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南閥》第148節 英國老將
唐宇縱運氣很好,運送到武漢的軍火中,恰好有一批ak步槍,數量三千隻,趙澤勇一口氣全都給他了,足夠唐宇縱臨時裝備起一個旅來。同時還給唐宇縱第四師,臨時增加了一百門火炮,讓他們師的火炮數量達到了兩百多門,這火力足夠跟英國人對射了。還給了一批機槍,讓唐宇縱手下擔綱主攻的主力師火力幾乎可以做到每班一挺機槍。

 而李宗仁對武器裝備和兵力都沒有太多的要求,按照趙澤勇對歷史的了解,李宗仁這個人似乎特別擅長使用雜牌部隊,他打台兒莊戰役的時候,沒人想要的一手土槍一手煙槍的川軍,他都樂意接納,並用這樣的部隊在滕縣打出了英勇的戰鬥來。李宗仁唯一的要求就是錢,趙澤勇給了他兩百萬,全部都是現大洋,足夠李宗仁用來收買敵人了。

 至於李宗仁建議的唐生智那邊也說服了,就讓李宗仁親自去勸說,李宗仁應承了三百萬大洋的軍費,加上安徽的地盤,就足夠讓唐生智笑著出兵了。而且對於安徽的地盤,聯省絕對不染指,全都交給唐生智。對於在兩湖跟聯省死磕爭搶,還是去安徽發展同時在兩湖保持勢力,唐生智只要會算帳就不難做決定。而且唐生智隻對孫傳芳的部隊,英國人又不用他去碰,還擔心什麽呢。

 此時在中國其他地方,對不斷升級的聯省和英國的衝突反應各異。

 從西北衝出來的馮玉祥悶聲發大財,快速的在河南擴張,已經跟奉系軍隊交上了火,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下,打了好幾個硬仗,打的奉系軍隊接連敗退,不停的收納河南地方部隊,勢力滾雪球一般的增長。

 山西的閻錫山繼續觀望。不過開始積極的跟各方接觸,聯系北伐軍,聯系日本人,試圖在新的格局中繼續佔有一席之地。

 蔣價石看到聯省的強硬姿態則五味雜陳,此時的蔣價石依然以一個革命者自居,收回洋人特權彰顯民族權力是他的革命信條,可是面對著洋人的強勢,換做他還是會做暫時的妥協。在看到聯省卻一直強硬應對的時候,蔣價石是十分的羨慕。一切都取決於實力啊,如果他也有這樣強大的實力。他也敢於跟洋人針鋒相對。

 從北伐開始,就一直意氣風發的蔣價石,越來越感覺到實力的重要性。要是自己有絕對的實力,還需要考慮那些政治對手的態度嗎,還會受製於蘇聯派來的共chan國際代表的製約嗎,蘇聯人真是可惡。

 廣東革命政府層面,則繼續保持沉默,在靜觀聯省和英國人的衝突,他們此時還不相信聯省會贏。因為他們的蘇聯顧問不認為,聯省可以跟一個西方列強抗衡。

 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在看熱鬧。

 此時也沒人會認為面對認真起來的英國人,聯省還能佔到便宜。但是列強也都很矛盾。利益上他們跟英國人有共同利益,英國人的勝利有可能增加他們在中國的利益。可道義上,他們則同情中國,因為從一開始就是因為英國人的蠻橫滋事引起的。

 但是各國的態度也是不同的。法國人最不在乎,英國人在長江的利益擴張跟他們的關系不大,英國人輸了他們看一個熱鬧。影響不了法國在西南的利益,英國人贏了,也是英國人吃肉,其他列強頂多跟在後面喝點湯,可有可無。

 美國人也是看熱鬧,他們習慣了跟在別人後面喝湯,利益均沾,能沾一點,可不是均佔,佔不了多少。所以美國人才一直沒有響應英國人的要求,參與製裁封鎖中國,因為那樣一來,不管將來喝不喝的到英國人剩下的湯水,都必須先犧牲利益,美國商人是不會高興的。

 日本則緊緊盯著局勢發展,他們在尋找擴大日本在華勢力和影響力的機會。可惜的是,英國人並沒有邀請他們同時出兵,對於長江流域的勢力范圍,英國人看的很重,看的很緊,絕對不容許別國,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日本染指。對於經濟製裁倒是邀請日本了,可是日本沒能力,也不願意。封鎖中國,意味著日本將得罪中國的民眾,好容易中國人的民族情緒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了英國這個冤大頭身上,都去抵製英國貨了,何苦在讓他們同時抵製日貨呢。而且封鎖中國,利益受損最嚴重的就是日本,日本的商船將無法承運中國貨物,日本將無法從中國進口礦石,無法出口工業品,傻子才跟你一起封鎖製裁呢。

 德國、意大利這兩個國家,此時還沒有實力對中國有什麽行動,不想看熱鬧也得看熱鬧,是最超然的圍觀眾。

 英國人自己呢,拉攏列強的封鎖行動失敗後,他們決定大規模軍事介入。可作為世界霸權國家,既然介入了,就必須贏,不管是因為利益,還是榮譽和尊嚴,他們都沒有輸的余地。所以英國人盡管驕傲,可是對於這次干涉還是十分重視的,否則他們就不用派出十萬兵力了。

 派出龐大部隊的同時,英國人還請出了他們國內的老將來坐鎮。

 伊恩.斯坦迪什.蒙蒂思.漢密爾頓,英國陸軍上將,一個已經退出軍界的老將軍。

 這位老將軍軍事經驗十分豐富,全世界都很難找出幾個這樣的人。此人極具軍事天賦,勇敢、魅力和智慧出眾。他參加過第二次阿富汗戰爭(1878-1880)、第一次英布戰爭(1881)、馬赫迪戰爭(1883-1898)、第三次緬甸戰爭(1885-1886)、蒂拉赫之戰(1897-1898)、第二次英布戰爭(1899-1902)。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負責指揮了馬朱巴之戰(1881)、埃蘭茲拉赫特之戰(1899)、杜倫科普之戰(1899)、加利波利之戰(1915)。

 漢密爾頓畢業於桑切斯特軍官學校,之後長期在殖民地服役,在印度、緬甸都有長期的服役歷史,也在這些地區打過無數次的戰爭。可以說,他是伴隨著英帝國在東方殖民勢力的擴張而成長的。也是以在殖民地的戰功,而升任上將的。可以說此人的軍銜上,沾滿了殖民地人民的鮮血。

 從1910年10月開始,漢密爾頓出任地中海英軍總司令,1914年晉升為上將。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派出遠征軍赴法參戰。漢密爾頓作為資歷深厚的老將,當時渴望擔任英國人遠征軍總司令,可是在競爭中敗於約翰.弗倫奇將軍,只能屈就英國本土陸軍總司令,負責組織防禦、擴充軍備並轉運往歐陸。但總的來說,一戰中他也算是身居高位。

 1915年英國決定對德國的盟國土耳其的加利波利發動一次海上攻擊,從而控制達達尼爾海峽以進一步攻擊君士坦丁堡,這次任務落到了漢密爾頓頭上,漢密爾頓以英國地中海遠征軍總司令名義,指揮在加利波利的登陸作戰。

 可是這次作戰失敗了,敗的很慘,被稱為一次慘案,永遠的記錄在軍事歷史上。

 嚴格說起來作戰失敗的責任漢密爾頓該負責的很少,他是臨危受命,出發前沒有詳細的作戰計劃,沒有完整的地圖,甚至要靠著自己買的旅遊圖來提供信息。他帶領的部隊有澳大利亞部隊,新西蘭部隊,法國部隊,印度部隊,而他的對手則是由德國人訓練和指揮的土耳其精銳部隊。

 缺乏裝備和支援、地形複雜困難、指揮官互相缺乏合作,英軍的登陸作戰代價十分高昂,最後傷亡了4萬人以上。但漢密爾頓堅持反對撤兵,最終被解職回國,回國後英國政府任命漢密爾頓為北方戰區司令官,但漢密爾頓拒絕任職,從此再也沒有擔任指揮職務。

 顯然失敗讓漢密爾頓感覺到恥辱, 所以才不願意撤軍,希望用最後的勝利來捍衛自己的榮譽。但是最後被政府強行解職,自然是羞憤難當,對英國政府的重新任命抵製也就情有可原了。從這些事跡看來,漢密爾頓是一個倔強的,榮譽感很強的,典型的英**官。

 當英國人在中國遇到危機的時候,再次想到了這個老將軍,這個在東方長期服役,並且有赫赫戰功的老將軍。此時考慮到政府的困難,和英國陸軍的榮譽,漢密爾頓終於結束了自己十幾年告別軍旅的生涯,遠赴中國。

 漢密爾頓1853年出生,現在已經是73歲的高齡了,跟他同齡的,經歷過一戰的老將,此時大多數都已經故去了。而新一代的將軍,卻還沒有成長起來,能夠指揮十萬人以上軍隊作戰的軍官,在整個英國竟然難以找到幾個。

 漢密爾頓以古稀之年出山,說是老當益壯,熱愛國家,但是也從另一個方面顯示出了,英國人的窘境。一戰的勝利,讓英國人犧牲一代人,不僅有普通的士兵,還有優秀的軍官。一戰過去了十年,老人已逝,新人未立,這也是在二戰中,英國人都嚴重缺乏陸軍名將,除了一個蒙哥馬利撐著門面外,幾乎沒幾個拿得出手的能夠掌控大局的軍事將領的原因。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