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瘋皇》三十一 還看雙畢
  泰昌已經決定了,大力開礦,拿去賣,賺錢!

  因為他現在急需要錢,今後大明的發展也需要礦產。

  至於什麽鑄幣,還是先等等。

  現在的鑄幣方法實在是太落後了,想想那過程,拿個小模子,把細沙裝進去,壓實,再把模具放進去,壓個空心銅幣的印子出來,然後把模具拿出來,如果不小心沒拿好,沙模直接就廢了,得重做,哪怕多粘了點沙子出來,都得去修補,沒修補好,又得重做,光是個沙模就能把人折騰的夠嗆,而且澆鑄的不好同樣是廢品,就算澆鑄好了,還得清理、修整、打磨,太費事了。

  如果有了後世的衝床就不一樣了,哐嘡一下就是一個,一個人一天做一千個都沒問題!

  這就是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只要有了技術,效率提高一百倍都不是問題。

  當然,這個得慢慢來,發展技術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衝床也不是一天就能做出來的。

  反正萬歷通寶、隆慶通寶,甚至是嘉靖通寶都是一樣的用,銅幣保存幾百年都沒問題,多用個幾年應該也沒問題。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決貪腐問題,如果礦產直接拿去賣,利潤可是翻了倍的漲,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兩甚至上百萬兩,誰能不心動?

  那麽,怎麽解決貪腐問題呢?

  這個說起來其實也簡單,就是監督和懲治。

  先監督,你不貪最好,如果貪了,那就嚴懲,殺到你怕,就老實了!

  其實,大明王朝早就建立起監察體系了,洪武朝那會兒,真沒人敢貪,貪六十兩以上就是扒皮充草啊!

  誰敢貪?

  問題這會兒都察院都成黨爭的工具了,別說是貪六十兩了,哪怕貪了六十萬兩,只要是自己人,不但不會受到懲罰,還會得到提拔!

  怎麽辦呢?

  這會兒京城的都察院還不能動,因為東林正收拾齊楚浙黨呢,如果奪了他們都察院的大權,那他們手裡的刀就沒了。

  看樣子只能先在南直隸試試了。

  這邊如果試出了成功模式,以後推廣起來就簡單了。

  想到這裡,泰昌果斷道:“師皋,朕決定加大開礦力度,能開多少就開多少,開出來賣,先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再說。”

  這!

  畢懋良忍不住勸諫道:“皇上,這樣搞不好真會出大事啊!”

  你們這些死腦筋。

  泰昌無奈的道:“大不了鐵礦少采,先留著自己用,行了吧?其他銅礦、煤礦什麽的,給朕使勁開采!”

  這個,好吧。

  問題我點頭沒用啊,我就是個戶部侍郎而已,朝堂之上比我大的官多了去了。

  畢懋良同樣無奈的道:“皇上,您跟微臣說沒用啊,朝中的東林肯定不會同意的。”

  嘿嘿,他們也蹦躂不了多久了。

  泰昌自信的道:“這個不急,我們可以先在南直隸試試,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杜絕貪腐,如果賣礦的錢全給那些貪官汙吏給貪了,那我們就白忙活一場了。”

  這個好像問題不大,因為南直隸也有六部和都察院,雖說權職范圍沒有京城的大,南直隸這塊的事情還是能做主的。

  問題,這事誰來做呢?

  畢懋良忍不住皺眉道:“在這邊先試試倒是問題不大,但這邊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員沒幾個能用的啊!”

  泰昌忍不住歎息道:“是啊,從我們暗中探查的情況來看,南直隸這邊的官員恐怕大多都涉及貪腐,他們,肯定是不能用的,朕能用的好像就只有你了,如果由你掌管南直隸都察院,再將石萬程和倪元珙分別提拔為南京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這事就差不多了。問題,京城的工部也需要有人掌控啊,朕原本是想讓你出任工部尚書的,唉,朕能信任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畢懋良聞言,不由一陣激動,他著實沒想到,陪皇上來江南賺一圈便能晉升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甚至是京城的工部尚書。

  要知道,這年頭如果不參與黨爭,想晉升太難了,特別是六部尚書和都察院左都禦史這一級,那都是黨爭的焦點,不是東林或者齊楚浙黨,你根本就別想上去。

  問題,他是真不想參與黨爭,因為爭來爭去沒有一點意義,大明朝不但不會因此強盛,還會因此衰亡。

  這點他早就看透了,所以,他寧可當個侍郎,也不願為了晉升去參與黨爭。

  沒想到,這機會突然之間就來了。

  如果讓他選,他自然想當京城工部尚書。

  他想了想,隨即小心的道:“皇上,微臣倒是可以舉薦兩個乾吏,就是不知皇上想不想用。”

  你舉薦的朕當然用!

  泰昌是看出來了,畢懋良跟東林和齊楚浙黨完全不一樣,此人就是那真心為國為民的賢臣。

  他毫不猶豫的點頭道:“你說,朕還能不相信你嗎?”

  畢懋良不由激動的拱手道:“多謝皇上的寵信,微臣舉薦的人其實也信畢,而且他們也是兩兄弟,他們就是太仆寺少卿畢自嚴和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畢自肅。這兩人那也是難得的能臣乾吏,更重要的,他們也不想參與黨爭,他們都隻想為大明為老百姓做點實事。”

  畢自嚴和畢自肅?

  這麽巧!

  這年頭兄弟同登科的真不常見,因為科舉實在是太難了,數百萬學子,三年就取進士三百名左右,簡直就是萬裡挑一,一家能出個進士就了不得了,同時出兩個,還是兄弟,這概率,十年能出一對就算是不錯了。

  不過,這會兒就這麽巧,偏偏就出了兩對兄弟同登科的進士,而且還都姓畢,畢懋良和畢懋康是徽州雙畢,畢自嚴和畢自肅是濟南雙畢,而且,這兩對兄弟還都是留名青史的名臣。

  畢自嚴和畢自肅兄弟泰昌其實是知道的,因為這兩兄弟在崇禎朝的歷史裡是相當有名的。

  崇禎元年,寧遠兵變,遼東巡撫畢自肅被兵變士卒所持,這些兵變士卒看畢自肅兩袖清風,沒一點余財,不忍加害,不過,那時候的戶部尚書正好是其親兄長畢自嚴,於是乎,他們便逼畢自肅寫信讓畢自嚴湊齊糧餉來贖人。

  遼東巡撫畢自肅是寧死不從, 最後絕食而死!

  而戶部尚書畢自嚴明知自己的親弟弟在兵變士卒手裡,而且也知道人家要糧餉贖人,但是,他什麽都沒做。

  因為那時候朝廷實在沒什麽錢,而且需要花錢的地方特別多。

  魏忠賢掌控大明朝堂不到三年,大明邊軍欠餉兩年多,不知道多少邊鎮在鬧兵變呢。

  這些兵變裡面影響最大的還不是寧遠兵變,而是甘州鎮兵變,寧遠兵變最終也只是弄死個巡撫而已,甘州鎮兵變最終卻弄死了崇禎!

  因為李自成就是當時甘州軍的把總,甘州軍兵變,他無處棲身,無奈之下,他只能跟著他舅舅高迎祥走上造反的道路,最後,攻克京城,逼得崇禎上吊的正是這個李自成!

  還有,那時候關中旱情嚴重,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朝廷如果不想辦法平息,那就是亡國之禍。

  這麽多地方需要用錢,畢自嚴又怎麽可能籌集上百萬兩去救他弟弟。

  所以,他就這麽眼睜睜的看著親弟弟絕食而死,甚至都沒去求過崇禎一次。

  還有,崇禎二年,清軍入關,包圍京城,大明四十萬大軍進京勤王,畢自嚴為了籌集糧餉連續一個多月沒合眼,結果清軍退了,他卻累的頭大如鬥,吐血不止。

  這樣的兄弟,這樣的忠良,豈能不用!

  泰昌毫不猶豫的點頭道:“行,到時候就擢畢自嚴為南京戶部尚書,擢畢自肅為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原本朕還在頭疼呢,一下把個知縣擢為尚書實在太離譜了,這下好了,有了這濟南雙畢,南直隸無憂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