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881章 天時與糧種選擇
,!
 夏糧已收,糧食也分配完畢,多余的糧食也已歸倉,下一季該種什麽,這是大值得討論的問題。
 李孟羲不怎麽通曉農事,他以為能從別人口中問出究竟,結果別人通曉農事歸通曉農事,別人知道莊稼的種類,知道耕作的每一個細節,可問到最關鍵的地方,問到底是種哪一種作物最好,眾人所答不一,有人答說種黍子好,有人說種麥好,還有人說種豆好,答桉多是集中在這三者之中。
 豆科植物,可以固氮肥地,這個知道。
 但,主糧的黍子和麥,說哪個好的人都有,可總歸,有一個產出最高的吧。
 眾人意見不一,李孟羲就只能自己來判斷。
 種地受天時影響極大,最近幾年,氣溫漸冷,在往後很長時間氣溫會越來越冷,氣溫低,那自然是對氣溫和陽光依賴大的作物,減產更多。
 對氣溫依賴大的作物,又是什麽?反過來想,氣溫高,陽光充足的地方,主要作物是什麽?
 炎熱的南方,主糧毫無疑問是水稻。
 由此判斷,水稻對陽光和氣溫依賴更高,氣溫變低,水稻減產更為嚴重。
 這是判斷其一。
 其二,似乎麥科植物,這玩意兒比較耐寒,判斷理由是,青藏高原的那麽冷的地方,能有青稞生長,青稞也是小麥的一種,既然屬同種植物,那說明大可能其習性類似。青稞耐寒,小麥大概也會耐寒。
 還有,農諺說,【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麥子可以過冬的,沒聽過水稻過冬的說法。
 黍子,俗稱小米,既然黍子也是米,假設命名法沒錯的話,假設黍子也是稻類,那黍子跟水稻性能應該接近,也就是,氣溫下降,黍子減產比麥子嚴重。
 有此判斷之後,李孟羲決議,下一季,種麥子。
 料想,普通的農人有幾個能察覺到天時的變化,有幾個能完全洞悉氣候與作物的關系,農人種地經驗豐富,可經驗,並不全對,經驗還會帶來經驗慣性。
 雖已經決定要種麥子,但出於謹慎,李孟羲特意詳細問了黍子和麥子的習性差別,農人們答說,黍子長的快,但不耐旱,要是地好水足,種黍子更好。
 一聽如此,李孟羲想到,水稻也是長的快,也是不耐旱,這就又一次左證了黍子跟水稻大可能是同類作物。
 至於說,

農人們說種黍子更好,李孟羲覺得農人們可能有其他考量,比如黍子好吃,比如黍子沒有麩皮,直接可以煮粥吃,而麥子還得磨了才能吃。
 黍子高在性價比,並不是真的產量有優勢。
 黍子有加工簡單這一點重大優勢,但是如果磨坊足夠便利,麥子加工成本降下來,黍子的加工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綜合考慮了種種,下一季的種植,全境種麥,不得再種黍子。
 種麥是收獲產量最高的選擇。
 主糧的問題討論完,還剩下,副糧問題。夏收是在五六月份,秋種,在九至十月。
 中間隔的三四個月時間,種一季主糧是根本不夠的,所以在夏收到秋種中間的時間,多是種一些長的快的作物。
 豆科植物既長的快,成熟時間又正好是三四個月時間,還可以給地增肥,正好適合間種。
 豆類有,黃豆,綠豆,豇豆,黑豆,豌豆,等等各種豆類。
 考慮到一個關鍵問題,關鍵問題是巨鹿現在地多而人口不足,也就是,在耕作關口,沒有太多時間去精耕細作,這是個大問題。
 所以,李孟羲覺得,該種下收獲最快的豆類,收獲早,留出的整田和播種時間就能充裕。
 生長最快的豆類,是豌豆。
 李孟羲按著自己的理解說出了自己想法。
 農業部官員聽完李孟羲所說,都沉默了。
 眾人一沉默,李孟羲就敏銳察覺到了不對,“怎了?哪裡有錯?”
 隨後,官員們就給李孟羲講解起不同豆類的差異來。
 原來,不同豆類種植時間是不同的,黃豆是夏天種的,收過小麥就種黃豆.豌豆是秋天種,春天收獲;紅豆和綠豆是春天種,夏天收獲。
 具體是怎樣道理,官員們說不清楚,反正要是不按天時種,就長不好。
 李孟羲猜測是不同的豆類對氣溫和雨水的需求不同,黃豆正適合夏收到秋種這段時間。
 商議完畢,夏收結束,整了田,全境種黃豆,一季黃豆收獲,到秋季,再全境種麥。
 依巨鹿全境土地的總體統籌,除種糧食,某些崎區坑窪不適合耕作的土地用來種菜是最好選擇。
 還有,若想讓全境百姓人人有病能醫,靠采藥和買藥根本不夠,必需要種植一些常用草藥。
 種菜和種藥靠百姓自覺肯定不行,百姓們寧可把所有土地都種上糧食,而不願浪費任何一分土地去種菜,所以,種菜和種地要靠行政手段去強製約束。
 可勘察全境之內所有崎區不便耕作的土地,將之劃分為菜地,藥田,乃至苜蓿種植地,乃至種植生麻,以達到土地利用的最優解。
 各地土地情況不同,總有某些地方,土地都很肥沃都很平坦,可也有些地方,村落四周的土地全是崎區難犁的土地,可不管是平坦之地的百姓,還是崎區之地的百姓,他們除了種糧食,也都有種麻織衣的需要,於是,平坦肥沃之地的百姓,會弄幾畝肥沃的土地去種麻,崎區貧瘠處的百姓,也會去種幾畝生麻。這不是土地利用的最優解。
 最優解是,若某村全是沃土,那就全部種糧,若某村全是亂石嶙峋崎區坑窪的土地,那就全部種麻。
 如此,只需做好物資協調分配,所有人都有了糧,所有人也都有了麻。
 農業部帶著命令去依令勘察各處土地,第一站是就近的巨鹿縣。在巨鹿縣本縣,官員們每到一處屯田點,先是轉遍了屯田點所有土地,然後在大面積土地中把那些最崎區最貧瘠最乾旱的土地列為菜地。
 “上邊有令,這幾分地,不得種糧,只能種菜!”一官員在一塊旱地的四角釘下牌子,將這塊最不好的地獨立區分了出來。
 “都聽明白沒?不準種糧,要麽你們不種,要麽就只能種菜!”
 交代完,官員不作停留騎馬離去了。
 官員在此處屯田點所挑出的菜地,乃是此處屯田兩千多畝地中最差的一塊,這是一塊處在斜坡上的新開荒地,地裡石頭還沒撿完,草根也沒撿乾淨,長著不少荒草。
 屯丁們圍過來圍著這塊爛田議論著,半天,屯長對眾人道,“人讓種菜,你們誰有菜種?”
 有菜種的人不在少數,有人有蘿卜種,有人有韭菜種,還有黃瓜,南瓜,冬瓜等,各人的種子湊了湊,竟湊出了不少。
 然後,就在當天,屯丁們隨便把菜地刨了刨,草根胡亂撿了撿,又刨了坑把各種種子種下,再擔了水澆了澆,菜就算種上了。
 於同日,李孟羲去了各處屯田點轉了轉,在田裡,他再次見到了生產協作中的瑕疵。
 各處屯田的屯丁,多數都非同村同族,陌生人之間統力合作難度可想而知。
 農業生產又少不了協作勞動,就撒種這一件事,沒有一個人在前邊刨坑,沒有一個人在後邊丟種,單靠一個人根本就乾不來。
 李孟羲走下田去,把屯丁們叫到一起,問眾人,若是二十人算作一組,二十人的地算成一家,大夥同作同收,見了糧食,平分二十人,問眾人意見如何。
 屯丁們相互看著, 你看我我看你,最後說願意的有,說想單乾的也有。
 李孟羲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單乾一定會出問題的。就比如,兩人合夥耕地,一人拉犁,一人撫犁,然後約定好先耕一人的地,再耕另一人的地,可不湊巧,突然下了一場好雨,眾所周知,耕好的地土壤松軟,保熵更好,沒耕過的地儲存不了雨水,這樣,肯定會有一個人吃虧,肯定要起爭執,肯定要鬧矛盾。
 而要是說,約定好一替一畝去耕,地塊可不是標準的一畝一畝的田,大多地塊都是好幾畝連一起,誰的地大誰的地小,都是麻煩。
 這還是耕地一件事上的分歧,還有撒種時,除草時,澆水時,等等時候,分歧會更多。
 顧不得管屯丁們願是不願了,李孟羲直接當場下令,令此村屯丁,二十人分作一組,此二十人的土地並到一起成為公地,等一年勞作結束,地裡見了糧食,歸二十人公有。
 集體化作業,就此開始。
 從此六月份,到下一年收糧,有一整年時間去逐步推行集體模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