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903章 增速齒輪
在整套水車動力系統中,如果說水車槳葉形狀還可以求諸於彷生,可以走捷徑直接求答桉於自然,那齒輪,就一點捷徑都沒辦法走了。

 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似乎沒有任何一種生物進化出了齒輪結構,齒輪這東西是完全純粹的人造之物。

 李孟羲不得不埋身於對齒輪的探究之中。

 用控制變量法來分析,齒輪有多少變量?材質,形狀,厚薄,齒數,齒的形狀,齒的長短,齒的分布,還有,齒輪相互之間的各種不同關聯,等等。

 於材質一項,巨鹿各地所裝好的那三十七架水力石磨全都用的木質齒輪,結果這段時間下來,木質齒輪損壞了不少。

 雖說,水力石磨的生產效率極具優勢,木齒輪製作成本又不高,多做一些備用齒輪,壞了換上,不影響水磨繼續工作。

 可換來換去,終歸麻煩。

 齒輪大抵是不需要太高強度的,似乎出土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齒輪,又據說,青銅硬度比較高,比較適合做齒輪。

 於材質一項,木齒輪耐久不行,材質有鐵質和青銅兩方面改進,就看哪種更合適。

 於齒輪形狀這一點,讓李孟羲甚感茫然,印象中,齒輪幾乎都是圓的,方形的齒輪能幹嘛?三角的齒輪又能幹嘛?

 涉及形狀這一因素,有多少形狀,就可能能有多少種齒輪。

 李孟羲對異形齒輪一無所知,只能用窮舉法把所有形狀的齒輪全部試上一遍。

 除去齒輪形狀,齒輪厚薄這一因素,似乎齒輪越厚越好,畢竟越厚越是結實。再考慮到,齒輪若是用金屬製成,厚度太厚重量也就會過大,會影響整體功效,所以,兩全之法是,用鏤空齒輪,齒輪邊緣加厚以提升強度,同時齒輪中心鏤空以降低重量。

 李孟羲手裡拿著兩塊巴掌大的齒輪,一塊有十二個齒,一塊有三十六個齒,他在想,到底是齒更多轉的更快,還是齒少轉的更快。

 將齒輪裝在小水車上,與小磨盤聯動,水車在由木槽引來的水流的衝擊之下,緩緩轉動著。

 整個水力系統,效率高低就是磨盤轉速的高低,磨盤轉速越高,效率越高。

 李孟羲查了兩百個數,默默數著在這兩百個數期間磨盤轉動的圈數。

 然後,又換了三十六齒的齒輪,也是數兩百個數,查磨盤轉動圈數。

 一輪測試結束,李孟羲發現,三十六齒時磨盤轉動圈數更多,多轉了三圈。

 李孟羲稍作思量就敏銳察覺到了異常,如果當真是齒數越多轉的越快,那三十六齒三倍於十二齒,轉速理應高出三倍,而不該是高出那麽三兩圈。

 李孟羲意識到,這是誤差。

 在隨後,李孟羲多做了好幾輪實驗,結果證明所想,十二齒與三十六齒,數據略有高低起伏,但明顯可看出,這兩種齒輪作用於石磨上,石磨轉速完全一樣。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

 一個結論得出——轉速與單個齒輪的齒數無關。

 既然齒數本身無關效率,那就沒多少改進的必要了,於齒數這裡,唯需考慮的是生產難度。

 齒輪若用鑄造法生產,多幾個齒幾個齒生產難度差別不大,而齒少的齒輪每一個齒都可以做的更為巨大和堅實,也就更不容易損壞。

所以,齒輪齒數,取中間值,取二十四齒比較合適。 李孟羲把測試結果認真記下,他停下筆,抬頭思索了一下下一步測試計劃。

 下一步,齒輪聯動,同大齒輪,大齒輪與小齒輪,小齒輪與大齒輪,這之間又會是如何結果。

 第一步,李孟羲將十二齒的小齒輪裝到水車上,把三十六齒的大齒輪裝到磨盤上,然後,默數兩百個數,記錄磨盤轉動圈數。

 這一過程,重複十次,取平均值。

 第二步,反過來,三十六齒的大齒輪裝水車上,十二齒小齒輪裝磨盤上。

 兩百個數剛數完,李孟羲驚覺磨盤的轉速一下提高了好幾倍,這極其反常。

 李孟羲趕緊又多試了幾次,結果一樣,磨盤轉速快了數倍之多。

 李孟羲既驚訝又是不解,就把齒輪大小調換了一下,轉速能提高幾倍之多。

 李孟羲回想著曾經所學過的知識,他恍然記起,似乎……是角速度,轉速什麽的。

 似乎是,兩個齒輪接觸的地方,線速度是一樣的,但角速度可能不同,從而轉速也不同。

 (一對齒輪,齒數跟轉速應成反比……)李孟羲大約想到了那點知識了。

 靈感突來。

 之前為了找到代替石磨的東西,做了粉碎機,可發現無論畜力還是人力,遠達不到粉碎機的轉速需要,哪怕是用上水力,水力轉速高上一截,可仍遠不足。

 現在驟然發現了提高轉速的方法,若是,在水車上裝一個兩百齒的超大齒輪,弄一個比較小的磨,磨盤上裝一個二十齒的小齒輪,那麽,假設水車轉速是兩秒一轉,也就是,一分鍾三十轉的話,通過齒輪的聯動,水車每分三十轉的速度,放大到磨盤上,直接快了十倍!將變成每分鍾三百轉!

 若是,再增一級齒輪,再提十倍,石磨轉速將提升到三千轉,再提十倍,三萬轉。

 粉碎機需要足夠高的轉速,現在解決轉速的方法有了。

 李孟羲對於水車形製大小的要求變了,以前是,水車要在製作難度和動力兩方面做以取舍,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現在,因要遞進轉速,齒輪自然越大越好,大小差別越大,齒輪就越明顯。

 為驗證增速齒輪到底可不可行,李孟羲立召集匠人趕製巨型水車與齒輪。

 水車不難做,難在齒輪,一個巨型齒輪也不難做,難在做由大到小一堆能相互配合的齒輪。

 因圓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齒輪齒數以能被三百六十整除的數目最容易製作。

 為製作超大的齒輪,李孟羲不得已臨時趕製了超大的圓規,超大的量角器,然後他在屋子大的一塊地上畫好圖紙,別人也幫不上忙,他只能自己一個齒一個齒的去勾畫。

 多日後,巨型水車都已造好,李孟羲卻仍未把齒輪圖紙畫好,他已經重新開始多次了,因繪製精度不夠,每一個齒只要稍微偏一點,到後邊偏的越來越多,齒數能少出一截去。

 李孟羲切實感覺到了齒輪這東西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加工難度實在是難。

 李孟羲第七次畫崩了,他蹲坐在圖紙上,丟了筆,疲憊的揉著眼睛。

 一旁的匠人們有些不忍,他們過來小心的問,“軍師,你是想怎個弄?跟俺們說說,俺們看能不能幫上忙。”

 李孟羲抬頭向匠人們看去,他看著匠人們充滿著關心的真誠面孔,他笑了,“好啊。我是想做個大齒輪,每一個齒都得一樣,錯一點都不行。”

 匠人聽完,認真的點了點頭,竟是一副聽懂了的樣子,李孟羲都懷疑,他懷疑匠人們有無能力換算清齒輪組之間複雜的直徑周長和齒數比。

 事實證明,勞動大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的。

 前邊用在水磨上的那些所有齒輪,全是李孟羲畫的圖紙。

 匠人們不會畫那麽複雜的圖紙,現在讓他們自己做齒輪,他們只能整個圓出來,圓上邊的一個個齒完全沒辦法了。

 匠人們複雜的整不來,他們生出了別的法子,他們乾脆把齒做成活動的,然後一個個安上去。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匠人們只花了半天時間造了模具,然後鑄了一堆齒出來,然後,把齒在輪圈周圍一個緊挨一個給放好,最後簡單粗暴的用繩子給拴緊,就這樣,齒輪就造成了。

 匠人們抬來幾個大齒輪,李孟羲拿著繩尺走過去量了幾個大齒輪直徑,然後拿筆想換算出齒數比,以及安裝在系統中的轉速比,可是一算李孟羲發現,根本不成比例。

 某個齒輪有七十九個齒,另一個齒輪八十個齒,李孟羲都想不明白,七十九個齒輪八十個齒輪是怎麽把三百六十度平分的,這當中,誤差的多大,齒輪能轉起來嗎,不卡嗎。

 “那,安起來試試吧。”李孟羲為了尊重匠人們的勞動成果,隻好決定試試。

 匠人們抬的抬扶的扶,把兩個巨大的齒輪給咬合安裝到了一起,然後,他們用手動的方式把齒輪骨碌碌的轉起來。

 李孟羲本以為,齒數有點詭異的齒輪必然會卡,可誰料想,轉起來很順暢,李孟羲等了半天也沒等到卡住的情況。

 這涉及到李孟羲所不能理解的地方了,他看著嗚嗚轉的大齒輪,有些迷茫。

 齒輪轉了良久也沒損壞,等停下,李孟羲帶著不解的問,“你們安鐵齒的時候,就恰好不多?恰好不少?就恰好夠?那麽巧?”

 匠人們笑著說,“哪能那麽湊巧,裝到最後, 都是短了一截。”

 “那你們是……怎麽弄的?”

 “簡單!短了,再把木頭砍一截,把木頭緊緊就成了。”

 李孟羲愕然當場。

 “奧!這樣啊!”

 李孟羲突然覺得自己似乎有點傻,誰說齒輪齒數必需能被三百六十度整除呢,誰說齒輪之間,齒數必需成整數倍呢。誰說做齒輪一定得先做圓盤再做齒,而不能反過來先把齒擺好再做圓盤呢。

 這就好比鄭人買履的典故,拿尺子可以買到合適尺碼的鞋子,拿腳量也同樣可以買到合適尺碼。

 匠人們的方法無疑就是直接拿腳量的方法,他們不畫圖,也不考慮什麽比例,他們隻考慮最簡單的問題,隻考慮把鐵齒擺滿一圈就行,結果,不夠精密但明顯完全夠用的齒輪就這麽輕而易舉的造出來了。

 匠人們的方法給了李孟羲以巨大啟發,他不再去畫圖,他也用匠人們的方法,先做了超巨大,巨大,大,中型,四種木圈,然後,把鐵齒一個挨一個的往木圈上放,放到最後放不下了,木圈還剩一點點距離,直接把木頭鋸一截,然後兩頭拉起一合,又是一個圓。

 四個齒輪用同樣的方法,傾刻而就。

 將之組裝在一起,轉動最大的那個齒輪,齒輪咯嘣咯嘣的緩緩轉起,就見,大齒輪雖是轉的極其緩慢,轉著轉著,第二個動了,下邊第三個動了,最後那個臉盆大的小齒輪嗚嗚的轉的飛快,轉速多少不知道,出現了殘影,數不清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