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閥》第200節 5個月
三個月的時間會發生很多事情,有的事情無關緊要,有的事情至關重要,但絕大多數事情則是處在無關緊要和至關重要之間,屬於多了不多,少了不少的事情。可是這樣的事情積攢的多了,也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量變引起質變,還是會讓人大吃一驚的。

 三個月中,趙澤勇批準了出售給緬甸十萬隻英國步槍,這不是大事;趙澤勇派遣了精銳的工兵部隊幫助岩英加固臘戌城防,修建鋼筋混凝土大炮要塞暗堡;趙澤勇允許專業的軍官幫助岩英布置構築新的機槍火力點;趙澤勇派遣專家幫臘戌打造陸基防空體系。

 所有這些每一項分開來,都不是什麽至關緊要的事情,可是加在一起可就發生了質變,這讓英軍不能夠在肆意轟炸臘戌這個岩英控制的唯一城市,不能在用炮兵對這座城市進行破壞,也不再敢幾百上千軍隊就敢來試探性攻擊了。

 一連串的可有可無的措施,讓臘戌變成了一座堅城,比原來英軍在的時候更加易守難攻。臘戌變成了一座堡壘,有幾十座鋼筋混凝土暗堡做成的連鎖堡壘,反擊力量比原先更強,即便是英國重炮部隊,也不敢跟這座城市打一場炮戰了,像聯省那樣依靠重炮打破這座城市的可能性再也沒有了;臘戌變成了一個死亡之地,任何敢於接近這裡的敵人,都無法逃脫密集不透風的火力封鎖;臘戌變成了一個禁飛區,飛鳥飛過也能被防空火力網打下來。

 可是也只有三個月。聯省能拖延談判三個月就已經是極限了,再拖延下去。估計談判就真的要談崩了。不怕英國人打來,只是已經沒有必要在拖延下去了,保緬甸也有個盡頭,該到了他們自己證明自己的時候了。

 聯省跟英軍簽訂了協議,不過這次英國人真的付錢了,不是作為戰爭賠償,只是作為贖金。為俘虜支付贖金,這是西方的傳統。不過只是針對貴族有效,中世紀的貴族打敗了仗,從來不擔憂自己的生命,他們會很有風度的走進敵人的軍官帳篷裡,跟敵人指揮官瀟灑的喝茶聊天直到戰爭結束,然後自有自己的家臣送來黃金將自己換走,回家後繼續當自己的領主。可是這種傳統已經消逝。社會越來越進入一個平民社會,貴族的特權慢慢消失,貴族稱號僅僅是一種榮譽罷了。所以一戰中,就沒有了軍官被贖出的情況發生了。

 當然聯省也沒有能力讓西方社會這種傳統回歸,但是可以逼迫他們接受一個特例,按照傳統實施的一次特例。

 一開始聯省堅決要求有戰爭賠償。英國人打死也不肯支付這種賠償,哪怕是一個英鎊也不肯給,這事關榮譽,就向日本和俄國誰都不肯支付對方賠償一樣,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丟不起那個人,只有被打的沒有反抗之力了。簽訂城下之盟才會支付戰爭賠償,支付賠償的屈辱也僅次於無條件投降了。

 接著聯省宣布,沒有錢決不放人。英國人則表態,絕不付一毛錢。

 看似談判陷入了僵局,沒有辦法破解了,接下來就是雙方談判破裂,繼續兵戎相向。打陸戰估計不可能了,但是英國人繼續封鎖聯省海岸倒是沒壓力的。

 但是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的,就看你想不想了。英國人不敢支付錢的原因,不外乎是怕丟人,怕民眾不肯接受恥辱,把恥辱都推給政府,然後推翻政府。如果民眾接受了付錢贖人呢,政府就沒有任何顧慮了,不付錢反而要民怨沸騰。如何讓民眾承受恥辱去支持付錢呢,有辦法,辦法就是讓他們覺得不付錢要承受更大的恥辱。

 讓趙澤勇想辦法他是絕對想不出來的,但是王崇陽可以,因為很多東西,趙澤勇根本就不會往那方面想,而王崇陽卻首先就想到那個方面,這不是誰聰明誰愚笨的原因,而是思維方式的原因,所以趙澤勇只能踏踏實實種田壯大,而孫中山可以打著革命的旗號大起大落非常刺激,蔣價石隻想著抓住軍隊穩固權力,王崇陽總是認為奇謀能製勝。

 王崇陽的方法很陰損,但也可謂絕妙,似乎是破解問題的唯一方法。他先是向外透露了,只要拿到錢就放人,一個人一千英鎊,膽大心黑。但是有人接招啊,被聯省俘虜的那一個旅的孟加拉士兵,他們不是普通的孟加拉士兵,大多數是有信仰的,信仰的是真主。信仰真主的人是有組織的,這組織跟過去的教廷一樣嚴密,一樣權力很大,號召力更大。

 先是有孟加拉商人跟王崇陽接觸,希望提供一筆錢,換取釋放幾個俘虜。真主的宗教有這方面的傳統,當某些富人無法按照教義行駛某些宗教儀式,比如齋戒等,可以通過給予窮人施舍免除他們的罪惡。這些孟加拉富商或許正是出於這種考慮,這些富商願意出錢,贖出幾個戰士。

 王崇陽很高興的答應了,真的釋放了幾個孟加拉士兵,並且通過媒體將這些消息透露了出去。中外媒體的大肆報道給了英國人壓力。更大的壓力還在後面,真主教出手了,他們號召信徒捐款解救被俘的兄弟,很快就收集了大量資金,然後交到了聯省的手裡。

 真主教付出的代價真的很低,因為被俘的孟加拉旅只有三千士兵,其中信徒也不過兩千出頭,一個人一千英鎊也不過一百萬而已,而且王崇陽還給他們打了一個折,只收了一百萬英鎊,就將所有的孟加拉人,包括那一千其他信仰的士兵釋放了。

 當然大肆報道是避免不了的。

 英國人一聽,什麽?殖民地的士兵都被釋放了?咱大英帝國的將士竟然還被關押著,每天處於恐懼之中。還要進行繁重的苦役,政府是幹什麽吃的?罷工。必須的,遊行,也是必須的。報紙的報道,有對這種情緒和行為推波助瀾,更是鬧得沸沸揚揚,如果再讓英國士兵繼續當苦役,英國人也太沒面子了,全世界都看著呢。

 最**出現在英國教會出面。見到真主教都號召信徒捐款了,他們也號召教徒捐款。教會是出於宗教之間的較量,別的宗教都出手了,自己不出手豈不是說基督教不行嗎,沒有號召力嗎。教會的出面,更加把英國政府逼上了梁山,因為教會代表著西方道德。他們都願意出錢解救士兵,政府還猶豫什麽呢。

 民眾是沒有理性的,尤其是群體思想支配下的民眾,那時候幾乎跟土匪沒什麽區別,打砸搶燒什麽事都乾的出來,英國人的政府機構。尤其是外交部,竟然都受到了衝擊,幾乎被摧毀了。當然中國的大使館也遭災了,被英國民眾拆成了廢墟,這可是緋聞啊。英國人足夠重視,派兵將大使保護了起來。總算是沒有讓中國外交官喪命,給大英帝國保留了最後的臉面。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出面不成了,於是宣布撥出特別費,用以贖出所有被俘英軍。

 可是民主是一種怪物,那就是你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總會得罪一部分人。英國政府放任自己的戰士繼續做苦役要挨罵,當他們宣布贖人的時候,還是要挨罵。有不少人都覺得,政府付了錢太軟弱了,這還是恥辱。你是做也悲劇,不做也悲劇,這就是民主。

 在民主制度下,正是因為每個人,每個利益群體,都要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相互爭奪相互妥協,然後才能達成共識,所以才會造成效率的下降,也正是因此,三個月間英國政府幾乎沒能采取任何措施,沒能組建新的部隊進入緬甸,沒能籌集到新的軍事撥款,隻忙碌於平息於各種民怨之中。

 現在好了,反正已經決定解救出自己的戰俘了,盡管還有一小部分極端民族主義者不滿意,但是總好過那些平時每周上教堂,過著傳統英式生活的絕大多數人的不滿意吧。小部分人的不滿也更容易滿足,因為付出的代價和精力要小得多。

 對於如何應付部分認為英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英國政府的打算是就勢利導,這些人不滿英國政府對中國的妥協,但是更不滿意英國人在緬甸遭到的屠殺,但是在打中國已經不可能了,十萬人派去被殲滅了,還能派幾個十萬人呢,加上緬甸鬧的沸沸揚揚民族獨立的趨勢越來越強,必須進行打壓了。對於中國的利益重要,還是自己的殖民地體系重要,英國人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清楚怎麽取舍。

 於是政府乾脆大力宣傳緬甸問題,表示了非常強硬的態度,宣稱,絕對不會允許緬甸獨立出去,並且要對緬甸土人製造的臘戌屠殺進行徹底的清算。這種強硬的態度,暫時的轉移了民族主義分子的注意力,他們也認為,被緬甸土人殺害大量英國士兵和平民,要比給中國人錢來贖人更加傷民族感情。於是開始從**,到給政府施壓,要他們堅決的鎮壓緬甸的暴動,徹底消滅所有的反殖民,鬧獨立的武裝,甚至提出要滅絕緬甸民族,這就有些二了。

 這下爽了,英國人戰俘將近六萬,沒人一千英鎊,總數就接近六千萬,給英國人打個折,一些印度兵半賣半送,意思意思收五千萬吧,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啊。英國人不給還不行,不給別說聯省了,就是他們國家都不肯答應。五千萬不是個小數目,不過對英國人來說也不是付不起,更何況又不是全由政府買單,還有教會呢,在發出了號召之後,信徒的力量是無窮的,上千萬英國清教徒,甚至是美國清教徒都慷慨解囊,教會出於宣傳的目的,竟然只允許一個教徒隻捐獻一個英鎊,可也收到了兩千多萬英鎊,大大彰顯了清教的力量,小小的露了一把臉。

 也就是說英國政府只需要支付一半就能讓聯省釋放俘虜了,但是他們的國會已經同意了五千萬的撥款,這些錢當然是不能退的,直接轉撥到戰爭經費中,省的籌錢打仗了,轉撥很容易就得到國會的統一,因為此時的民意,不管是穩健派還是激進派的英國人都是支持政府立刻介入緬甸事件,不管是鎮壓緬甸人的起義,還是製裁臘戌屠殺,一件事都是沒有任何異議的,那就是出兵。

 英國政府因勢利導將民眾的目光都轉移到了緬甸。

 然後政府機器開始真正的圍繞著緬甸運轉起來,募兵順利,大批義憤填膺的英國青年入伍,這次他們不再指望印度兵了,在中國的表現讓他們覺得太不靠譜,別還沒打呢,就投降了。在經費極度緊張的情況下,各種戰爭撥款都順利通過。

 不到一個月,就完成征兵工作,然後進入緊急的訓練狀態,再有一個月,英國援軍將出現在緬甸的土地上。

 嗯,聯省通過談判, 其實已經拖延了英國人五個月。

 算是給緬甸人爭取了五個月的緩衝時間,當然了,這之後,緬甸人將面對更加嚴酷的局面,他們將面臨著英國人所有的委屈,在中國人受到的委屈,所有的憤怒,被中國人陰了一把的憤怒和緬甸人屠殺的憤怒,但是緬甸人只能自求多福了。

 聯省做的夠仗義了,已經盡一切努力給他們提供幫助了,即幫他們修建防禦工事,又賣武器裝備給他們,還幫他們訓練士兵,之後只能看他們自己的了,畢竟想要獨立,不付出血的代價,是不可能的。

 不管英國人和緬甸人最後打成什麽樣,但是聯省毫無疑問是最大的贏家。

 收回了英國人在聯省的幾乎所有特權,尤其是收回了關稅自主,拜托了阻礙聯省工業發展的最後一個緊箍咒,一切都值了。接著緬甸和英國人的戰爭,會牢牢的纏住英國,即便英國人之後再怎麽不甘,再怎麽不滿,也沒有能力和時間,在重返中國了。

 這五個月,聯省不僅是在幫助緬甸,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鬥,這場戰鬥值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