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788章 魚腸飛劍
大漢的常規軍備中,投擲兵器有手戟,有短梭鏢,短槍,還有飛蝗石,飛鏢飛刀等,但這些所有的能投擲傷敵的兵器,皆不適合作為使者的隨身兵器。

 使者隨身劍器應是一種有劍的外形又利於投擲的異種兵刃。

 李孟羲開始找人研發這種新型劍器了。

 在匠人們忙著冶鐵的時候,李孟羲找了長短大小各不相同的十幾把劍器,然後到空曠處,立一靶子,實驗飛劍術技巧。

 以漢劍形製,漢劍全身都開雙刃,劍身沒有握持的地方,因而,要想投擲擊出去,只能是抓著劍柄丟出去。

 漢劍之飛擲技巧,一種是類似撒手鐧的手法,把劍柄從手裡撒出去,劍直直的飛出。

 另一種,把劍跟飛斧一樣的用法,把劍轉著圈甩出去。

 這兩種擲劍手法,各有優劣,撒劍法精準,但是攻擊距離太近,甩劍法飛的遠,但是準頭差勁。

 不管哪種方法,攻擊距離和準確度都極其有限。

 靶子隻十步遠,士卒們抓著劍柄以各種姿勢扔一次又一次,結果能命中的次數寥寥無幾,哪怕是有人助跑起來,借著助跑的力量來投擲,劍器能投擲出的距離依然很短。

 李孟羲在旁看的分明,漢劍不適合作為投擲兵器使用,漢劍丟出去,飛行過近,準確度太差,飛的也慢,這都是無解難題。

 看來,除非世間真有仙人,除非真有人能以真氣禦劍,不然,飛劍術絕無可能。

 到底何種劍形適合投擲,李孟羲不知,但要問何種器具適合投擲,毫無疑問,是標槍。

 彷照標槍形狀,做一種細長狀的細劍,這大概是最適合用於投擲的劍形。

 令人收攏了劍器,李孟羲回匠營去了。

 匠人們已經把鐵燒化正準備進行灌鋼過程,李孟羲攔住了匠人們的動作。

 “直接打造就好,不需灌鋼。”李孟羲說道。

 此番是要研製劍形,只打出個形狀就行,不需太好質量。

 李孟羲吩咐鐵匠們,需要打一把劍身如快子一般細長的劍,要求,劍身從尖到柄一般粗細,不需加劍格,另,只需於尖部開刃,劍身不必開刃。

 對於劍的尺寸,四尺長劍和三尺長度的劍,各打一柄。

 按要求,不需冶鐵,不需鍛打,隨便把劍打出外形就成。

 細的跟快子一般的劍器,匠人們感覺極其奇怪,匠人們私下討論為何要造這麽細的劍,有見識的人說,估計軍師想造的是傳說中的魚腸劍,魚腸劍就是這般纖細。這個說法得到了匠人們一致認可。

 兩個時辰後,用生鐵水打出來的“魚腸寶劍”打好了,一根長四尺,一根長三尺。

 跟要求的一樣,劍寬隻快子粗細,細的跟鐵棍兒一樣,劍從尖到柄,沒有劍格和護手,通體一般粗細。

 李孟羲拿起兩根“鐵快子”看了看,三尺劍還行,還算筆直,但是四尺長的那一把,可能過於長了,有點彎了。

 把鐵棍揮舞了兩下試了試手感,抬頭,看見匠人們一臉期待模樣。

 “嗯,很不錯。”李孟羲笑著誇讚到。虛偽如他,明明就是兩根醜的不能行的鐵棍子,明明差勁,還說不錯。

 飛劍有了,李孟羲帶著兩根飛劍再次來到實驗場地。

 這次,依然是十步距離,使士卒拿著細長的飛劍投擲靶子。

 一番投擲下來,對比驚人。

 用漢劍投擲時,三十投不能中一,而拿細長的鐵釺子投擲時,不管是捏著鐵釺用投擲標槍的手法投擲,還是用丟飛斧的手法給甩出去,命中率能十中一二。

 李孟羲看的心熱,他也下去一試,拿起三尺長的鐵釺,手捏當中位置,胳膊後撤,用力把胳膊往前一送,手一松,鐵釺嗖的一聲就直直的飛出去了。

 一擊未中,離草人還有兩步距離的時候扎在地上了,雖未中,但手感極好。

 隨後,換另一種擲法,李孟羲捏著鐵釺子一頭,手引向背後,眼睛瞄準靶子,用力的把鐵釺子往前一甩,嗚!鐵釺子打著轉往前飛了出去。

 只見,鐵釺子在空中以極快的速度打著轉嗖的一下就飛了好遠,然後噗的一聲扎在了草人上。

 李孟羲微有驚訝,他本以為標槍式的投擲方法應該會更準,結果,用甩出去的方法又快又準,也不知,此中道理為何。

 測試已經成功,輕盈的細長形狀的飛劍,的確比普通劍器速度更快能飛的更遠,且更容易命中目標。

 接下來,該是進一步精確飛劍的外形了。

 問,一支飛劍,有多少變量?

 長度是一個變量,重量是一個變量,形狀是一個變量,形狀變量中,又分錐形的形狀,扁平的劍形形狀,扁平的劍形形狀,又分快子寬的,一指兩指寬的,等等不同的形狀。

 除重量,長度,形狀,等等變量以外,還有重心也是會影響飛劍的飛行性能。

 飛劍一器,可細究之處,至少四大類。

 李孟羲思索良久,他拿起紙筆,寫寫記記,片刻之後,梳理明白了測試過程,他讓匠人們去做數組模具。

 第一組模具,鑄造兩種長短形狀一模一樣的飛劍,這兩種形狀長度完全一樣的飛劍,一種用鐵鑄,一種用銅鑄。兩種飛劍,每種鑄造十支。

 銅鐵兩材,重量不一,此一組,測試重量不同飛劍的殺傷效能有何區別。

 第二組,鑄相同重量相同長度的鐵劍兩種,一種,劍身扁平,一種,劍身或四棱,或滾圓。此一組,測試劍身形狀對飛劍性能的影響。

 第三組,鑄造兩種重量相同,形狀相同都是扁平形狀的飛劍,但是一種劍身厚劍短,一種劍身薄劍長,以此兩組飛劍,測試飛劍長短對性能的影響。

 第四組,測試重心。此一組,需鑄造三十根飛劍,再於飛劍尖部,身部,尾部,各澆上一坨相同重量相同形狀的銅水,由此來測試重心在前在中在後三種情況,到底哪種重心更利於投擲。

 細算下來,四組測試,需造十個模具,造銅鐵劍器一百余支,工量不少。

 匠人們接了命令,忙碌去了。

 因需要鑄造銅劍,鐵匠營缺銅,考慮到這一點,李孟羲令人去錢庫裝了半筐子銅幣給抬到了鐵匠營。

 一群鐵匠們正商量著該如何動工的時候,兩個士卒抬著半筐錢隨地放下,說了一聲就走了。

 匠人們過來,看到筐子裡晃眼的錢財,匠人們心中都是感慨。

 這不是第一次了,有需銅料的時候,軍中缺銅,軍師直接把錢裝在大筐子,一送就是半筐一筐,送來也不管,由著用。

 此中被信賴被重視之感,是所有匠人們生平所從未遇到過的。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李孟羲不惜錢財供應匠人,匠人們因此往往盡了十分心力。

 恐有人偷摸拿錢,鐵匠營管事兒的人走過來看著,管事兒的人蹲守在錢筐子裡,手抓起一把五銖錢,撒掉,錢幣落下的嘩啦響聲令他聽得陶醉。

 再抓起一把,又嘩啦一聲撒掉,匠營管事兒的人沉醉在銅錢的撞響聲中。

 匠人大多出於苦寒,大量的錢財對匠人而言是致命的誘惑。

 管事兒的人在錢筐邊的聽了半晌的錢響,聽到心滿意足,他起身站起,目光再也沒往錢上放,一個銅子兒都沒拿。

 匠人們需先造十個模具,這些個模具要求是,有的需要大小一樣,有的需要長短一樣,又有的,需要寬窄一樣但是長短不一樣。因為這些要求,模具製造難度不小。

 其中有一組,要求做兩種長度和重量一樣的劍,一種劍身扁平,一種,劍身滾圓,隻此一個問題,就讓匠人們難為的不行。

 一樣長短的模具,好造,一樣重的模具,也好造,可,一樣長短又一樣重的模具,這就難了。

 匠人們一起商量了好久,有人提議,先把模具做出來,先把東西鑄出來,鑄好拿來稱稱,稱完再把模具修一下。

 只能如此,匠人們開始拿黃泥和細沙開始湖模具。

 模具湖好,烘乾,再在模子裡鋪上一層草木灰,化好的鐵水從模具頭部,中間,尾部,分三個孔倒進去,鐵水灌滿,一段時間後,冷卻結束,鐵件鑄好了。

 匠人們把所鑄鐵件拿出,再拿銼刀打磨了一番去掉了毛刺,把鐵件修理完畢。

 所鑄的兩根鐵件,乃一般長短,一根是扁平形狀,一根是圓柱形狀。

 兩根鐵件拿稱上一稱,發現重量相差足足有五錢重。

 隨後,匠人們把模具數次修改,每次修改之後,都重新鑄造了一根樣品,在模具修改的第六次之後,匠人們把樣品拿稱上稱了量過後,發現兩根鐵件重量已經很接近了。

 “差不多了吧?”一匠人看了看稱星,說著。

 “差不多了。”有人湊上來看了稱,也附和。

 “俺覺還差一點。”

 “就是,差了點,要不再改改?別誤了軍師的事兒。”

 秤杆稱量的精度有其極限,難以精確細微,匠人們最終來找到李孟羲,讓李孟羲決定要不要繼續修改。

 李孟羲本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匠人們一找過來,他意識到高精度的模具製造之難。

 想了想,李孟羲給匠人們出了主意,“這樣,你們找根棍,中間支起,鐵件放兩頭,看哪邊往下沉就是哪邊重。”

 此是天平法,天平可以比較出精微到數克的重量差別,而秤杆,難以如此精確。

 匠人們回去,依法試之,果然,看著差不多輕重的兩根鐵件,放木棍上一試,重的那根總是下墜。

 隨之,匠人們拿銼刀把重的那根鐵件打磨了數番,終於把多的那點重量減下來了。

 在匠人們把鐵件打磨完畢的同時,另一邊,李孟羲已把天平製造相關給記錄了下來。

 每每,想探究一項技術的時候,總意外的延伸出另外的技術。

 此番所延伸出的技術,就是天平。

 天平相比秤砣精度稍微高上一些。

 數十個匠人忙碌著,又是兩個時辰之後,匠人把一百多根飛劍做了出來。

 檢查過所有成品,認真回想了一下測試流程,“走,”李孟羲對匠人們說道,“咱去試試。”

 匠人們欣然相從。

 幾十個匠人還不夠,李孟羲又讓人去兵營裡調來三百士卒參與測試。

 為精確測試,草人不堪使用了。

 因,草人無法測試投擲的力度,草人亦無法精確測試出落點,有時,飛劍命中在草人邊緣位置時,都看不清到底有沒有命中。

 為取得精確數據,紙張便派上了用場。

 李孟羲令人拿紙畫上靶心,再於平地上起一堵黃泥軟牆,然後,正式測試開始。

 第一組,形狀長度完全相同的二十根細劍,十根為鑄鐵,十根為銅製。

 此一組,測試重量對飛劍殺傷性能的影響。

 測試開始之前,李孟羲想了想,他覺得人力誤差太大,因此應當選用另外的減少誤差的方式。

 另外的減少誤差的方式乃是,找來一架強弩,固定好,把飛劍當成弩箭,射出去。

 幸好飛劍的形狀非常細長,跟弩箭接近,便於發射,若非如此,就沒辦法借用強弩。

 十五步距離,令士卒以飛劍做失,激發強弩。

 先是對鐵質飛劍進行測試,鐵質飛劍連射三十次。測試完畢,統計得命中土牆的次數有十九,命中土牆上貼著的靶紙的次數有五次,靶環數目相加為二十五分。

 查看飛劍在土牆上留下的痕跡,飛劍插在黃泥軟牆上,入土深度大約一個指節深。

 隨後,以銅製飛劍進行測試,同樣是十五步距離,十支銅製飛劍,每支激發三次,也發射三十次。

 三十次測試完畢,命中低矮土牆的次數,為二十二次,命中靶紙次數,為六次,靶環分數想加,為二十七分。

 檢查銅飛劍入土深度,銅飛劍扎在黃泥中的深度約為半指深。

 李孟羲對比了兩組數據,他略微感到奇怪。銅製飛劍更沉一點,在泥土牆上留下的痕跡更深一點,這倒好理解。但是,為何從數據來看,沉重的銅飛劍,命中率準確度比鐵飛劍要更高。

 重量跟精準度能竟然有什麽特殊的的關系,李孟羲茫然。

 李孟羲更傾向於是誤差的關系,因為從數據來看,銅飛劍比鐵飛劍的數據也好不了太多。

 為驗證到底是不是誤差,李孟羲再次開啟測試。

 再次開始的測試,李孟羲準備每組測試三百次,多達三百次測試,應該能大幅度降低誤差了。

 多達三百次的測試,如果最後三百次測試之後,銅製飛劍的命中率依然比鐵質飛劍要高,那麽就很明了了,更重的飛劍,的確有精準度的優勢。

 想法很好,但現實總有意外。

 當重新開啟了測試,測試到一百多次的時候,強弩壞了,弩弦嘣的一聲斷裂了。

 匠人們查看之後,說是鐵劍太糙,把牛筋弦磨斷了。

 匠人們把所有的飛劍柄端拿銼子給打磨了一遍,以免再次造成弓弩的損壞。

 測試不得不停止了。

 此時,一個問題橫亙面前,用強弩代替人力發力,能大大減少誤差,但是強弩耐久不足,連續發射數百次,估計最後弩弦還是得斷。而要是中途更換弓弩,兩張弓弩力道不可能完全一樣,這又是誤差。

 另外,一架弓弩,隨著不停的激發,力道會逐步下降,這也是誤差。

 思來想去,李孟羲覺得,應該間次測試,既,第一支發射鐵劍,第二支就發射銅劍,這樣,就能讓弓弩力道下降帶來的誤差降到最低。

 思慮成熟之後,李孟羲令士卒再次對著靶子射擊。

 每射擊一次,檢查完入土痕跡,記完命中位置記錄有無中靶,然後,再換另一種材質的劍。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繁瑣緩慢的測試著。

 良久之後,當測試至三百次,鐵劍與銅劍各試了一百五十次之時,李孟羲查看所收集的數據。

 把三百個數據通體看了一遍,再一綜合統計,發現,一百五十次測試,鐵劍命中次數為二十九次,而銅劍,命中次數多達五十二次。

 再看命中的質量,鐵劍的二十九次命中中,平均命中分數大概是二環不到,而銅劍的平均在三至四環。

 數據對比很明顯了,不是誤差,銅劍竟然真的有準確度上的優勢。

 拿起兩根不同材質的飛劍掂量了幾下,銅劍手感更沉重,而鐵劍輕盈的多。

 因為更沉重,所以,銅劍的準確度要比鐵劍高上一節,但,這是為什麽?李孟羲皺眉把手中的細長劍器翻來覆去的看,他想不明白。

 丟下劍器,李孟羲拿出紙筆,認真把測試所得的結果記錄了下來。

 既然,更重的劍器在強弩激發之下,準確度更高,那如果換由人力來投擲,其實也是一樣。

 人力來投擲,更重的器械也會準確度更高,雖不知為何如此,但,數據就是這樣的。

 關於重量對飛劍性能的影響,已測試完畢。

 由測試知,因重量在一定范圍內增大,投擲武器準確度會隨之增加,由此可知,飛劍的重量越重越好,越重命中率越高,且殺傷力就越大。

 第一組測試完畢,隨後,可是測試第二組測試。

 第二組測試,乃是測試形狀對飛劍性能的影響。

 飛劍有兩種不同形狀,一種平扁的劍形,一種是滾圓的細鐵棍的形狀。

 此一組測試,用了兩種方法。

 先是令士卒三百人一個接著一個上前投擲,記錄投擲之後每人的成績。

 接著,用強弩發劍,再次測試。

 在繁瑣的測試結束,對比數據,發現鐵棍模樣的劍器,比之扁平模樣的劍器,在投擲時,命中率高了一截。

 兩種投擲方法,不管是手捏正中標槍式投擲,還是飛斧式甩擲,都是鐵棍式樣的飛劍準確度高。

 李孟羲對此有所猜測,他覺得,可能是鐵棍形狀的飛劍外形更簡單,阻力更小的緣故。

 隨後,第三組測試,第三組測試乃是,測試長度。

 兩種鐵劍,一般的輕重寬窄,只是,一種短且厚,一種長且薄。

 按前邊的方法,先讓三百士卒人力投擲,記錄三百數據,然後再用強弩激發,再記錄大量數據。

 於之後,把數據拿到一起一對比,李孟羲發現了問題。

 長短不同的兩種鐵劍,命中率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從投擲方式來看,標槍式投擲的時候,長劍命中率遠高於短劍,而飛斧式甩擲的時候,短劍又比長劍命中率高。

 到這裡,兩難了。

 長劍跟短劍,在不同的投擲方式,各有優勢。

 可,劍器應該長了好,還是短了好,李孟羲拿不定主意。

 當再結合殺傷效能來看,長劍按標槍式的投擲方法,其在泥牆上造成的深度,比短劍在泥牆上造成的深度更深。

 也就是,同樣重量的情況下,長劍用標槍式投法,殺傷力較短劍更高。

 殺傷力有差別,那結合實際,實際情況,在宴席之間,敵軍主帥主將等重要人物身上多有重甲,因此,殺傷力高一點,破甲之可能就高一點,擊殺之可能也就更高。

 由此,雖長劍短劍各有精確度優勢,但長劍有更強的殺傷力,故,長劍更佳。

 於最後一組測試,測試重心對飛劍性能的影響。

 此一組,有三種規格完全一樣的細劍,不同之處在於,一種在頭部加了銅環,一種銅環在重心處在中間,一種銅環在柄部。

 隨後,開始測試,三百士卒用標槍投擲手法把三種飛劍各投擲了一番,三百人投完,得九百組數據。

 接著,用強弩激發三百次,又得三百組數據。

 綜合共計多達一千二百組數據加以對比,數據中清晰的顯現出,重心在前,在中,在後,三種不同情況,重心在後,準確度最低,重心在中次之,重心在前命中率最高。

 所有的測試結束了。

 經繁瑣無比的測試,得出了飛劍之最佳製作技術。

 飛劍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之內,越重越好,越重殺傷力越大,且越重,投擲時更穩定,準確度更高。

 其次,飛劍劍身以圓柱形為最佳,圓柱形比扁平的劍形準確度更高。

 其三,雖長劍跟短劍在不同投擲方式下各有優長,但長劍標槍式投擲時貫穿力道更強,殺傷力更大,於是,長的飛劍比短的飛劍更有優勢。

 最後,重心靠前的飛劍準確度最高。

 綜合種種,性能最佳的飛劍應該是——劍身細長,劍身成圓柱或棱柱形,重心靠前,且具有一定重量。

 重心靠前很明了,劍身成圓柱或棱柱也很明了,只是,長度和重量兩個方面仍無精確數據。

 固然,劍越長就越接近標槍,殺傷力就越大,但是,劍過長就不容易拔出,就影響實戰。同樣,劍越重殺傷力越大,可人的力量有限,重到一定程度之後,手臂都揮不動了,這反而會影響殺傷力。

 當涉及到人的時候,事情就變得麻煩了,人有高矮強弱之別,人的力量亦有大小之別,那,何等重量的飛劍最能通用,能在所有人手中否發揮最大的作用,這還需要一個關鍵數據。

 細思軍中常用之單手刀劍,單手刀劍長不過三尺,重不過三斤,由此可知,尋常刀劍最合適的重量和尺寸也就是三尺長三斤重左右。

 但,再細思,劈砍用的刀劍跟拿起來投擲的飛擲兵器,兩者對重量的要求是不同的。

 劈砍刀劍不能太重,太重的話揮動著非常費力。

 但是投擲用的標槍類兵器,更重一點也無妨。

 考慮到這裡,李孟羲便讓鐵匠們開始打造不同長度不同重量的飛劍。

 從三斤開始,三斤半,四斤,五斤,六斤,逐次加重,看到底哪種飛劍使用效果最佳。

 李孟羲通曉鋼鐵性能,他知曉生鐵因含碳量高,重量更重,所以可以用生鐵作為飛劍劍杆,然考慮到生鐵過於酥脆,很容易折斷,性價比太差,於是只能舍棄。

 再考慮到強度問題,由穹頂結構可知,圓形的穹頂結構強度最好,由此,飛劍的劍身最好是圓柱型的,圓柱形的劍身比棱形劍身要更為堅固。

 雖如此,但考慮到加工錘鍛,圓柱形的鐵棍極難鍛造,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能以四棱形的樣式鍛造。

 鐵匠們領了鍛造任務,回去忙碌去了。

 ——

 至傍晚,數根飛劍鍛成。

 鐵匠們按要求,從三斤重三尺三寸長的鐵劍開始,逐步累加重量,到最後一柄,已重至七斤,長四尺六。

 數根飛劍送來,李孟羲撓了撓頭,他拿起最沉的一根,入手感覺非常沉重。

 捧在手裡細看,細長如棍的一根飛劍,在飛劍尖部之下,有一拃多長的一段黃銅之色,細看發現,原來是匠人們在飛劍前段留了凹槽,然後把銅汁澆了上去裹了一層。

 李孟羲不由點頭,這挺好,用銅加重了前段重量,使重心前移,同時保證了飛劍的結構完整,不影響投擲性能。

 黃銅於劍身的作用,只是配重,只是為了使重心前移而已。

 李孟羲翻來覆去的盯著黃銅看,他是想看黃銅跟鐵貼合的牢固不牢固,有無縫隙,邊上的匠人誤以為李孟羲是覺得銅用的多了,匠人在旁小心的解釋,“軍師,用銅太費了,用鉛也成。”

 李孟羲抬頭看向匠人,詫異問道,“鉛?鉛跟銅,哪個重?”

 “自是鉛重。”匠人答。

 李孟羲尋思,既然鉛比銅重,那用鉛更好。

 對,還有水銀,水銀不比鉛還要重上許多?

 飛劍的形製,要越是細長越好,但結合實用,劍身長度太長就難以在危機之時快速拔出,因此,要想讓飛劍在盡可能纖細短小的情況下擁有盡可能大的質量,自然,用的金屬越重越好。

 假設,人的手臂所能驅使的最重物體是七斤,那麽,用七斤鐵做一根形狀纖細的標槍,標槍長度四尺朝上近五尺了。這個長度,已經影響出鞘了。

 而要是,用七斤銅來做標槍,做成的標槍要短小纖細的多,取用更加方便。

 要是換上更重的金屬,比如在標槍頭部灌上一點水銀,那麽,標槍能更纖細,更短小。

 李孟羲目光閃動。水銀槍頭扎進人體之內,汞毒入血,十死無生。

 匠人們所做的七斤飛劍,劍身過於長了,要是弄來水銀灌入其中,能保持飛劍重量保持殺傷力的同時,可以把飛劍做的更短小,更纖細。

 重金屬能大幅度縮小飛劍的尺寸,可現在,水銀沒有,連鉛也沒有,沒辦法改進。

 李孟羲對數柄飛劍做了最後的檢查,飛劍最重要的尖部,匠人們把飛劍尖部打成了圓錐形或棱錐形的尖狀,這樣的形狀,類似破甲錐。

 李孟羲問了匠人,尖部有進行淬火,因而硬度非常之大。

 帶著眾多輕重不一的飛劍前去測試,李孟羲未參與其中,他很清楚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力量不足,沒有參考價值。

 找來士卒二十余人,令眾人拿著輕重不一的各種飛劍,以十五步外的靶子為目標進行多番投擲。

 測試結束,詢問眾士卒哪個飛劍手感最好,士卒們大多覺得,七斤的有點重了,六斤的最好。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野果,.yeguoyuedu安裝最新版。】

 李孟羲目光落到六斤重的飛劍之上,六斤重的飛劍,劍身修長纖細,從劍到柄,渾然一體,宛若一根鐵棍。飛劍劍身成四棱之狀,棗子般粗細,飛劍長近三尺九,尖部為尖錐狀,在尖部之下,有一大段黃銅包覆,此一段黃銅,為調整重心之用,使重心靠近於尖部。

 通體檢查了一遍,李孟羲覺得飛劍有些過於長了,不夠纖細,更不夠小巧。

 當目光掃過飛劍的棱錐之時,某些相關記憶突然浮現在腦海。

 坊間流傳著一種名為三棱錐的神器,據說三棱錐造成的三角形傷口,三角傷口更難愈合,這就造成了很多被三棱錐刺傷得不到及時救治的人,往往失血過多而死。

 想到這裡,李孟羲拿起紙筆略畫了草圖,又跟匠人們商量了許久,終於給匠人們明白了何為三棱錐。

 在天黑之前,匠人們回去把飛劍做了最後的修改。

 李孟羲本以為三棱錐會很難製作,加工會很艱難,可他再一次的低估了匠人們的智慧。

 匠人們在天黑下來的時候,把三棱錐送來了。

 之所以做的如此之快,是因為匠人們只是把飛劍刃部,掏出了指節長的一小段棱錐結構,後邊未做任何處理。

 李孟羲見到這麽個取巧之法,他一想,覺得這種三棱刃比真正的通體三棱錐還更好了。

 通體三棱錐極難加工,而要是隻加工了個刃尖就簡單的多,再者,保留了刃身的完整,刃身能更加堅固。

 要知,熱兵器時代跟冷兵器時代是不同的,通體細長的三棱錐放在熱兵器時代足夠用,因為熱兵器時代士兵們身上都沒穿鎧甲,穿的只是單衣,所以三棱錐的強度足夠使用。

 但是在冷兵器時代,士卒多有甲胃護身,且兵器之間多有磕碰,此時,三棱錐較為脆弱的結構就不足使用了,三棱錐的結構比不過一根鐵棍結實。

 天已經黑了,後續測試暫時無法進行了。

 ——

 翌日,李孟羲帶著人開始繼續測試。

 這次,實驗的是實戰,實驗在真實環境下,若目標身穿甲胃,倉促之間發出飛劍,能不能一擊破甲擊殺。

 以巨鹿城城主府的體量來講,從廳堂正中間的主位,到最門口的席位,中間距離隔的有二十步遠。

 也就是說,按巨鹿城這個不大不小的體量,席間,我方使者離主位的對方統帥兩者之間最遠能隔二十步之長。

 若一旦席間有變,使者需將飛劍投擲二十步遠才能擊中對方主帥。

 實驗場上,樹起一根木杆,木杆上掛上一個草人,草人身上湖上一層白紙,然後,在草人身上穿上一領盆領筒袖鎧。

 盆領筒袖鎧已是尋常可見的好甲。

 於二十步之外,令士卒持三棱飛劍飛擲鐵甲,士卒飛擲十次,中者有三,一中在當胸,二中在筒袖,三中在腰肋,其他全偏了。

 士卒沒有投擲經驗,未經任何投擲訓練,初次接觸飛劍,二十步距離十中二三已經非常不錯了,若加以充足訓練,命中率當能更高。

 走上前去查看,鐵甲上有留下了撞擊的痕跡,當胸命中的那一個落點,鐵甲片被撞彎了,但是飛劍未能破甲。

 其他兩處,筒袖和腰肋處的落點同樣未能破甲。

 李孟羲沉默了,飛劍的穿透力不比弓弩,若目標著甲,飛劍縱是能一擊命中,亦難以對目標造成有效殺傷。除非正中面門,以飛劍的重量,只要命中面門,頭蓋骨卡察一聲就洞穿。

 之後,李孟羲在靶子上邊放了一個土旮瘩當做人頭,他令士卒繼續拿著飛劍對著靶子扔,看二十步距離,能命中頭顱的概率是多少。

 士卒依令照做。

 一段時間之後,士卒連投了有三十多次,飛劍一次也沒能命中土旮瘩,但是,意外發生了,飛劍竟然神奇的把鎧甲扎穿了,飛劍釘到鎧甲上邊掛上去了。

 李孟羲驚異無比的上前查看,到了近前才發現,原來是扎到甲片的孔裡了,飛劍把把甲片的孔撐壞了,透過孔扎到了內裡。

 李孟羲取下飛劍,他看著被撐的刮卷起翹的甲孔,又低頭看了看飛劍完好無損的劍尖,飛劍的尖頭是手指粗細的,李孟羲不由在想,要是尖頭更細一點,會不會更容易從甲孔裡或者甲片縫隙裡扎進去?

 早知道,尖部太大的話,哪怕是能恰好扎在兩枚甲片之間,但是因為尖部太大了,會被卡著難以寸進。

 再由甲孔甲縫,關聯到鎖子甲,對鎖子甲這類護甲來說,似乎標槍的尖部越細越好,尖部越細,越容易從孔裡扎進去。而要是尖部過大,穿不了孔,那麽標槍撞在鎖甲上,就跟刀砍在鎖甲上沒區別了。

 若求貫穿,尖部越細越好,再考慮到壓強,尖頭越細,壓強就越大,破甲能力就越是強悍。

 李孟羲再一次看了看手中的飛劍,他覺得,飛劍手指粗的尖刃太粗了,應當更尖細一點。

 召來鐵匠,令鐵匠們再做一杆新的飛劍,新的飛劍要求尖銳部分要細的跟錐子一樣。

 之所以要細到如此過分的程度,這是考慮到,若是目標內裡穿了鎖子甲,高檔鎖子甲的空隙也就錐子粗細,再粗就穿不進去了。

 良久之後,當匠人們把新的飛劍拿來,這一次的飛劍,尖部又細又長,跟個釘子一樣,結合飛劍之整體來看,整個飛劍宛若是一支巨大的鉛筆,前邊用於破甲的纖細尖刃,就是鉛芯。

 著人用新的飛劍進行測試,依然是二十步距離,士卒持飛劍連擲二十余次之時,竟然一舉釘破了鐵甲。

 上前查看,發現是飛劍正好釘在了一枚老舊鏽蝕的甲片上,把甲片從當中釘穿了,飛劍刃部釘穿甲片之後繼續貫穿了一個多指節長,這個長度足以傷及皮肉並對人體造成傷害。能到達這一步,已足夠了,當飛劍之上塗有毒藥之時,只要能傷及皮肉,就能致人於死地。

 測試下來,飛劍雖破甲乏力,但有一定的破甲概率。

 用了更纖細的刃尖,缺陷隨之突現了出來,刃尖在經歷了二十余次衝撞之後,已經彎了。

 李孟羲想要不要適當把劍尖加寬一些以增強強度,可再一想,沒有必要,飛劍做出來的唯一目的,只是在關鍵時刻丟出去傷敵而已,隻用一次就夠了,不需要經得住二十余次的衝撞。

 轉眼,午時了。

 中午,李孟羲帶著三尺半的飛劍回到了城主府。

 關羽從兵營回來了,正在屋裡歇著,瞅見了李孟羲手裡拿著的鐵棍,關羽好奇問了一句。

 “奧,這不是鐵棍,這是,飛劍。”李孟羲把飛劍舉在手裡解釋著。

 聽李孟羲說的有趣,關羽大感興趣,把飛劍要來準備親手一試。

 問門外士卒要來一領鐵甲,掛在正牆之上,關羽在門口的矮幾處跪坐著,他按著腰間飛劍,做宴間端坐之狀。

 目光看向正牆上掛著的鐵甲,關羽眯起眼睛,估量了下距離,握著飛劍的手逐漸抓緊。

 當感到有了把握,關羽一雙丹鳳目刷的睜開,他嘩的起身,起身的刹那,手中的三尺余長的纖細飛劍已飛速在手中轉圜了半圈。

 只見,關羽揚起手臂嗖的一甩,一道黑影嗚的飛了出去。

 李孟羲目光剛落在牆上的掛著鐵甲上,便聽到鐵甲片擦的一聲,接著,飛劍當啷一聲掉在了地上,隨之,鐵甲吧嗒的一聲從掛著的地方掉了下來。

 李孟羲收回目光

 轉頭看了關羽一眼,他看到,關羽收了力氣,正鎮定自若的拂著長須。

 李孟羲跑上前去查看,把飛劍撿起來,拿起一看,飛劍的刃折了,再把鐵甲拿起一看,折斷的半截尖刃,竟然洞穿了一枚鐵甲片,扎進去一寸多長。

 將近二十步距離,一件八成新狀態良好的鐵甲,關羽隨手一擲,一下就把鐵甲扎穿了,李孟羲對關羽的力量驚訝無比,心說真是牛逼。

 問關羽,飛劍手感如何,關羽想了想,說到,“輕了點。”

 接著,又補充道,“細了點,不好拿。”

 李孟羲都不知說什麽好了,飛劍通體是鋼,前段又裹了一層厚厚的銅皮,三尺多長的長度,大拇指粗細,總重已經近六斤了,然而,關羽卻說,輕了。

 不是所有人都有關羽這麽強的力量,於普通人而言,六斤的飛劍已經足夠重了。

 至於關羽所說的手感問題,李孟羲一尋思,拿起飛劍試了試,模擬了下投擲時的動作,確實,飛劍太細了,拇指粗細的纖細程度,投擲時不太捏的住。

 李孟羲這時才意識到,之前一直著目於飛劍的形狀重心等性能,卻忽略了使用時的操作性。

 關羽說,飛劍要再大上一圈,就好用了。

 李孟羲想了想,再大上一圈,估計得加半斤重量,半斤重量倒是還行。

 ——

 在關羽手中,飛劍發揮了瞬息破甲傷人的恐怖破壞力,只是,考慮到普通士卒在二十步遠的距離難以對有甲目標造成有效傷害,這也是為難。

 關羽沉思片刻,說到,“二十步不能,搶進幾步,不就妥了?”

 李孟羲面露疑惑。

 關羽解釋著,“既是宴間有變要暴起傷人,何妨持劍蕩衝五步,再搏殺五步,至十步之內,再奮力擲劍,近至此時,縱一普通士卒,全力一擲,破甲傷人,五五之間。”

 李孟羲還是經驗不足,他以為宴間有變之時,只能在遠處丟飛劍,他沒想到還能瞬間前衝幾步。

 能前衝幾步,不僅能迅速拉短距離,還能使投擲的殺傷力更強。

 人在數步之內,能把速度提到數米每妙,向前跑動的速度再加到投擲的速度上,能使飛劍的動能增加許多。

 宴間突進搏殺,倒是也能。只是,飛劍過於強化了投擲性能,整個飛劍又沉又細,重心過於靠前,很不適合作為搏殺格擋的兵器,幾乎沒有格鬥作用。

 想了想,李孟羲直接想到了解決辦法。

 既然飛劍不能作為常規兵器來格擋搏殺,那就再配上另一把專用於格擋搏殺的副手兵器。

 此副手兵器,只需能格擋開路就夠了,又因,實戰當中,靈活的右手肯定是得拿更重要的飛劍,所有最好是左手拿格擋劍。

 又因,左手力量偏弱,所以左手用的格擋劍器應該偏輕一些。再考慮到,宴席間的廝殺,使者必是處於圍攻之中,因而,劍器必須要遠輕於對手的兵器,只有這樣,才能以快於對手的揮砍頻率以一敵多。再考慮到,以少敵多之時,劍器越長,格擋面積就越大,就更利於群戰,所以,使者的左手劍器,不僅得足夠的輕,還得足夠的長。

 又輕又長,強度可就難以支應了,難以支應倒無所謂,反正,當宴間發生變故之時,使者的生命已進入二十秒倒計時了,二十秒內,也揮不出多少劍,所以,劍的強度差一點,完全無所謂。

 要論格擋防禦之能,最強的,可不是劍器啊,格擋能力最強的,應該是狼銑,鐵尺,鉤之類的。

 再考慮到使者也不適合帶狼銑,所以,能輕易鉤掛住對方刀劍長槍的長鉤更適合防禦。

 使者的副手兵器有了,使者副手兵器應該是強化格擋和護身的長鉤。

 使者暴起之時,左手長鉤把刺來的槍劍撩撥引掛,簡單粗暴的就化解了襲來的攻擊,待得到機會,右手的飛劍對著對方統帥嗖的一下飛出去,把對方統帥一下釘死當場。

 完美。

 李孟羲興奮的把所想告訴關羽,問關羽如何。

 關羽認真的想了想,“不好。”他搖頭。

 “不好?哪裡不好?”李孟羲追問,難道是鐵鉤不好?鐵鉤容易鉤掛敵人兵器,但是也容易鉤掛自己兵器,不利防禦?

 關羽看了李孟羲一眼,鄭重說到,“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你又給使者魚腸飛劍,又給護身鐵鉤,使者身帶殺人利器,席間一個風吹草動,稍有險危,使者血氣上湧,一個不製,便起而殺人。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野果,.yeguoyuedu安裝最新版。】

 如此,本還有能談之機,結果,使者血氣激勇怒而傷人,致成不死不休之局,羲兒,你覺,此穩妥否?”關羽靜靜的看著李孟羲。

 聞言,李孟羲皺眉思索著起來。

 關羽說的意思是,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當使者手中有隨時可能置對方首腦死地的利器時,其心態就不再是一個使者該有的心態了。

 使者因利器而狂傲,憑空使外交事宜多了許多擦槍走火之可能。

 很多外交場合,對方說,“你真當某不敢把你丟油鍋裡烹了不成?”

 此時,這其實並不是絕境,此時,使者仍有辯駁遊說之機。但要是,使者手裡隨時能置人於死地的利器之時,對方只是出聲恐嚇一下,使者便怒了,直接拔飛劍撲殺對方首腦。

 這可好,一個使者的命不重要,促成使命才重要,結果,使者一個不忍,使命沒完成,還行刺對方主帥,本來還有和談甚至聯盟機會的兩方,直接變成兩方不死不休的局勢了。

 利器給人以勇氣,隨時能置人於死地的利器,更是給人以無可比擬的勇氣,對於使者這種身擔重大的乾系的人來說,使者的膽量過於瘋狂,反不利外交。

 李孟羲意識到,得以嚴格軍令加以約束,使使者不到萬不得已,不到山窮水盡,不得拔劍冒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