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455章 圍3缺1,取死之法
為探查敵城詳明,刀盾士連出動兩次,次次有損傷。

第一次過去還好,傷的一些人都不是要害,第二次有一人臉頰中箭,看樣子情況有點嚴重。

李孟羲跟過去看了一會兒,因為幫不上大忙, 他就離開了。

傷兵營外,關羽等在那裡。

李孟羲一見關羽便說,“應少帶些的人,少帶些人,便少些損傷。”

李孟羲意思是說,去探查敵城,不該那麽多人。

人多, 死傷就多。

關羽沉默了一下,然後看著李孟羲, 道,“實則不然。”關羽駁斥了李孟羲的說法。

“羲兒,我問你,此次前去探城,傷了多少人?”關羽問。

“十人。”李孟羲不假思索直接答道。

“嗯。”關羽點了點頭,“兩百人臨城,傷了十人。可羲兒你可知曉,若此番,只派人甲士十人臨城,這十人,全都要死。”

“派甲士兩百,傷十人。派甲士十人,全死。怎言人少傷亡少,人多傷亡就多?”關羽笑著看著李孟羲。

李孟羲一下就迷茫了,他搞不懂, 難道不對嗎?人多, 承受箭雨的人多,傷亡就會多。

人少, 目標少,傷亡的人就會少,不是這樣嗎?

李孟百思不得其解,他抬頭,疑惑的看著關羽,問,“若甲士十人,怎就十人盡死?何道理也?”

就是十人盡死,事實就是如此,但李孟羲問道理,這個道理嗎……關羽沉吟良久,好一番思索之後,才想到給李孟羲講解。

“這樣,羲兒,《呂氏春秋》可曾讀過?”關羽問。

“未曾。”李孟羲更加不解,說傷亡,跟呂氏春秋有什麽關系。

關羽隨後道, “《呂氏春秋》有一言, 曰, 【萬人操弓, 共射一招,招無不中】。

言中之意,若萬人同射一靶,則必能中靶。

臨城之時,城頭黃巾有數,假設就按他弓手百人。

我若百人臨城,他弓手百人射我,一弓射一人,中於不中,難料。

我若十人臨城,城頭亦百人射我,十弓射一人,中與不中,九一均分。若我隻一人臨城,則百弓射一,此人絕無生還之可能。

如此說,你可能明白?”

李孟羲驚訝的看著關羽,李孟羲此時處於震驚之中。

震驚之處在於,呂氏春秋,一聽名字就是春秋戰國時候的古早著作,然而這麽一部久遠著作,神奇的在裡邊提到了兵器知識。

震驚之處第二在於,弓弩的殺傷成果是和概率學相關,而關羽顯然懂得概率的原理,從關羽表述就能聽的出。

震驚的第叁處,李孟羲恍然一下就明白了,我方攻城兵力可多可少,但敵城兵力受城牆限制,總兵力是不變的。

十人攻城和百人攻城,死傷到底哪個多哪個少,完全是概率問題。

可以略算一下。

假設,敵軍弓弩手水平相等,敵軍對我軍一人瞄準射擊之時,整場戰鬥其能殺傷我軍士卒的概率,假設為十分之一。

那麽,城頭弓手百人,我百人攻城,此時,城頭每名弓手盯我一人,則每名攻城之士死傷的概率,都是十分之一。

問,一場戰鬥下來之後,死傷大於等於十人的概率是多少?

簡單計算是,十個0.1相乘,再與九十個0.9相乘,得概率。

再計算十人攻城,死傷十人的概率。

二者相比較,可以明顯得出,百人攻城的時候,傷亡比十人攻城小的可能性更大。

由此,李孟羲弄明白了一個重要問題。

面對敵軍弓弩部隊的時候,人越多,平均傷亡反而越少,

因可分薄敵軍箭雨。反之,如果我方是守城弓弩隊,敵軍為目標,那麽最高的殺傷模式是,視其百人為一人,也就是我軍盡可能的朝著對方一個目標攻擊,那麽一輪攻擊,敵軍單個目標幾乎必死,然後再同時攻擊第二個目標。

這是殺傷效率最高的戰術,由此可見集火的重要性。

同時,引申出來一個問題,弓弩隊朝著同一個目標集火,倒是能做到,可是,該怎麽協調人力,該怎麽指明目標呢?

李孟羲立刻就想到了方法,用鳴鏑!冒頓單於用鳴鏑指引攻擊,此戰術很適合小規模作戰。

在守城之時,每五十人弓弩手,其中有一人由經驗豐富能判斷戰場形勢的老卒擔任,此老卒,用弓和鳴鏑,鳴鏑紅杆紅羽,然後,此老卒用鳴鏑射向哪裡,其附近左右十幾幾十人就往哪攻擊,集火城下敵軍。

如此,殺傷效率數倍於各自攻擊。

尤其是某些危急時刻,敵軍順著攻城梯眼看要爬上來,此時叁兩人對著射擊,不足以立刻把敵軍射下梯子,得立刻附近所有人統一集火才行救急。

如何集火,如何協調人手,如何指定目標,鳴鏑是最好的選擇。

攻城戰術再次更新。

守城戰法也再次更新。

守城之士,應安排善射的鳴鏑軍士來指引集火目標。

此鳴鏑士,或可稱之為【射聲士】。

關羽一直在打量著李孟羲,眼見李孟羲從眉頭緊皺的思索模樣,到眉頭稍緩似有所悟,再到最後,見李孟羲突然笑了,關羽就知道,李孟羲肯定是弄懂了為何人越多,攻城之時,反而傷亡會越少。

“關將軍,我弄明白了!”李孟羲抬頭看向關羽,一臉自得。

關羽點了點頭,看著李孟羲,又道,“百人攻城,傷亡反而小於十人攻城,還有一關鍵——在盾陣。

羲兒你想,十人結盾陣,無論前後排幾人,怎麽排,疏漏必大矣,盾陣不能嚴整,於箭雨之中,如若單盾。

但若百人結盾陣,縱十橫十,盾盾相壓覆,密如層瓦,方圓蓋闊,實若屋頂。

如此盾陣,如若龜甲,敵縱百人引弓射來,彼焉能一射入隙?其縱是百人神射,亦難。

故,十人難成盾陣,百人則可成龜甲盾陣。此所以,百人攻城,傷亡小於十人攻城者。”

李孟羲再次瞪大了眼睛。

李孟羲都驚訝了,驚訝的看著關羽。真是沒想到,根本就想不到這一點,人多攻城,還因為盾陣的原因,能有效防禦箭雨。可不,十個人組盾陣,組個錘子盾陣,怎麽組都有破綻,顧前就顧不了後,顧左就顧不了右。

關羽於軍陣上的見識,讓李孟羲佩服,他李孟羲就想不到這一點。

見李孟羲一副聽懂模樣,關羽撫須又道,“之所以百人臨城探查,而不用十人,除傷亡,除盾陣以外,尚有第叁處,尤為重要。”

關羽語氣鄭重了起來,“羲兒,你可曾想過,我等前去臨城探查詳明,若隻十甲士前去,萬一,黃巾看有機可趁,猛然放下吊橋,打開城門,騎兵如風,忽然朝我等衝殺而來。此時,我等離城叁十步,離城門處亦近,我大軍尚在營中,遠叁百步外。

彼騎兵瞬息衝至,我等隻十人,如何抵擋,縱想逃亦不能,盡死也。”

關羽道出了一個可怕的事實,李孟羲更加震驚了,他忽然明白,原來守城的黃巾竟然還能殺出來!原來守城一方,還能突然殺出騷擾!

想到這裡,李孟羲突然想起了此次圍城,圍叁缺一……李孟羲有些焦急的問,“既如此,那我軍圍叁缺一,豈不取死之道?

圍堵北東西叁門,南門未有一卒,若黃巾騎兵突然自南門衝殺出來,東西兩人離南門又不遠,我軍豈不瞬間被其偷襲側翼?尤其萬一攻城正酣之時,他突然來襲,截斷我攻城勢頭,豈不令我前功盡棄?!”李孟羲瞪大著眼睛盯著關羽,焦急之下,立刻拉著關羽就要走,要關羽快點做出準備,省的被黃巾從南門殺出來。

看李孟羲這個樣子,關羽哈哈笑了,“勿憂勿憂!”關羽安撫道,“我早已令東西兩營做好防備,謹防北面來敵,黃巾不能與我軍野戰,他若敢出來,正好殘其軍力。”關羽手撫長須,面帶輕笑,一副澹然模樣,篤定無比。

“不過,”關羽看向李孟羲,點評道,“羲兒你用圍叁缺一之法,確實有欠考慮,日後再圍城,全圍還是留一門不圍,應詳加考慮,而後為之。”

李孟羲鄭重點了點頭,而後正色,後邁一步,直身朝關羽拱身認真一禮,“多謝關將軍教導。”

李孟羲的感激是心悅誠服的。

關羽伸手虛扶一下,算是受了李孟羲一禮。

此次前來圍城,圍叁缺一的計策,是李孟羲提的。

沒想到,這個計策會的不對,會如此的蠢。

關羽也是,明知道圍叁缺一不妥,也不跟李孟羲說,卻自作準備了。

好在敵手是黃巾,萬一敵軍是甘寧之類的家夥,留一門讓甘寧能隨意出入,他甘寧領百騎出南門,繞城轉個半圈,就到東門,趁夜一個百騎踹營,我軍涼了!

【圍叁缺一】亂用是取死之道!

此策若用,必須考慮時機。

這個時機,就是圍叁缺一之法的要義所在。

那麽,圍叁缺一的適用時機,會是何時?不適用時機,又是何時?

李孟羲問關羽,關羽一時也答不詳盡,於是便就地討論起來。

毫無疑問,論不適合圍叁缺一的時機,現在就不合適,現在留了一門,給了黃巾出城偷襲的便利。

想來,圍叁缺一之策,應該適用在敵山窮水盡之時,而不應該一開始就圍叁缺一。

敵軍城內兵力強盛,並且戰意高昂之時,死板的用圍叁缺一戰術,等於自找麻煩。

敵軍有城可守,天然就有穩固的後方。而我軍,營寨扎的再好,防禦能力不可能比得過城池。

圍叁門而留一門,敵軍能從容趁夜偷襲我,我卻不能偷襲敵軍,此攻守易勢也。

再者,敵就算山窮水盡,但此時,有敵軍援軍將至,也不能圍叁缺一。

敵軍援軍至,沒受阻攔,直接沿著沒被圍的那個方向魚貫而入,大量生力軍入城,直接讓敵軍起死回生。

於此時,圍叁缺一,是愚蠢之策,應該全圍,不讓敵軍兩下匯合,且應圍點打援。

想來想去,圍叁缺一戰術,適用的時機,只能是攻城戰後半段,並且是敵軍將敗之時。

圍叁缺一只能有錦上添花之效,而不能憑借此一法想克敵製勝。

李孟羲終於知道紙上談兵,有多蠢了。

圍叁缺一,的確是攻城戰術,而且聽著簡單的不行,簡明扼要,圍叁缺一,圍叁門,堵一門而已,可若是直接生硬照搬,反得反效。

李孟羲放心不下南門,盡管關羽說有防備,他還是要親自去看一下。

主營在東門之外,李孟羲穿過東營,到東營以北,他看到,營寨北半部分,還真是如關羽所說,防備森嚴。

此處,缷空了的糧車一輛接一輛堵成了車陣,如同壁壘一般橫亙於此,還有幾百士卒持兵貫甲在此值守,其防守之森嚴,讓人一看踏實。

李孟羲還瞅見了一隊騎兵,騎兵們跨在馬背上,刀槍在手,手握韁繩,一副待命模樣。

可以想象的到,若黃巾騎兵真就從南門衝殺出來,會被早有準備的騎兵隊立刻衝出截殺上去。

騎兵們都是備戰狀態,一旦有險,立刻就能反應過來,不至於還未騎上馬,就被黃巾衝了過來,以致上馬不及。

李孟羲不由抬頭看了關羽一眼,關羽不聲不響就做了如此安排,真是厲害。

關羽乃如今軍中,最長於兵略之人,而不是他李孟羲。

李孟羲雖多有奇策,並且在飛速成長,但李孟羲自身短板依然不少。

東營無礙。

李孟羲複又去西門。

至西門,張飛剛好在。

張飛急性子,見李孟羲和關羽來,迫不及待問,“大哥,小孟,何時攻城啊?”

“不急,”關羽笑了,“器械正在打造,軍士正在操練攻城戰法,此時不攻,攻時必若雷霆。”

關羽說話間,李孟羲自穿過西營,至營寨南側,到南邊一看,果然,也有車陣,也有步軍和騎兵隊待命。

關羽的準備相當充足,東西兩門,都有側重防守,不至被黃巾所趁。

李孟羲巡視完一圈,回來,謂關羽曰,“走,關將軍,我倆去南門一觀。”

關羽欣然而從。

關羽牽來戰馬,李孟羲與關羽共乘一騎,戰馬顛顛的繞城半圈至南門外。南牆在望,城門緊閉,吊橋高起,城頭上隱約可見,相比其他幾個方向,南牆上人稀疏不少。看來黃巾把主要兵力全集中在了北東西叁門。

整個南側城牆,一點動靜也沒有,看來,黃巾沒有出城偷襲的打算。

此時,關羽又有教導。

關羽問,“羲兒,若守城是你,此時南門外無敵,你願不願領兵出而尋戰?”

李孟羲剛弄清楚守城方也是可以出城反擊的,於是毫不猶豫的答到,“如何不願?我可派騎兵出城偷襲,縱不能成,騎兵速快,也可從容撤退。”

“嗯。”李孟羲的回答,關羽不置可否的嗯了一聲,遙望敵城,關羽幽然道,“若是關某,某卻不願輕出求戰?為何?因不管偷營,還是襲擾,兵既出,豈能萬備無虞?必有損折之可能。

既是守城,我守城兵力必然遠少於敵軍,我兵力珍稀也,不可輕涉險。

守城兵力出城尋戰,縱是能勝,縱能以一換叁,亦虧輸也。因何?兵法有雲,十則攻城,敵既攻城,兵力十倍於我,我縱能以一換叁,我兵耗盡,他尚余兵力七成。

故而,若非可得大利之時,兵不出也。

舍堅城不守,反出而尋戰,此下下策也!

城為何?城者,高可臨下,絕攔四向,嚴實而無漏,橫亙而斷絕,城乃絕強之地利也!

有城不守,舍地利不用,大錯。”

言罷,關羽面帶淺笑,看向李孟羲。

李孟羲此時,又是深感受教,若有所思模樣。

本來,按李孟羲所想。

敵軍若是圍叁缺一,我城中兵馬尚足,那毫無疑問,無論如何,趁夜派騎兵從未被堵的那一門衝出去偷襲敵營,是必然要選的選擇。

因為,和收益相比,風險不值一提。百騎出城,折損了就折損了,損失不大,可萬一能有戰果,輕則敵軍炸營,重則敵軍糧草被我焚毀,收益太大了。

本來李孟羲是這麽想的。

可聽關羽一說,李孟羲恍然明白,如果是守城,能少點損失,還是少點損失的好,守城兵力遠不如攻城之敵,我損失一人,需殺敵十人才能拉平均勢。

守城之時,“可博大利”的評斷標準,已不是野戰時的評判標準了,在野戰之時,我一隊騎兵出去偷敵軍營寨,縱是不能讓敵軍炸營,去偷營的騎兵部隊只要能有個一換叁的交換比,其實就對我軍是正收益了。

因為,騎兵一換叁,人力損失已拉平了,除人力之外,我騎兵過去襲營,敵軍滿營兵馬,一夜驚擾不得安息,其士氣戰力必然稍降。

故而,野戰之時,我主動出戰,無論如何,極大可能有正收益。

於守城之時,就不一樣了。

守城之時兵力尤其珍貴,野戰時,一騎換叁人,都有得賺,守城之時,一騎換十人,不一定劃算。

因為萬一騎兵損耗掉,待守城緊急,需要出城突襲敵軍的時候,這時騎兵卻沒有了,直接造成守城失敗。

五十騎足以擔任一次出城突襲任務,那麽,是為了夜襲敵軍,想看看能不能佔便宜,為了這一個不十分重要的目的,折損了五十名騎兵的好,還是克制住,盡量不為不重要的戰略目的損耗不該損耗的兵力,盡可能保存住騎兵,哪個對?

當然是,盡可能把兵力用在最關鍵的時候合適。

越苟越好。守城最重要的是穩妥,而非奇功。

為了盡可能減少不該有的兵力損耗,甚至,明知敵軍遠道而來,兵馬疲憊,夜裡去襲營,戰果應該不小。但,趁敵軍營寨還未穩,人馬疲憊,偷襲敵軍,這並不是最關鍵的時機,甚至此時偷襲不偷襲敵軍,於守城成敗無太大關系,因此,此時也不是騎兵最應該出動的時候。

守城之軍,何時出城尋戰,可以有最大收益,可起到最關鍵作用?

答桉是,攻守正酣之時。

李孟羲早已弄清楚攻城戰法,他深知,攻城一旦開始,便萬不能停下,一旦停下,守軍就有喘息整頓之機,停下就要從頭再來,停則為添油戰術。

故,守城一方出兵的時機就在這裡。

敵軍好不容易死了一堆人,終於把攻城梯掛滿了城牆,死了許多人,終於屍體堆在了城牆上,越來越多的人踩著屍體踏足城牆,眼看,城頭已經要失守。

這時,守城一方正是出兵之時。

若敵圍叁缺一,此時,立刻派強力騎兵部隊衝出城門,繞城一圈,一陣衝殺,立刻把敵軍攻城部隊,攪亂成一鍋粥。

敵軍生猛的攻城勢頭,一下被捏死。

然後,敵軍好不容易在城頭佔據優勢了,可騎兵衝來了,把後續攻城隊衝的潰不成軍。

城頭登城士,失去後續支援,不一會兒就被殺光。

於是,本來岌岌可危的城頭,立刻,危急頓解。

眼看城破,突然又回到起點,攻城一方的統帥, 要氣吐血了。

守城戰,出城尋找的最佳時機,就是此時。

之所以用騎兵最好,因為騎兵機動能力強,能在敵人未反應過來之前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步兵不行,步兵從圍叁缺一的那一門衝出來,慢騰騰的,敵軍看到,立刻派人來堵截了,根本做不到繞城衝擊一圈的壯舉。

再者,騎兵機動能力強,出城衝擊一陣,還能立刻再退回城去。步兵要是出去,就算能擾亂敵軍,完成作戰任務,卻回不來了,出去就是被殲滅的命。

步兵不能出圍叁缺一的那個缺的一門,可以出其他門——比如,敵軍攻打東門,東城牆外,攻城梯搭了一架又一架,敵軍烏泱泱的人順著往上爬,眼看,敵軍攻勢正順,此時,我精銳甲士集結東門後,突然推開城門,衝殺而出,城門左近的敵軍一個不妨,被殺的潰不成軍。

甲士從城門衝出之後,再往兩邊散開,沿著城牆根,再殺一通,立刻,把城門附近的攻城敵軍全部殺散。

飯團看書

在敵軍未反應過來之前,甲士立刻再退回城去。

此時,攻擊節奏一下被打亂,除爬在梯子上進退不得的敵軍攻城士以外,梯子下,所有敵軍後繼兵力全散了,敵軍的攻城戰果,瞬間清零。

敵軍要是再想達同等攻城進度,必須再次付出大量人力傷亡,還有大量時間。

而我軍,只是派甲士出門衝殺一陣而已,直接就讓敵軍攻勢大為受挫。

點擊下載本站APP,海量小說,免費暢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