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第139章 思想 風氣 國運――心學和理學
“理學,這的確是一個讓很多人,尤其是現代人看不上的這麽一個學派,看不上他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他限制了所有人,不想讓人的欲望得到釋放。
 這種壓製欲望的學派,那一般對於普通人都很不友好。
 但就以現在這種局面來說,成天對著理學罵娘的,一般是壓根沒看過理學也不知道儒學的進程。
 而對著陽明先生的心學一頓誇獎的那基本上也是壓根沒看過心學的。
 至於一邊使勁兒踩著理學,一邊拚命抬高心學的,這不但是沒看過這兩個學派,恐怕他連歷史都不是很清楚。
 這話說的有些武斷了,但平心而論。
 罵理學的那些人偏偏又無比的喜歡橫渠四句,這是事實吧。
 罵理學的恐怕也不喜歡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甚至不會喜歡儒學,這也是事實吧。
 至於捧心學的....有幾個知道陸九淵這個人的?
 最重要的一句,嚷嚷心學天下第一的那群人,恐怕在孔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本惡之中,沒有幾個人會去選擇性本善論吧?
 至於一踩一捧,說實話,心學本就是理學的加強版,或者說天才版。
 如果不去弄明白理學到底是什麽,心學的門你都進不去,如何說去喜歡?
 理學,心學,這本就是同出一門,都是宋明理學的支脈,心學的創始人和程朱理學的結合者身處同一時代,互相齊名天下。
 同時兩個人之所以走出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也是因為兩個人互相探討補充,卻又不認可對方的一種結果。
 踩一捧一,說實話陽明先生王守仁都乾不出這種事情來。
 還是從後往前說,在說理學和心學的時候,咱們先說說心學的問題。
 作為一個真的去看了部分理學也看了部分心學並且有一定基礎的人,我鄭重告誡諸位。
 心學,普通人就不要去學了。
 說句實在的,你學不會。
 有人對心學的評價是,小眾文化,這個東西我不能說對或者不對,但為什麽我這麽肯定的說,嚷嚷著心學的那群人看不懂心學,或者說壓根就沒看心學。
 甚至還斷言他們不認可儒家的性本善論。
 是因為現在喜歡心學的那些人,八成都是因為兩個字“功利”。
 至於嚷嚷的那群人,九成都是在吹牛逼。
 恐怕連心學提倡的是,人人皆是堯舜,也就是說他們對普通人很友好,從根子上,你可以說他認可的是佛家和儒家的人性本善。
 甚至還要更加的極致一些,所以我說那些一遍推崇荀子的性本惡,一遍吹捧心學的就是在那裡吹牛逼。
 以為如果不是,那基本上可以斷定這個人有點精神分裂了。
 先說為什麽現在很多人喜歡王陽明,喜歡心學,甚至將這個“小眾文化”愣是變成了一個傳統的國學?
 這一點我就很佩服《明朝那些事兒》了。
 作為將明朝正式拿到了所有人面前的一本非學術類的通俗讀物,他真的創造了一個自己的流派。
 而且其文筆上佳,語言詼諧幽默,讓很多人真的去將明朝了解了起來。
 當然,也讓明朝成為了三國之後又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熱度極高的話題。
 當年明月不愧大神。
 而在那些事兒裡面,當年明月就非常的推崇陽明先生,同時對其的描述也非常的精彩和詳細。
 這一點他真的非常的讚。
 在書中,他介紹了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然後就如同人生開掛一般,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平寧王之亂,熄滅匪徒大患,建立諸多不世功勳。
 之後那一句“一生俯首拜陽明”就成為了很多人都口頭禪。
 而且之後的明清的許許多多成功人士對於陽明心學推崇備至。
 這些是不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
 可這些同樣就給了人們一種錯覺,陽明心學似乎不再是一門學術,他似乎成為了一本必勝的秘訣一般。
 只要你讀懂了學透了陽明先生的心學,你就一定能夠成功一樣。
 這個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是這個那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噱頭,而且是很好的商機。
 書店,網絡,還有培訓班,有那麽一段時間,似乎遍地都是這玩意。
 而且受用者不計其數。
 但是你真的去學了去看了就會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經常會說的一句話。
 我這才是最正宗,最正確的心學,他們的都錯了。
 而內容,卻又似乎都不一樣。
 造成這些的原因先放在一邊,從這裡面你就能夠看出來,真的去學習這玩意,或者想要去學習這玩意的,基本上就和兩個字脫不開關系!
 功利!
 他們都是抱著成功的心去的,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從這裡面成功,而不是從這裡面研究出什麽學術來。
 你又不是什麽教授專家,你研究出來了,誰看啊?
 所以,功利就成為了驅動他們成為韭菜的源頭。
 而一群抱著功利之心的學生,一個言之鑿鑿的講師,這玩意讓我想到了另一門學科,成功學。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陽明先生有什麽問題。
 對於心學,還是那句話,普通人不要去花費太多的心思去了解它了,因為你搞不懂。
 相比較於陽明先生總結出來的大成心學,其實我個人更覺得他適合用“奧數”來形容。
 數學大家都是明白的,而且或多或少大家都去學習過。
 那麽奧數,並不是說是個人就能夠看得懂的,學好奧數,這個需要一個叫做天分的東西。
 比如在數學上最出名的一個題目,一個蓄水池,他在進水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放水,那麽他多長時間能夠將水放掉。
 大家應該沒少那這種題目開玩笑吧,哪裡有一個池子一邊放水一遍進水的,腦子進水了吧!
 嗯,但我換個說法。
 前一陣子某個大城市遭遇了特大級別的暴雨。
 那麽請問,這個城市有N個排水口,這些排水口的排水量是如何,然後它們也有堵塞,下水道也有擁堵。
 那麽請問這個城市所能夠承受的降雨量是多少?
 在多少降水量的時候,這個城市的排水系統就會出現問題?
 在多少降水量的時候,這個城市就會變成水災?
 這麽說,你能夠理解蓄水池的問題了麽?
 而蓄水池就是排水量的基礎,最基礎的版本,你連最基礎的版本都沒玩明白,讓你去做後面的,你做得出來麽?
 心學,他的理論我先不一一列舉了,最起碼他融合了大量的佛學,那些喜歡道家厭惡佛家的,你們可以放棄了。
 他的根子是儒學,嗯,那些不顧一切討厭儒家的,也可以放棄了。
 最後他和理學是師出同門,在底層上他們也是有互通之處的。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你想要學明白心學,不是說你有良知就可以了,你得明白什麽才是所謂的良知。
 心學裡面有一句很著名的詩,你們可以聽一下。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
 這裡面就有那句心學的入門所需,知善知惡是良知!
 你得知道什麽是善惡。
 而這個,你確定你知道麽?
 路邊上倒下一個老太太你扶不扶,這是善還是惡?
 一個外國人對一個夏國人抬手做了眯眯眼的動作你揍不揍他,這是善是惡?
 自己的利益和集體的利益出現衝突的時候,你是要自己的利益,還是要集體的利益?
 每一個時代和每一個時代是不同的,對於善惡的定位都是不一樣的。
 有個詞兒叫做,好心辦壞事。
 所以說善惡不是那麽簡單的理解,這個世界也不是只有黑白兩種顏色。
 你要知道,徐階靠著心學乾掉了嚴嵩,那是因為他自己的境界在那裡,他知道自己的良知善惡在哪裡。
 所以他成功了,陽明先生也是一樣,他有自己的道路。
 他悟了。
 那麽你悟了麽?
 掙錢是王道?
 這要是悟了,你也就掙著錢了,你也不說這個了。
 為什麽不支持普通人去學習心學,是因為你如果不學也就是少了個吹牛逼的渠道。
 你學了,而且還學進去了。
 那麽心學所謂的致良知,說到底就是讓你根據你自己認知的所謂正確,然後百折不撓,知行合一下去。
 這是什麽意思?
 嘉靖覺得自己還要修仙成功長生不老,然後就能夠讓大明的天下長治久安,自己就能夠耗死所有的對手成為世間最強。
 然後他堅定不移的走下去了。
 這個東西,你一旦進入了其中,你自己是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對還是錯。
 只是在你的世界裡,這麽做是對的。
 甚至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影視劇裡面的城市之光也是一種心學。
 而就因為心學的出現,導致了心學理學的兩極分化,心學影響的不僅僅是那一代人,後期的很多人都是如此。
 在腐朽的舊時代和嶄新的新時代裡面,太多的人堅持認為保住已有的成就才是正確的,所以他們堅決的抗拒新時代的到來。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心學?
 那麽心學如此,理學又如何?
 這宋明理學,那程朱理學,難不成就是一個正確的?
 當然不是,心學這明朝的東西都不是全對,那宋朝的理學他就能夠全對,這不是和恢復兩千多年前的儒家一樣扯犢子麽?
 但話又說回來了,理學的出現,是時代的必然。
 不管理學有多麽的讓人反感,他都一定會出現在夏國的歷史之中,並且引領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說理學之前,要有兩個問題。
 其一,適者生存,物競天擇,這兩句話是不是適用於人類?
 其二,儒家為什麽要頻繁的更新換代。
 這兩個問題就是理學的根源。
 很多人都討厭儒家,有人喜歡道家無為,有人喜歡法家嚴苛,還有喜歡墨家,說那玩意和發明創造有關系,也有說喜歡農家的,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總之就是不能喜歡儒家,這玩意沒用,禁錮思想,拖累了我夏國歷史的發展。
 嗯....不能反駁你們,但,一個包含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開局一個碗的朱元璋,那康雍二帝的這麽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
 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這一點,這也很奇怪啊。
 然後又有人說了,他們不是沒發現,他們是沒用!
 秦始皇和齊儒那相愛相殺的,漢太祖高皇帝在禮法上也頗有地位,武帝就不用說了。
 至於後面,那個敢說不知道儒家?
 他們為什麽不肯將儒家廢除,還讓儒家帶出來一個個名臣名相甚至還有儒將這種說法。
 這不是禍害人麽?
 一個兩千多年愣是沒能斷了傳承甚至愈演愈烈的學術,他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的學術?
 我們常說的適者生存,物競天擇,是不是到了儒家這裡他就失效了?
 如果想要明白這一點,那麽就要看第二點了。
 道家還是那個道家,法家還是那個法家,為什麽傳承最為堅挺的儒家卻是頻繁的去遭遇更新換代之事。
 從孔子不敢稱儒卻設立仁禮,到孟子的民為貴,到荀子的性本惡,法相隨,最後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然後數百年之後還要由何晏發起以儒釋道的玄風,最後經歷宋明理學之中理學和心學的兩大分支學術。
 最後的最後,在明末還要引領出三大宗師的明末思想大爆發,以及王夫之先生的氣宗學派。
 儒家的變遷一直在不斷的繼續,不斷的出現。
 到底是為什麽?
 因為,先天不足!
 我們要知道儒家在前期和後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地位。
 儒家的前期備受打壓,尤其是被道家和法家壓製的和孫子一樣,根本就沒有複起的余力。
 到了中期出現了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但卻是留下了術而忘記了道。
 同時法家和道家仍然牢牢地保持著一方。
 但是儒家到了後面,以術禦道也好,亦或是用什麽其他的名詞來解釋也好,儒家佔據了天下絕對的主流。
 其他所有流派不敢望其項背。
 那麽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儒家發展變遷的這麽一個過程。
 曾經坊間傳聞,孟子和莊子辯論,被莊子駁斥的體無完膚。
 股阿奴這個傳聞的出處我實在是找不到了,但如果孟子真的撞上了莊子的話,他的確有很大的可能被駁斥的不知道如何開口。
 這並不是因為孟子的戰鬥力有多麽的彪悍,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的儒家,他有著天生的缺陷。
 那就是核心!
 我們所熟知的儒家,以仁義為核心,以禮為核心,要麽就是要去複周禮,要麽就是要恢復井田。
 可,這不是核心,這是理念。
 說得直白一些。
 道家的核心很簡單,天道!
 道家認為一切的源頭都是道,也就是天道,萬事萬物是因為天道的規律,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這個規律,然後按照這個規律行進下去。
 比如,你不吃飯就會餓,這是調到告訴你該吃飯了,你明白了,然後去吃飯。
 這,就是最簡單的道。
 那麽法家是什麽?
 法家一分為二,一個是管仲的法家,其理論與孔子貼合,但真正讓法家崛起的是商鞅他們這些新法家。
 在春秋戰國這個混亂的時代,法家往往伴隨著變法。
 那麽變法是不是法家的核心?
 不是,他們的核心是皇權,或者說君權。
 法家堅持的是君權至上,舉天下而供養一人,天下皆是君王的爪牙臂膀,君王一定要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所以你才回發現,所有的變法都是在圍繞著什麽貴族,什麽權貴去進行,將他拿下。
 甚至給人一種錯覺,將他們拿下就是為了普通的老百姓。
 實際上並不是。
 法家的變法只為了單純的君權,讓君權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實,然後就可以君權至上了。
 至於百姓,你們該幹什麽還得幹什麽,別想跑。
 所以法家所做的一切,無論是變法還是律法,全部都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圍繞著君權。
 君權驅使著他們的一切行為。
 那麽儒家呢?
 儒家的仁義,禮法,儒家的種種,他們是因為什麽。
 比如說孔孟的仁義。
 為什麽要仁義?
 你需要給仁義找一個理由,你憑什麽要求仁義?
 你所說的的只能是虛無的天下應該仁義。
 那怎麽就成為了應該?
 他是因為天道使然?是因為君權使然?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道沒讓你仁義,天下萬物在天道眼中都是一樣的。
 那麽是因為君權,皇帝和諸侯王說:不,老子不想!
 我想當皇帝是因為爽,不是為了給你們做奴做仆,我費了半天勁兒當上皇帝就為了讓你們過得更好我去被苛待?
 那算了,這玩意誰愛做誰做!
 那麽不是天道, 不是君權,儒家的先賢請告訴我們,為什麽你要讓君王有仁義之心?
 為什麽要彬彬有禮?
 我滅了你不就行了?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死的又不是我的家人,法家鎮壓,反正死的也是別人的家人,我給他鎮撫錢帛!
 百姓不同意?
 天道幫我,我為王!
 所以儒家這個不知道到底是誰創建出來的學派,他有一個最致命的問題,他的先天不足讓他腳下沒有跟。
 可是他說的有沒有道理?
 事實證明,他說的還真的確是有些許道理,可這個根到底在哪裡,哪一個儒家先賢也說不出來一個所以然來。
 所以,在儒家分成了諸多派系互相爭鬥,互相折騰之後,儒家便迎來了第二個變化。
 公羊學說與董仲舒天人合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