。

在此之前,我一直叫中國皇帝為九邑斯汗,意思為“統有九邦之大帝”之謂。

中國就是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學者口中的賽裡斯國,也是馬可波羅在他所寫的《東方見聞錄》裡提到的那個統治著廣闊九邦的大帝國。

不過,這個大帝國的子民,更喜歡稱呼他們所在大國為“中國”。

各位親愛的讀者,我在這裡必須要隆重的介紹一下如今的中國。

自從成吉思汗去世後,由窩闊台繼任大汗,再傳至拖雷為和林之主。

至拖雷之子忽必烈為大汗時,方才征服中國全境,當時馬可波羅正在汗庭執役,察合台族人之於撒馬爾罕者,開始有納貢上都之例。

等到後來,朱明光複漢土,重主中國,察合台汗國即向之稱臣納貢。

“朱”是如今統治中國的皇帝的姓,“大明”是統治中國的皇帝對外宣稱中國時用的國號。

我這樣說,可能會有人看不懂,簡單來說,就是大明人自稱“中國人”,希望別人稱呼他們為“大明人”或者“中國人”。

因此,我們稱呼現在的東方大國為賽裡斯國或契丹國的話,很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叫法,應該稱呼中國為大明帝國,或者就叫中國。

大明帝國的第一任皇帝病逝後,其第四子繼位,即我之前所稱呼的朱四汗。

嚴格來說,應該用大明人的稱呼,叫朱四汗為永樂皇帝。

至於為什麽叫永樂皇帝,是因為朱四汗繼承皇位之後的年號叫“永樂”。

年號是中國皇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就是為了區別去年、今年、明年、後年而設立的名號,總之用起來很方便。

我開篇說了這麽多關於中國的事,並不是為了賣弄有多了解中國,而是向各位讀者介紹我在本文中稱呼“中國”為“大明帝國”,采用永樂年號紀年的原因所在。

現在言歸正常,說一說我什麽要出使東方,中間經歷了哪些事情,最後又是怎樣跟隨大明的慶耀國使前往大明帝國的,以及我在大明帝國境內見到了哪些匪夷所思的事物。

十幾年前,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威脅著拜佔庭帝國及西方大陸上的其他國家,我所在的西班牙王國也不例外。

不過,到永樂四年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哥拉之戰中,慘敗於帖木兒帝國,並淪為俘虜。

對於我的國家西班牙而言,帖木兒帝國的崛起,可以說是解除奧斯曼帝國威脅的一個轉機。

而在此之前,我的國王(亨利三世)曾經派出使者出使帖木兒帝國,並頗獲優待。

於是,國王便決定再派遣以我為首的使節團,出使帖木兒帝國,希望可以得到帖木兒汗的援助,幫助我的國家解除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威脅。

永樂五年五月,我帶領的使團從本國港口加的斯出發。

作為我們東使旅程的第一站,我們通過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前往南意大利,然後再從那不勒斯王國橫渡希臘海岸,抵達了由騎士團控制的羅德島基地。

通過當地士兵的護送,繼而沿著小亞細亞海岸向北航行,最後落腳在貌似殘破,但仍舊威嚴有余的拜佔庭帝都——君士坦丁堡。

直到三百年前,君士坦丁堡都扼守著地中海與黑海的交界之地,但隨著拜佔庭帝國的衰敗,原本用於攔路收稅的鐵鏈已經被意大利人拆除。

雖然我看到了查士丁尼大帝凋像,還有傳說中的偉大競技場,以及高聳的聖索菲亞教堂,但整座城池都變得蕭條而破落,甚至被居民當做菜園子和牧場。

只有旁邊的加拉太區異常繁華,這是因為意大利的商船,常常往來貿易,從而帶來了繁榮。

這一切的變化,在遙遠的過去,簡直是人們無法想象之事。

我們在君士坦丁堡停留了一段時間之後,計劃坐船向北,沿著黑海南岸東進。

而在馬爾馬拉海中,我們卻首先目睹了嚴重對立的兩個世界。

船的左岸,是希臘人的殘破教堂遺址與小要塞。

至於船舷右側的大地上,密布著奧斯曼牧民部落和小磚房。

希臘與奧斯曼的偵查騎兵風格類似,雙方同樣盯著馬爾馬拉海之中過往的船隻。

在冬季來臨的十一月,前往特拉布宗的海船因為風暴而險些沉沒。

我們一行人只能返回君士坦丁堡,等待來年開春再重走陡峭的黑海沿岸。

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見沿途到處都是希臘人和奧斯曼人的堡壘,彼此犬牙交錯且寸土不讓。

由於奧斯曼帝國的王廷遭帖木兒帝國重創,讓整個地區陷入了混亂的局勢。

當地的許多小領主,搖身一變成為了爭奪地盤的割據勢力,相互之間開始頻繁交戰,並向來往的商客收取保護費。

至於有大海和群山拱衛的特拉布宗國,卻以進獻公主和向帖木兒帝國稱臣來換取和平。

不過,比之已經破落如農村的君士坦丁堡,特拉布宗明顯更加富足。

即便特拉布宗的貴族們必須在熱那亞艦隊與突厥騎兵之間周旋,根本無法恢復往日的帝國榮光,但這裡的安定,卻讓我率領的一眾使團度過了一段安逸的時光。

我很清楚,當我們來到這裡的時候,就等於進入了帖木兒帝國的勢力范圍。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名叫“帖木兒”的東方帝國,我經常會親自詢問當地居民,向他們了解前路可能遭遇的各類風土人情。

可是由於我們使團改走陸路,很快就遇到一批由於沒有特拉布宗的港口,只能佔據山頭,與周邊突厥、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勢力對峙的希臘兵。

這些希臘兵為了敲詐勒索,險些將我們攜帶的禮物沒收。

我告訴了他們的頭領我們使團出使帖木兒帝國的目的之後,他們才放了我們,並護送我們穿過了那一片混亂的地帶。

永樂六年三月,我們走進了裡海和黑海之間的廣大地區。

雖然這裡位於幼發拉底河的上遊,氣候涼爽宜人,皚皚雪山之下,皆是綠草如茵的牧場。

但是遭到嚴重破壞的錫瓦斯城,依舊展露了戰爭的可怕,尤其是帖木兒帝國使用的火銃與投炮機,更是成為了人人談之色變的武器。

由於拜佔庭帝國方面的出爾反爾,帖木兒帝國一度曾苛待城中的教徒,下令拆毀城池和教堂。

錫瓦斯城就是被帖木兒帝國的投炮機炸破城牆而被攻下。

我聽說投炮機是改良後的投石機,舊式投石機投出的是石頭,現在的投炮機,投擲出的是可以爆炸的大鐵丸。

當時沒人知道帖木兒帝國為何會製造這種會爆炸的大鐵丸,就連以見多識廣著名的我,也是第一次聽人提起這個東西。

那時我就猜想,這個會爆炸的大鐵丸應該與黑火藥有關。

雖然成吉思汗的西征,把恐怖和殘殺帶到了地中海,但征伐給地中海周邊邦國帶去的不僅是鮮血,還有先進的技術。

十多年前,有實力的地中海周邊國家,已經開始用銅製作手炮,也叫巨型火繩槍。

這種手炮沒有準星、照門,也沒有扳機和握把、槍托。

是一個炮架可以插在馬鞍上,將炮身固定在炮架上,而在炮身後有一根尾杆,尾杆連著一個胸托的手持火炮。

使用時,騎兵用胸口頂住胸托,左手扶炮身,大略地瞄準目標,然後右手拿一根點燃的火繩或者一塊炭去點火門,用來發射裝填的石丸或鉛丸。

雖然這種射擊基本無法考慮精準度,而且因為炮身長度不足,射程也很短,但其巨大的聲音、彌漫的煙霧和偶爾命中時巨大的威力,對於士兵來說猶如惡魔般恐怖。

我見到帖木兒帝國的士兵所使用的火銃之後,發現這種用繩子點燃引線的火繩銃,與我家鄉所在大陸上的那些國家開始製作的巨型火繩槍很像,但又有著不小的區別。

帖木兒帝國士兵手持的火銃,有照門有準星,而且還有可以抵肩的槍托,顯得十分先進。

而照門、準星、槍托這些東西,都是我家鄉周邊國家製造的巨型火繩槍所沒有的部件。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火銃是帖木兒東征時,從亦力把裡汗國抓獲的工匠,彷造大明帝國的火銃打造而來。

此外,我還在錫瓦斯城附近,聽聞到了許多關於安卡拉之戰的細節。

PS:後面還有一章。感謝不吃桃桃猛男打賞的五百點幣!感謝!

點擊下載本站APP,海量小說,免費暢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