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阻止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 【】
辰時末,啃乾糧的聲音漸漸的消失了。
左右坐在一起的書生們開始互相的寒暄。
大講堂內嗡嗡嗡響了起來。
不多時,從正前方台前的背後背後兩側走出來兩隊人。
正是劉備他們。
他們首先開始入座到這講台下面的特殊席位。
劉備等落座完畢,長十步寬五步的大講台上,上來兩個人,一個人拿著一個不大不小的鼓,敲了三通。
另一個拿著銅鑼也敲了三通。
鼓聲鑼聲歇罷,場面也安靜下來了。
董良一身錦衣,開始站到了講台上。
講台正中間豎了一個鐵皮喇叭,可以略帶些擴音的效果,再配上這大講堂特殊的構造,從講台上講話聲音可以清晰的傳到所有的學生的耳中。
馬良在台下專門有一個獨立的小桌,備好筆墨紙硯進行記錄。
寬闊的講台上空蕩蕩的就站著董良一個人。
三千多人的眾目睽睽之下,董良多少也有些緊張,不過也很快的就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情。
怎麽說自己也是帶過幾萬人上場打仗的人,身份不一樣自然心理素質也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只因為自己身居高位,是領導,哪怕自己真說錯了一些話,也沒什麽打緊的。沒有人責備,不擔心造成不良的後果,自然緊張就消退了。
董良在台上看著下面三千雙眼睛不停的往自己的身上、臉上掃視。
甚至有些人已經開始頭湊到一塊兒竊竊私語了,剛剛安靜下來的場面又開始有些哄鬧。
董良知道他們是真的對自己過於年輕的面龐產生了猶疑。
想到這兒董良心中不禁有些發笑還是自己過於年輕這個槽點讓這些書生可以湊到一塊兒討論,反而讓這些互相不認識的書生們開始熟絡起來的對話了。
董良定了定身形,往前走了兩步,站在了鐵皮喇叭前。
“安靜,安靜!”
聲音確實很大,而且帶些回聲,基本上所有人都能聽到,只不過不如在耳邊說的清晰。
清朗的聲音回蕩在這大講堂內。書生們也都停下了竊竊私語,開始等待董良說話。
董良微笑了一下,對著場下三千雙盯著自己的眼睛說道。
“我想各位已經等待這一刻很久了。能同時容納三千人學習生活的書院,不是一個小工程。各位來到了這裡,想必也可以知道我們對於學術的重視,對於教育的重視。”
“這是一個不小的裡程碑,我想大家都可以看得到。而如果有從西邊過來的,經過了豫章,你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有沒有家庭背景的,或是貧窮或是富裕的,只要是有文化、有學識的,都可以得到提拔任用。”
“無論是城中還是鄉野,凡是家中有孩子的,官府都要管他們學上幾年,如今雖然才剛開始實行,但可以期望一兩年後我主公劉玄德治下的疆域必然德行充斥於鄉裡,教化大行之下,民智開啟,勃勃生機就在眼前。”….“諸位從天南海北齊聚於此,是尋找一個學習的機會,也是尋找一個將自身的學識貢獻於天下的機會,那麽參與進本地的治理,濟世救民,一改天下紛亂之局面,百姓怡然自樂的功績,就在各位的眼前。”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開局阻止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 【】
董良的聲音在場中回蕩著,
一番話,說的劉備等人連連點頭。 大講堂裡的講學還沒開始之前,董良先進行的是一番招聘演講。
在這個時代,只要是識字的,都是個人才,眼前這幾千名能遠隔千裡前來求學,無不都是由向學之心,內心堅韌或者自恃有些才學的人。
這些人如果能留下大半,分散於揚州各地,或者派去一些到交州,可以大大緩解地方人手不足的問題。
董良的話非常有誘惑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些書生無論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功業,還是為了實現心中儒家的理想,都渴望能投身於一方官府,濟世安民。
如果揚州真的像董良說的那麽好,機會那麽多,那麽這些人一起參與進將此地打造的國富民強民生安樂的大工程,無疑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自身的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都可以得到實現。
而那些來自於其他州郡,對於董良並不熟悉的儒生此刻,對於董良如此年幼卻又有沽名釣譽嫌疑的惡感也有些消退了。
“我本人在汝南時,便投靠主公,那時被曹兵追殺,惶惶不可終日,尚且在汝南城中修建書院,收養孤兒,培養他們。從汝南到荊州,到豫章,無時無刻不在重視教化,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培養出來了許多的人才,將豫章治理的井井有條,積蓄了巨大的力量。才如同風卷殘雲,勢如破竹一般席卷了揚州和交州,正是靠豫章人才的支持,才給這兩州之地的百姓在這亂世之中帶來了安寧。”
“所以各位來到此地,人人都有機會,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是我們選拔人才的宗旨。”
豫章那些黑黝黝的家夥此刻臉上仿佛在放光,他們非常的驕傲。
其余州郡的書生也開始目光變得熱切。無論董良有沒有真才實學,有沒有玷汙這個大書院,他們都沒有白來這一趟。
“諸位,我知道你們對於我個人的年紀以及學識存在疑問,如此壯觀的一座學院,實行先賢教化之道,也是官府重視教化的憑證。本該是一個充滿了榮耀和清明的地方,卻不該有一年輕人關系戶大言不慚的站在講台上,給三千名學富五車的書生講課。以此邀名,這是對此地的侮辱。”
“我知道你們是這樣想的。而且這段時間以來你們因為這件事和豫章來的書生打了不少架。”
董良略微停頓了一下,底下哄堂大笑。
打架算不得什麽恥辱的事,反而讓許多人感到非常的有趣。
底下這些人,因為豫章的書生,對於董良的名聲據理力爭,已經對董良早有改觀。….此刻見董良說話坦誠,毫不遮掩,似乎是在將自己的糗事拿出來讓大家觀看,也感覺眼前這個人坦坦蕩蕩,是個君子。
因此發出了善意的哄笑。
而另一些則是在打架中交了朋友不打不相識,此刻在聽到董良談到這件事,卻頗有些感觸,好笑與不好意思。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開局阻止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 【】
“我想許多人不至於那麽偏執。豫章來的上千名學生並不是人人都是阿諛奉承之輩,不至於為了討好我這個身居高位的年輕人的歡心而昧著良心說話。”
“不過,你們對我有所懷疑也非常正常。諸子百家,經學繁複。若不能皓首窮經,實難說有什麽成就。那麽我這麽年輕,又能在這經典上鑽研出來什麽結果呢?又有什麽可以用來教導你們的呢?”
董良反問了一句這是站在那些對自己不熟悉的文人的身上說話,場下其他州郡的儒生也都是連連點頭,覺得董良說到了自己的心坎裡,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那麽我必須得承認,我在經學上並沒有什麽成就。場中的所有人都比我在儒學上的成就更強。”
轟——!
董良一句話仿佛捅了馬蜂窩,底下嗡嗡嗡的響了起來。
那些本來對董良已經有些改觀的書生瞬間感覺莫名其妙,甚至感覺自己受到了背叛。
本來還覺得豫章這些人如此推崇董良,董良又時有功績,一定也是有學問的,才敢於站在這個講台上,並不是全部因為自己關系戶和官位。
可他居然在這講台上,在這三千人眾目睽睽之下,直接承認了自己在儒學上沒有什麽研究。
而講台下面,最前面的兩排,除了諸葛亮仍然面色如常笑眯眯的,劉備等人都已經面面相覷。劉備忍不住的左右扭頭,看著身後學生們的反應。
劉備是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此刻見董良在如此大的場面坦言自己在儒學上沒有什麽學問而引發的種種討論,忍不住也有些擔心。
擔憂的看看身後竊竊私語甚至說已經開始大聲討論的儒生們,又擔憂的看看台上面色如常的董良。
董良對於劉備的貢獻自然不必多說,同時,劉備也並不需要董良有多深的經學研究,但就怕董良在這大場面捅了婁子,留下了心理陰影,也怕董良在這上面搞得不好,收場,兩千書生散去,這天下都要散布劉備這邊的惡名了。
“諸位,諸位!”
董良高聲的叫了兩句,場下的人還算是給了一些情面,安靜下來,看董良還要怎麽說。
“我聽說儒有小人君子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清朗的聲音響徹全場,回蕩在眾人的耳中,嗡嗡作響,不僅回蕩在耳中,也回蕩在他們的心中。
窺一斑可見全豹。董良雖自稱在經學上沒什麽研究,但是聽他說的這幾句話,便知此人心中是個有主謀的。
場中大多數人都是有學識的,自然也有一些識人之能,只聽董良說到這裡,便多少也知道董良這個人並不像他謙虛的那樣沒有學問。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開局阻止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 【】
剛才說的話,恐怕都只是自謙而已,如此,心中也又重新燃起了對董良的期待。
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也素來是儒家探討的重點。
孔子對子夏就說,要他做個君子之儒,而不要做小人之儒。
董良短短的幾句話,恰巧闡明了何為君子之儒,何為小人之儒。
底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專研於儒學的人此刻也與董良就產生了共鳴。
“有人說,儒學講的是仁、義、禮、智、信,這說的也不假。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儒學並不是空談道德的,只是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後世的人少有孔子那樣的才情,因此只能得到他其中的一部分。”
“那麽漸漸的變得支離破碎,各自拿著一些重點,傳承下去就需要得到當權者的挑選很容易就變了味兒。”
“那麽接下來我就要說一些離經叛道的話。”
董良微微一笑,期待著下面的反應。
“我知道董仲舒對於當朝的儒學有很大的貢獻,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孝武皇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座的大多都是儒生,人人都算是他的學生,人人都算是受他的恩典。”
“但是——!”
董良提高聲音要轉折,停頓了一下。
底下人也都抻著脖子,期待著董良有什麽高論。
“但是,我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董派!”
這一下底下嗡嗡嗡的聲音更大了,他們吵嚷起來,不知在互相討論什麽,都驚訝董良在這樣的大場合說出這樣的話。
縱然有許多人並不認可董仲舒的學問,但是不得不承認,如今的儒生有這個地位都是從董仲舒開始的,所有人都受到他的恩典。
一旁維持秩序的士兵們敲著鼓,敲著鑼,試圖讓場面安靜下來。
但是也很難奏效,持續了好一會兒。
董良就這樣安靜的站在鐵皮喇叭前,靜靜的看著底下的喧鬧,一言不發。
過了好一會兒,終於才安靜了下來。
“董仲舒對於儒學地位是有貢獻的,但是我卻並不認為這對於一門學問來說是好事。書上說啊,出則無敵國外患,入則無法家拂士,國恆亡。”
“那麽,天下獨尊儒術,百家凋零,外無敵患,儒學沒有了敵人,抱殘守缺豈不是就在眼前嗎?”
“很明顯的一點,你們也都可以看到,自武帝以來,也數百年,儒生地位提高,一家獨大,天下也有許多經學大家大儒。可能與孔門七十二賢相比者有幾人?能以曾子、孟子、荀子等相比者又有幾人?”
“我掰著指頭細細數數,似乎一個也找不出來。為何是在百家圍剿之下,儒家學問興盛,思想碰撞之下,先賢火花迸射?反而是如今儒生地位提高,高枕無憂之時,卻進步緩慢?”
。.
社會和諧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