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861章 異器,【虎頭鉤劍】
,!
 李孟羲又需要打鐵了。
 事出簡雍,簡雍想要一把鉤劍,求到頭上了,大家都是好朋友,沒有拒絕的道理。
 李孟羲需要給簡雍專門打造一把鉤劍,不僅得打造成功,還得是精品才行。
 問題就在這裡,李孟羲知道灌鋼法,知道鋼與鐵的區別,知道該如何進行熱處理,但是,他自己沒有實際操作經驗。
 李孟羲召集了一隊鐵匠,讓鐵匠們先去選鐵,他自己則在思考該怎麽做一把鉤劍出來。
 鉤劍這玩意兒本根本沒打算當做正經兵器用的,鉤劍的唯一存在目的,是裝備給“荊軻”,既,裝備給我方使者,以在萬一宴間有變的時候,使者左手抽出鉤劍格擋防禦那麽兩秒,右手抽飛鏢對著敵方首腦嗖的一下飛出去。
 製作鉤劍的唯一目的,本只是如此而已,鉤劍其實不是一把劍,而是一枚盾牌,之所以讓使者用鉤劍而不用盾牌,這是因為,使者背個盾赴宴,太違和了。
 現在,簡雍看上了鉤劍這個小玩意兒,要把之作為配兵,這就讓李孟羲為難了,他需要把本只是潦草設計的兵器改進成能格擋能搏殺的能真正能實戰的利器。
 拿出一張紙,在紙上憑著印象畫了鉤劍的圖樣,圖形畫完,李孟羲皺眉思索著打造鉤劍該有怎樣的技術細節。
 用控制變量法來探究,對一件兵器來說,其變量,有哪些呢?
 重量,長度,形狀,重心,便攜度,殺傷力。
 考慮到簡雍的需求,簡雍是準備用鉤劍替代尋常士子佩戴的三尺劍,這就需要使得鉤劍要重量應該跟尋常配劍一樣輕。
 而長度方面,鉤劍是格擋用的劍器,要格擋,其長度得有優勢,這就需要,鉤劍最好是比尋常配劍要長上一節。
 形狀的話,鉤劍就是個彎鉤,沒有什麽特殊的改進。當李孟羲仔細去看圖紙,他盯著鉤劍的彎鉤看了好一會兒,他突然意識到,鉤劍似乎只能鉤殺,而根本沒有尋常劍器好用刺傷能力,對於劍器來說,刺擊總是比其他攻擊要快。所以,加個劍尖呢?李孟羲若有所悟。
 他拿筆在圖紙上一畫,在鉤劍彎鉤上邊加了一個尖尖,加了這麽手指長的一個小劍尖,鉤劍立刻能刺殺了,實用性立刻增強了一大截。那索性就加上好了。
 重心方面,按這麽長時間以來對兵刃的摸索,已知是兵器重心越靠近手,越好操控。為了平衡重心,兵器鍛造時有加粗握柄,

加配重,或減細刃部等等各種操作。有鑒於鉤劍劍身繁瑣複雜的外形,平衡重心使重心靠手柄位置有一定難度,所以,可以加配重,可以用更沉重的銅來做手柄,甚至可以用金銀。
 便攜度方面,鉤劍既然是單劍的替代品,就不能太重,單劍是防身武器,用於遇到危險時快速拔出抵禦,鉤劍於是也得取用迅速,不能拖累。再考慮到鉤劍那個複雜的外形,鉤劍是無法用劍鞘的,且,要想固定住外形複雜的鉤劍且使之取用迅速,挾行具是重中之重。
 李孟羲回頭看了一眼,傳令兵百無聊賴的等在身後,李孟羲朝傳令兵招手,“去喚繡娘柳氏前來。”
 不一會兒,柳氏來了,李孟羲不管柳氏能不能聽懂,他拿著圖紙跟柳氏說著思路,反正對於做針線活兒這件事兒,人柳氏見多識廣經驗豐富,說不定就能有好主意。
 “這樣,我給你些皮革,你找人看怎麽做的又好看又便利又結實。
 做好了,有重賞。”李孟羲交代到。
 說了重賞,這意味著,又是一樁重要軍務,且做的好的話,少說每人能得幾斤糧食。
 拿了李孟羲手令,柳氏自去支區皮革和布匹。
 不久,匠人們選好了鐵,過來問李孟羲何時開工。
 李孟羲將圖紙拿給眾人傳看一輪,他說了諸多打造要求,從形狀重量重心等等方面全有嚴格要求,交代完,令鐵匠們打造去了。
 被李孟羲張羅來打造鉤劍的匠人多達二十四人,就按三人一組,可分八組,同時可打造八個樣品。
 由此可見,李孟羲又是準備暴力求解了,準備是用測試的方法測出最優秀的劍形。這是沒辦法的事,打造兵器得靠經驗,而李孟羲沒有經驗,那就只能用試驗的方式去探究。
 遵照李孟羲的命令,兩個時辰後,鐵匠們把鐵化開了,生鐵熟鐵相融,灌成了鋼水,又遵照李孟羲吩咐,將鋼水均分成二十堝,準備到後面調整鋼性。
 用剩下的鋼水,鐵匠們打造了八把鉤劍粗胚拿來給李孟羲看。
 匠人所打造的成品的外表暫且不說,形狀大致都對了。
 令人取來三尺精鋼劍一柄,拿三尺劍和八把樣品一一比過,發現這八把鉤劍每一把都的確長過三尺劍,但有的長過一掌,有的長不到一寸。
 第一個問題來了,已知是,鉤劍越長,先手鉤掛敵方兵器越容易,那到底鉤劍多長才更合適呢。
 李孟羲決議一試。
 他召來三百士卒,令士卒絡繹上前拿鉤劍與三尺劍相鬥,良久之後,他收集三百人士卒的意見,問到底哪一把鉤劍最好。
 士卒九成皆言,最長的那把最好使。
 那就對了。一個人的感覺或有偏差,多達三百人的感覺就不會錯了。當真是,鉤劍越長,越好用。
 但隨之便又有一個問題,鉤劍畢竟是防身武器,太長攜帶不便,且會遇到緊急時拔之不出的尷尬,故,到底怎樣長度既足夠長又不會影響便利,這還得一試。
 令匠人們各把鉤劍懸腰,模擬跪坐直立等等各種情形,按最不方便的跪坐姿勢,按鉤劍劍柄伸手可握的最適距離,鉤劍伸手可握,劍身當在腰間,在這個長度和這個攜帶方式,身高七尺之人跪地,當鉤劍長過四尺之後,劍尾會垂地,不便。
 所以,鉤劍的極限長度有了,鉤劍若輕便,便不能過四尺。
 取中間值,鉤劍身長三尺七八為最佳。
 剩下的,是細節細化,勾刃角度,勾刃大小,護手月牙大小,柄長短,柄的粗細,等等。
 李孟羲沒有打造過鉤劍,打造鉤劍的細節他一個都不知道。
 為敲定一個最合理最犀利最科學的鉤劍結構,他只能用大批量測試。
 為測試鉤刃大小,李孟羲分派三十種大小不同的勾刃,這些鉤劍鉤刃最大的形狀跟個問號一樣,最小的,跟殺豬的肉鉤子差不多。
 而角度方面,勾刃角度從向外鉤,到逐漸向內收縮,到內鉤,總計五十種角度。
 又有,月牙護手,護手的長短,遠近,及月牙角度,各分作二十種。
 又有,柄部,尋常劍器,柄有梭形,直條形,這兩種柄形握著都舒服,但,直條形的直刺便利,梭形的轉圜舒暢,與劍器相比,鉤劍動作可能更為複雜,所以梭形劍柄更合適,但或也不一定,所以得做出粗細形狀各不同的劍柄以測試。
 李孟羲要用測試來選取出最佳的鉤劍結構,要測試就需要大量樣本,要大量樣本就需要大量鐵匠來幫忙,所以,李孟羲就把所有鐵匠全召集過來了。
 因,只是測試器型,暫不需測試強度,又因,器型測試需要製作很精微的形狀,要用鍛造的方法鍛造出彎度相差不過五度的勾刃,靠一錘子一錘子敲很難做到這麽精準,但,用鑄造的方法,拿黃泥湖個模子,拿竹片比著圖樣一點點修摳出模具,莫說相差五度了,相差一度的都能做出來。
 模具有加工精巧形狀的天然優勢。
 所以,李孟羲決定,把所有需要的器型全部鑄造出來。
 整個鐵匠營都停工了,所有鐵匠都放下手中的活到處騰挪雜物,滿地開始活泥鑄造模具。
 幾個時辰後,模具沒湖完,天黑了。
 又一日,鐵匠們繼續湖模具,李孟羲則準備了很多紙,他找了一堆人拿著尺子畫了好多表格備用。
 又半日後,鐵匠們把模具做好,開始鑄造兵器的時候,李孟羲帶人已經畫了厚厚一摞表格了。
 過了午時,鐵匠營開始熱火朝天的冶鐵和澆築工作。
 預計在後邊的測試中,鑄鐵鑄造的鉤劍因強度問題,很容易斷裂,所以,得做大量的備用,每一種型號,少說得做幾十把。
 已知是,鉤劍涉及鉤刃大小,鉤刃角度,護手,劍柄形狀和粗細,等等各種變量,有各種型號近兩百種,每種型號備用二十把,需樣品四千。
 要不是不久前去外地買了巨多的鐵,現在都沒鐵用。
 模具鑄造,整整又耗費了兩日時間。
 前後花了三日時間,連器型都還未最終確定。
 第四日,四千柄鑄鐵鉤劍鑄造完畢,李孟羲調來大批士卒,他領著隊伍出了城外,在城外空地上擺好巨大陣勢準備進行一場規模浩大的測試。
 第一輪,測鉤刃大小。
 樣品有四十種,四十種鉤劍長短一樣,重也一樣,重心也都在柄處,唯獨鉤刃大小不同。
 測試開始,有兩百士卒為持鉤劍一組,有另數百士卒為持其他兵器一組。
 第一輪測試,一方士卒持最大號勾刃彎的跟問號一樣的鉤劍上場,一方士卒持三尺柳木劍。
 一聲令下,雙方對攻。
 兩名士卒衝殺到一起,持木劍者一劍直刺過來,鉤劍士卒用鉤刃斜鉤向上。
 一個照面,鉤劍雖是成功鉤到了直刺過來的劍器,但劍仍然是刺到這人肩膀上了。
 李孟羲不懂擊劍,也不懂這一個照面之間的決鬥能說明著什麽,他只是老老實實的把方才測試的數據在表格上填上。
 第一個數據有個,鉤刃最大的鉤劍,對三尺劍的直刺,鉤劍成功鉤中對方劍器,但仍受傷。
 第一組的人測試完畢,第二組再上場。
 第二組,仍是一方鉤劍,一方柳木劍。
 一聲令下,雙方對衝,持木劍者這次豎劈而下,鉤劍者倉促之間下意識的用鉤刃上鉤一個半圓鉤開了,引開了對方豎劈,但對方回擊很快,抽劍一劍刺來,鉤劍不及防禦,被點中胸膛。
 這第二場格鬥,能說明什麽,不知道,反正當最後數據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當中規律會完完全全的展示出來。
 測試在繼續,不停的有雙方的人上場,不停的有鉤劍格擋成功或格擋失敗,每一次成功或失敗李孟羲都將之記錄在表格上。
 至第二十四人,雙方場上較量,鑄鐵鉤劍折斷。雖考慮到測試格擋需要磕碰,而鑄鐵又太過脆弱不耐磕碰,雖考慮到用柔軟的柳木兵器來進行測試,但仍難免有損壞。
 第二十四場,兵刃損壞,雙方換兵刃再戰,再次測試,鉤劍前後鉤開敵方兵刃多次,最後終被擊中。
 鉤劍【勾刃大小】變量的第一個器型,對單劍,兩百人測試兩百次,李孟羲記錄下了兩百組數據。
 隨後,鉤劍對短刀,又兩百組數據。
 對長槍兩百,對長柄刀也是兩百數據。
 數據雖還遠不足,通過對這些初步數據的收集,李孟羲已經看出了某些規律,似乎是,鉤劍對長槍的格擋成功率不怎麽好,但對長柄刀成功率好上一些,鉤劍對短兵的格擋率更好。
 這第一個樣品,所測數據已足有八百之數。這還是【勾刃大小】一項變量第一個樣本,後邊,還有勾刃從大到小多達幾十種不同的種類。
 再後,開始第二個樣本的測試,第二個樣本,其勾刃比前一個小了一點點。
 在第二輪漫長的測試中,數據上有什麽變化,看不出出來。
 隨之,第三輪,勾刃更小。
 第四輪,再小,第五輪,第六輪,第七輪……
 隨著變化逐漸累增,慢慢的,變化開始明顯了。
 當,到達第三十一個樣本之時,此時的勾刃大小,相比一開始的問號形狀的巨型勾刃,已經小到巴掌大了。
 場上,一士卒持巴掌大勾刃上長,跟對方持木劍的士卒對打,木劍一劍刺來,鉤刃隨意一撥一拉,把木劍卡住了,兩劍角力,勾刃一個隨意絞的動作,竟把木劍折斷了。
 李孟羲一點不懂鉤劍的用法,可現在測試出來了,當鉤刃的刃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跟個鉗子一樣,胡亂一別容易把對方的劍器給別住。
 而要是鉤劍的狗大的跟個問號一樣,這是沒辦法鎖住敵人劍器的。
 測試還未完畢,但似乎已經測出來一點東西了。
 再往下,鉤劍的勾刃,繼續縮小,縮小到最後,已比屠夫的鉤肉小肉鉤子大不了多少了,這最小的一號勾刃到底好還是不好不知道,反正最小一組勾刃跟劍、短刀、長槍、長柄刀,這些常見兵刃的對決中,每一種兵刃的對決的多達兩百組數據,拱記八百個數據,李孟羲全給記錄在冊。
 涉及勾刃大小的變量,樣本有三十個,每一個樣本,需測試八百個數據,總已測試,兩萬四千組,雖然有旁人幫忙,分擔了大量記錄任務,可等測完,天都黑了。
 李孟羲揉著酸痛不已的脖子,無奈的只能暫停測試。
 回城的時候,劉關張等人在城門口等著李孟羲,他們關切的向李孟羲詢問究竟。
 李孟羲很沉默,他問幾人,有人可懂測試該怎麽測,眾人皆言不懂。
 李孟羲也頗感無奈,每次想測試點什麽,都需要做多達幾萬次測試才行,測試造紙時如此,調配糖醋汁做糖醋魚時如此當時配了幾百種糖與醋的比例,測試紙張強度就更不用說,用了幾百種植物草本造紙,每種紙都做了幾十張,然後用大小不同的土丸從高處落下,測試幾把幾萬次才測試完所有常見草本紙張的強度數據,才測出韌性最強的是桑皮紙,才有了之後的紙甲。
 李孟羲多想有人來分擔一下艱巨的測試任務,可是,好像這事兒只有他自己乾的來。
 又一日,造鉤劍的第四日了。
 忙碌四日,連鉤劍的形狀都還沒確定,不僅幾把沒確定,測試才完成了不到四分之一。
 經昨日,測試完鉤劍鉤人大小的數據,今日,要測勾刃角度。
 今日樣本有五十個,五十個樣本各有不同的刃形角度,角度從外開到內縮不一而足。
 依然是繁瑣又艱巨的測試,依然是一個樣本對陣四種常用兵刃取八百組數據。
 隨著測試進行,一組組數據記錄在冊,壞掉的鑄鐵鉤劍也在不停增多,已經堆積一小堆了。
 數據的變化不會很明顯,鉤刃的角度一點點往裡縮,格擋的成功率暫看不到什麽變化,但變化是在逐步累積。
 終於,當勾刃逐漸由外傾變成直角變成內縮時,李孟羲明顯的發現,數據開始變好了。
 到最後,當勾刃縮的幾乎內扣之時,李孟羲發現數據似乎是又變差了許多。
 隱約覺得,鉤刃過開或是過於內縮都不利鉤掛格擋敵方兵刃,這其中一定有一個最優解,就是不知最優解會是哪個,隻待整理數據。
 五十樣本,一樣本測試八百組,得數據,四萬。
 後,測月牙護手的形狀,距離,長短,測手柄形狀,後邊的測試簡單的多,但仍有總計上萬組測試。
 所有測試在這日天黑前結束了,測試完成,為測試所鑄造的六千把各種規格的鉤劍,壞了八成,損壞的鉤劍堆積到一起,堆成了一座小山,甚是震撼。
 數據整理又是麻煩,有大幾萬數據需要整理匯總比較,這任務量大到驚人。
 當李孟羲熬夜忙碌著處理的時候,他很想要一個辦公軟件,要是有辦公軟件,數據輸進去,一點,大小直接排出來了,哪裡還用得著一個一個算。
 動用一百多人,耗一整夜時間,把所有數據匯總了兩遍,到天亮,這仍沒有計算完,因為前後算了兩遍,數據對不上,中間有錯的。
 不得已,只能再算第三遍。
 結果可惡的是,第三遍和前兩遍比,又有新的不同了,李孟羲氣的想罵人。
 “都仔細一點啊,好不容易忙活的,你們要是算錯了,全白忙活了。”
 這場麻煩到極致的數據匯總,直到第六遍才基本沒了錯誤。
 對比所有數據,李孟羲把一組組樣本的測試數據進行比較,他驚奇的發現,好多數據成起伏性的。
 比如,在【勾刃大小】這一變量的樣本當中,當勾刃太大時,鉤掛敵方兵器的數據很高,但不是最高,最高數據是在中間,過了峰值之後,鉤刃越小,就越難鉤掛的住了。
 再有,【鉤刃角度】這一變量,也是,勾刃角度大的時候鉤掛率低,鉤掛率最高的是在中間的一個數據,當勾刃內縮太厲害的時候,鎖住對方兵器的概率直線降低。
 比較了所有幾萬個數據,最終,鉤劍最佳形製出來了。
 李孟羲照著讀了起來。
 “於勾刃大小一項,鉤刃似方非方,似圓非圓,寬三寸二,長五寸,此時,鉤掛敵劍器、短刀、長槍、長柄刀總數最多。”
 說到這裡,李孟羲皺眉,他描了一眼面前所記的數據,對著另一個數據道,“但是,雖寬三寸二長五寸,總數最好,但非是對短兵最好,對短兵,最好是寬三寸一,長五寸七的尺寸。”
 “所以,此時有一疑。鉤劍此器,是要擋所有兵刃為要,還是專擋刀、劍短器為要?”
 李孟羲看向桉頭簡雍,問,“簡雍先生,你願選哪個?”
 簡雍遲疑了一下,搖頭笑道,“哪個都行。”
 “……好吧。”簡雍雖說哪個都行,李孟羲卻為難了。
 反正從數據上來說,最好的防短兵的最佳形狀,跟防所有兵器的最佳形狀,兩種形狀是不同的。
 如果數據沒錯的話,就是這樣。
 鉤劍是特殊的劍器,劍器是防身之用,防身之器似乎更多的時候是在狹窄的時候使用的,比如巷道,比如屋內,在這些地方,敵人多是使用刀劍,長器施展不開,所以,從實用角度來看,似乎鉤劍防短兵的能力更重要。
 但或許防長兵會更重要,因為劍器跟短兵的對決,沒有劣勢,防身之時,不怕對面刀劍,就怕對面有長度優勢的長刀長槍,所以,防身劍器其實防長兵的能力更重要。
 兩難了,李孟羲不知到底選哪個好,乾脆不選了,兩種形狀的都做得了。
 “勾刃角度這裡,測得,勾刃向內內鉤,鉤大致三十度最佳。
 小於此,大於此,都稍弱。”
 李孟羲找出對應圖樣,拿那個三十度勾刃的圖給眾人看,眾人傳看一圈,張飛滴咕,他說看著像是老虎半張開的嘴。
 張飛這麽一說,眾人都說像。
 (咦?)李孟羲頗感詫異,老虎嘴是啥樣的他一時想象不出。
 張飛拿過筆,在圖樣旁邊,寥寥兩筆勾勒出一個虎頜形狀,對比這一看,李孟羲明白過來了。
 鉤刃內收的形狀,活像是半張的虎嘴,尤其,加上鉤刃的倒齒,倒齒活像是虎牙。
 這到底是湊巧,還是說,不經意間,符合了彷生學結構呢,李孟羲若有所思。
 彷生學先不管,反正假設單組八百個數據足夠的話,假設數據沒問題的話,內鉤三十度的鉤刃鉤掛對方兵器的數據是最好的,超過或低於這個度數,數據都低。
 個中原理是怎樣的,不知,反正數據顯示如此。
 “月牙護手,月牙長短似乎與格擋無太大關系,倒是,月牙過緊夾手,過松有隙,某與匠人商議得,可將月牙改為,上月牙內收貼刃鎖成環狀,如此,不懼敵兵刃貼刃斬來。”
 “於柄,如所料,不同劍器,劍器直刺多,縱有挑刺斜斬,劍柄轉圜不大,而鉤劍,挑蕩為主,直刺極少,故,於鉤劍,中間粗兩頭細利於轉圜的梭形劍柄,好於扁平劍柄。
 從測試,亦見如此。”
 兩種劍柄,在實戰中或因區別太小,看不出什麽區別,但數據,足夠多的數據,再小的差別也會精確的凸現出來。
 於幾千個數據當中,梭形劍柄的鉤劍,其格擋鉤掛成功的數據,比扁平劍柄高了五十分之一。
 五十分之一,除非是誤差,不然差別真的存在。
 而且,與預期一樣,梭形劍柄就是轉圜便利,比扁平劍柄轉向更靈活。
 鉤劍的最終形製確定了。
 【鉤劍,以長三尺八重類單劍為佳。
 其形,若虎口半張欲吞未吞欲鎖未鎖之狀,其鉤刃,似圓非方,刃寬三寸二,長五寸,勾刃內斜三十度,攔刃口三分之一,留空三分之二,於鉤刃之內,可加倒鉤,或加齒刃。
 鉤劍月牙護手,上牙後斜連刃身成護手環形,下牙如常。
 於柄,柄長一掌,為扁平梭形,利轉圜,合鉤劍撩掛挑蕩之用。】
 費數日之功,動用大量人力,用了幾千斤鐵,總算把鉤劍的最佳形製確定了下來。
 本不懂如何打造鉤劍的李孟羲,經大量測試,測得了鉤劍幾處關鍵結構處數據最優解,這種種最優一結合,所得似乎便就是整體的最佳結構。
 在開始正式鍛造鉤劍之前,李孟羲後知後覺的想到了一個問題,似乎鉤劍多是一對,是雙鉤同用。鉤劍這樣形製的劍,就算帶上劍尖,也根本比不過普通劍器,鉤劍於刺殺比不過尋常劍器快速,比輕便也比不過尋常劍器,鉤劍雖是能鉤能掛,但根據多日測試來看,鉤劍鉤掛住敵人兵器之後,敵人兵器雖然一時被製,但鉤劍同時也沒有反擊之力,而普通劍器回擊又快,這就使得,單鉤與單劍對攻,鉤一點優勢都沒有。
 連單劍都不打不過,單鉤簡直比雞肋還不如,連垃圾都不是。所以,單鉤一點用都沒有,只有配上雙鉤的時候,一鉤揮出,十之八九必然格擋鉤掛住敵人的劍,另一鉤趁擊攻擊,單鉤是廢物,但雙鉤加一起,是克制劍器的神器。
 考慮到這一點,李孟羲預備打造一對雙鉤,隨之有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鉤劍作為配劍的替代品,其作用是替代配劍,配劍不能太累贅不能太沉重,這就使得,若造雙鉤,雙鉤重量加起來,不能比一把三尺劍重太多。
 問題就在這裡,為求實用,鉤劍要比普通劍器長一點,再加上鉤劍複雜的結構,單鉤比單劍輕便已是不易,要是再考慮實用,雙鉤才有實用價值,雙鉤加起來也要比單劍輕便,此是極難。
 要保障實用,鉤劍得長過普通劍器,要保障輕便不拖累,鉤劍又得輕,又要長又要輕,要滿足要求,鉤劍只能往細了做。
 劍細了無妨,對強度要求高一點而已,如今有包鋼和夾鋼術,有油淬和尿淬法,有覆土燒刃等一堆厲害技術,再加上精工細作,提高強度並不難。
 李孟羲帶著圖紙去鐵匠營去了,他找到軍中最好的鍛刀匠人們,把鍛造要求跟匠人們說了一通。
 眾人一聽,還得造的比劍長,還得兩把加起來比劍輕,再看鉤劍那個彎曲複雜的樣子,要想滿足要求,劍估計得細成手指頭細了。
 匠人們謹慎說出了自己的憂慮,他們恐造指頭粗的劍器出來恐不堪使用。
 “嗯,這也正是我所想的。”李孟羲點了點頭,“所以,我來跟諸位合計合計,該怎麽增強劍身強度。
 我已思得數法,其一,用包鋼術,內用柔鋼,外用硬鋼,內外剛柔並濟,不易折斷。
 其二,彷著劍脊,劍器有一厚愣,此為減重加強劍身之法,可彷照此法,於劍身之上,凹刻劍脊,以不增多少重量的同時,增強強度。
 其三,某知穹形最為堅實,故,劍身最好是渾圓柱形。可如此以來,劍身渾圓,沒有鋒銳,再結合前者,劍身要凹刻劍脊,不防於劍身之上,凹刻三條劍脊,再加深劍脊,磨劍脊做刃。
 如此,劍身之上,面面皆刃。”
 李孟羲的方法是,把鉤劍的劍身如三棱錐狀,使劍身保證圓柱形的同時,面面皆刃。
 而且,圓柱有一個特點,就是橫截面積相同的時候,它最長。
 也就是說,同樣重量,做成圓柱,更長。
 而鉤劍又恰有長度需要,跟圓柱形契合,圓柱亦或說球形圓形,其強度最大,這又正好解決了劍身過於纖細強度不足的問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