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836章 邏輯閉環
曹操不善工技,更確切的說,他對工技匠作知之甚少。

 曹操心不在蔫的去看匠作一科的答桉,他潦草的看完前邊的部分,目光落至最後一題,匠作最後一題,乃問,【冬日,一夜起堅城之法】。

 再次看此題,曹操仍覺此是無稽之談,他心想,倒要看看,如何能一夜築城,有鬼神之助乎?

 此一題的答桉乃是,一日築城之法,隻可用於冬日,於冬日之時,掘土掘沙壘砌,再以水漫澆,一夜寒風過,沙土堅硬如鐵,弩失不傷。

 這就是,冬日一夜起城之法。

 曹操恍然大悟,

 如所言,此法只能用於冬日,非至寒冬時節,非至滴水成冰之時,沙土難在一夜之間壘砌成牆。

 曹操細思,若用此法,非大寒之天不可用,非多沙之地不可用。

 曹操的經驗是對的,冬日天寒地凍,泥土凍的硬邦邦的,哪怕是白天氣溫稍暖,土一樣難挖,而沙子,冬日的沙子雖說也凍的板結堅硬,但挖起來並不費力。

 城牆上公布的答桉講的並不詳細,實則,一夜起城之法,在沒有沙地的地方一樣可用。冬日泥土難挖,可以升火燒地,把地面解凍再挖,又或者,可以將麥秸柴草等堆砌在一起,再澆上水,再薄活以泥,柴捆稀松,本不能防禦箭失,但是澆上了大量水之後,冰晶充塞於柴火的間隙之內,柴捆將變得非常結實,足以防禦弩箭。

 還有,非只有泥沙可以冰凍築城,冰雪一樣可以。

 寒冬時節,積雪或並不難找,積雪松軟,堆積一處,依然松軟,可用凍雪之法,將積雪堆砌一層,澆上一層水,再堆砌一層,再澆上一層水,如此,經一寒夜,積雪將凍的堅如鐵石。

 在去年,在巨鹿試過,用積雪和水凍成的凍雪,騎兵的全力衝鋒都擋得住。

 還有,若是以板車為模具,在板車夾縫中堆砌冰雪來築牆,牆可堆的非常高,比隨意堆砌的雪牆能高出兩倍去。

 冬日築城之法,曹操雖得其法,未得其精。

 科舉有文試九科,最後一科,乃是醫術。

 這一科,曹操同樣所知甚少,他跟袁紹一起,兩人同去驗卷。

 於醫術一卷最後一題,題問,【防疫之法】。

 在當日考試之時,曹操就只是覺得這是考問高深醫術的一題,今日再次觀題,曹操依然只是覺得如此,只是考問醫術而已。

 但,當曹操凝目朝答桉看去時,答桉再一次大出乎曹操意料。

 【疫者,何為疫?有說陰邪,有說災異,瘟疫者,實則是活物,可稱之疫蟲。

 疫蟲者,瘟疫之源也。

 疫蟲,極細微,比埃塵更微,目力不可見……】

 【疫蟲即輕,塵埃且可隨風而動,疫蟲亦如此。

 人感疫病,蓋因疫蟲竊藏於人體之內,由是繁衍,如蟻撅藏於土,一生二,二生三,至於無窮無盡。

 此時,此人便感疫病……】

 【身感瘟疫之人,體內盡是小比塵埃之疫蟲,此人一呼一吸之間,皆有疫蟲帶出。

 若余人不察,與之相談,余人呼吸之間觸之,於是,余者亦感瘟疫。】

 【而後,一傳二,二傳四,一人傳一家,一家傳一村,一村傳一縣,一縣殃及一郡,郡禍及於州,遂成不可收拾之狀】

 【疫蟲即可被人體呼出呼入,便亦可滯留於大氣之中,於是,得瘟疫之人,上風一嚏,下風之處,千人染疾……】

 ……

 曹操初時並不在意,當他隨著往下看去,越看越是入神。

 不久,曹操把防疫之法洋洋灑灑幾百字看完了,看完之後,曹操陷入沉思之中。

 世人聞之色變的瘟疫,第一次被講的這樣明明白白一清二楚。

 世人稱瘟疫為邪祟,為天災,為不詳,獨劉備劉玄德,言其為活物,言其為五花鳥魚蟲一樣的活物。

 這又是純粹的唯物,一點玄虛都沒有,因而說服力極強,不僅如此,論述中更有諸多有力論證來論證疫蟲是活物這一論點。

 如所言,春日苗木茁壯,而冬日苗木蔫伏,而瘟疫,亦是春夏頻發而冬日少有,此相合也。

 再有,肉食於冬日經久不壞,而夏日不能隔日。論述所言,乃是氤氳大氣中漂浮疫蟲,蟲落肉食,滋生繁衍,所以至肉食腐壞,這邏輯極其融洽。

 又有,肉食若封壇密藏,亦可長久,乃是,隔絕了大氣中的疫蟲,邏輯很融洽,事實也就是如此。

 肉食拿鹽醃製,果類拿酒浸泡,亦可長久,類比草木,草木不可活撒鹽之地,這又相似了。

 充實的論據與嚴謹的論證和自洽的邏輯,完全說服了曹操,曹操已經完全信了,瘟疫原來就是活物。

 而治疫之法,疫蟲會滯留於氣,會自人體呼吸而出,會滯留於物,會滯留於鳥獸,乃至滯留於水,所以,為滅疫蟲,就有了封村敝戶隔絕源流之法,有以沸水替代冷水以禁絕自水染疫之法,有石灰遍撒之法,有焚燒病屍之法,有製面罩以隔濾疫蟲之法,等等諸法。

 得到了防疫之法的曹操,他立時感覺,縱是明日立刻就生發瘟疫,那也不怕了。

 見瘟疫生發,趕緊就跑,以遠離禍地。若身疫中,逃之不能,則需,每食必熟,乃因,活物經熱必死,疫蟲亦然,世間未有經熱不死之蟲,若飲,則必飲經沸之水,乃因,未有經沸而不死之活物。再以面罩覆面,屋中便撒生灰,再封門閉戶,絕不輕出,如此,瘟疫可安然而過。

 若軍中大疫,解救之法,亦是此法。

 治疫之法之中,有一句話【治疫之要,不在治,在防】,此言深得曹操之心。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與其求諸良醫神藥,不如使瘟疫斷絕,使無人染疫。

 正如法中所說,瘟疫如虎,藥石難醫,縱藥石可醫,縱只需些許藥材便可醫治,可瘟疫一起,牽連何止十萬,如此龐大之人數,縱是一人用藥二兩,累積起來也是不可思議的數量,求諸藥石治疫,實非上策。

 在知曉了瘟疫究竟,在得到了防疫之法之後,曹操對瘟疫的敬畏大減。

 於最後,曹操突然想到,出西域橫掃萬國能成百萬之勢,卻一個瘟疫就將全軍覆沒,瘟疫為頃刻可將西出霸業煙消雲散之懸頂之刀,所幸,又得防疫之法,瘟疫再非無解之難。

 解中原土地承載之極限,必求開疆擴土以使擴地之速快於人口累積,而若西出橫掃萬國裹挾成百萬之勢以擴萬疆之域,百萬之軍,世無能擋,可攻無不克,山川之隔,有工技為解,唯瘟疫若起,百萬之勢一朝盡成枯骨,可而今,防疫之法,也有了,待西出萬裡之時,再無憂擾。

 邏輯整個閉環了。

 ——

 自張榜日之後,城外流連忘返著絡繹不絕的人,當中有科舉士子,亦有眾多百姓。

 洛陽遇到數十年未曾遇過的盛事,群情熱烈。

 張榜之後連兩日,洛陽城中議論紛紛的皆是科舉考試的內容。

 科舉的一個隱秘作用開始凸現了,科舉具有價值觀引導作用,洛陽城中,不論販夫走卒,還是能讀書識字的人,不識字的人在街頭巷尾熱烈討論農事匠作諸事,識字的人討論經學數算兵略諸事,此番科考考察的學問極豐富,涉及極多,因此引起的討論就涉及極廣。

 於城外張貼了滿城試卷的目的,乃是示以公正。

 連兩日,參試的士子大多已把自己的試卷核對過了,並且對於所答是好是壞也基本知曉。

 於張榜日過後的第三日,又有動作下來。

 羽林軍出城,在無數人的圍觀之下,把滿城的試卷全部撤了下來,撤完近十萬張卷,已耗用了快半個上午。

 在城牆騰空之後,羽林軍在城牆上又有動作。

 自城垛上,匹練似的寬幅白絹一匹一匹拋下來,白絹上,寫滿著用朱砂所寫的大字。

 人們抬頭視之。

 一白絹上,當頭寫著,【經學科所取士子】

 往下,是一個接一個的朱紅名字。

 經學科所取第一個士子的名字,洛陽人,孟光孟孝裕,高居經學冠位。

 第二人,洛陽人趙義,經學亞位。

 第三人,穎川人吳德,經學季位。

 前三甲如此,往下,是密密麻麻的眾多名字,一數,多達百人。

 在中試者的名字公布出來的同時,羽林軍把中試者的試卷一並貼到一旁,這次,百張試卷,貼的不高不低,以方便眾人核查。

 試卷方張貼好,圍觀的人群一擁而去。

 眾人去看此次高中官位的洛陽人孟光的試卷,孟光的試卷明明白白的張貼在那裡。

 不知有多少雙眼睛盯著這張試卷在看,第一眼,眾人見試卷寫的滿滿當當,第二眼,看到試卷上的字寫的整齊且字體俊秀,這初見,眾人就服氣了三分。

 作為高中榜首之人,洛陽人孟光不僅收獲了最多的關注度,同時也收獲了最多的監督。

 人們對著答桉,對著孟光所答,一個字一個字甚至恨不得一個墨點一個墨點去核對,核對完,眾人無不心服,孟光所答真的極好,判卷判的也非常公正,沒有任何一處有疑。

 一批人走了,又來了一批人,又一次去盯著孟光的試卷去核對。

 不久,又一批。

 孟光及所有中榜士子,他們的考卷張貼出來,就是要示人以公正,而眾人親眼去核查親眼去驗證過,親眼見到了公正,公正便由此深入人心,科舉取才之法便由此為人所服。

 數算卷,取士三十五人,才三十五人,人數遠不如經學卷多,之所以如此,乃是諸考官覺得數算一卷眾士子考的實在太差,好多人雖是命列於前,可答的算是一塌湖塗,因此,為顧忌科舉威嚴,隻精選數算一科當中成績還算尚可的三十五人。

 數算科所取三十五人,冠位洛陽人趙達,亞位洛陽人劉洪,季位洛陽王撲,及之後三二十人。

 律法科,取百人。

 水利科,取百人。

 匠作取九十人,醫術八十人,農政百人,兵略一科,取百人。

 而武舉一科,取士多達五百之眾。

 武舉一科,沒有試卷,隻張貼了與試者的姓名籍貫。

 在武舉諸科中,高舉榜首的多是同一個名字,氣力一科,榜首王越,力提三百二十斤,縱躍一科榜首王越,攀躍榜首王越,奔襲榜首王越,角鬥、騎術等等,榜首的皆是王越。

 眾人皆好奇,也不知這王越乃是何人,勇力如此出眾。

 張榜了,所取人才的名單終於公布了,無數人翹首以盼的最終結果終於揭曉了。

 所有人都等著看最終結果,包括曹操和袁紹。

 曹操和袁紹擠至經學一科中榜名單之下,昂頭看著。

 一輪名單看下來,榜中既無曹操名字,也無袁紹名字,本自我感覺良好的兩人,下意識的就很不服。

 他二人仔仔細細的又看了一遍,還是沒有,不服,還帶著三分失落,二人去察看一旁張貼的中試著的卷子。

 兩人帶著不服,帶著挑刺的心態去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檢查,想找到錯漏之處,結果,連個墨點都沒差的。

 曹操著重看了榜首之人, 又看了榜位之人,就是這榜尾之人,試卷答的也極其漂亮,這人有關諸子經典的所答,全答對了,沒一個錯的,就是最後一題,問為何三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人答說,政事日廢,政敝深積,又答王道乖張,驕奢淫逸,這一下就答中了兩點,讓曹操自歎弗如。

 曹操心中有些落榜失落的同時,又大為感慨。

 連心高氣傲的袁紹也一樣沉默了,袁紹已看了多遍,人家答的確實好,確實真有本事。只是,榜上有很多名字很陌生,這讓袁紹有些迷茫,袁紹自詡認得洛陽所有高才,可為何,榜上之人,默默無聞者比比皆是。

 這便是科舉的優勢所在,科舉之法,公平公正,此取才之法之下,學問高下,一眼分明,科舉考察的是硬實力,某些因出身聞名,因非常之舉聞名,因長袖善舞聞名之人,這些不因學問本身顯著之人,在唯才是舉唯學問是舉的科舉考試中,所有的水分全被擠出去了。

 在科舉考試中,那些因家世顯赫從而聲明卓著大有才名之人,跟那些出身低微名聲因而不著之人,同在考場上,家世出身等與學問無關的額外因素,蕩然無存。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