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920章 弓弩指揮法,“火槍”夜戰術
,!
 入了臘月,天寒地凍,大鹿澤分寨,一月一次的合兵演陣再次開啟。
 軍中有戰兵萬人,兩千留守巨鹿城,八千都在分寨。
 此次演兵與以往一樣,分諸隊列,戰陣,步,弓,騎三軍分演,還有三軍並陣演練。
 半日後,演陣結束,在演陣所見,戰兵們的陣列是越來越齊了。
 李孟羲判斷陣勢強弱的方法只有整齊這一點,也只會整齊這一點。
 結束後,李孟羲跟關羽走在營中,他們商議著操練事宜以及其他事務。
 走著走著走到了靶場,靶場中,遍地落著箭失,箭失零零散散亂七八糟,有好多士卒正在把地上的箭失收回。
 方才演陣時,弓弩隊隻放了一次箭,弓弩隊在步陣之後,朝前拋射了一輪箭雨。
 當時旁觀,覺得弓弩隊隊列整齊陣列絲毫不亂,覺得還行。
 可現在發現,箭雨射的極其散亂,箭支極其不集中。
 李孟羲停下腳步抬頭問關羽,“關將軍,你說,弓弩隔陣拋射時,該怎麽射?”
 關羽想了想,“朝上射,還能怎麽射?”
 “……那又如何使箭雨集中,你看,地上的箭射的亂七八糟,太散了。”
 李孟羲想問關羽集中箭雨之法,關羽思慮良久,不能回答。
 關羽都不知道,李孟羲就更不知道了。
 李孟羲堅定的認為,箭雨是有辦法集中的。
 在校場,李孟羲召集弓弩手三百人,使其成方陣站立,然後,在陣前用糧食袋子擋了嚴嚴實實的一堵牆,完全遮擋住弓弩手的目光,這是為了模擬實戰之時弓弩手們列陣後隊,視線被前方步陣擋住的情況下的射擊條件。
 在弓弩手前方,糧袋之後,六十步位置,某個地方數了一百個靶子。
 李孟羲指揮道,“往右上角拋射!”
 三百弓弩手立時張弓搭箭,弓弩拉響聲嘎吱嘎吱響,一陣弓弦震響,箭失嗖嗖的飛了出去。
 連續多次射擊,三百弓弩手,人發十失,共發三千失。
 射完,

李孟羲去檢查命中情況,結果檢查了一番,足足三千根箭,命中的還不到十支箭。
 拋射命中率這麽低,低到過分了。
 李孟羲鬱悶的找到關羽,“關將軍,看不見啊。要是步陣擋在前邊,弓弩手都看不到前邊,茫然拋射,射的太亂了。有無改良之法?”
 關羽撫須沉吟,他看著校場上四處散亂的卷箭,思索道,“若是有地勢,弓弩手站在高處,不難看見。”
 李孟羲提出反對意見,他皺眉道,“有地勢固然很好,可若無地勢,又該如何?”
 問題很簡單,問題不過是,弓弩手視線被前邊的陣列擋住了而已,關羽皺眉想了良久,“要不,稍散陣勢,人站稀一點,後邊的人就能看見了。”
 李孟羲想了想,搖頭,陣勢散了容易被人家擊潰。
 退而求次,關羽又想一法,他說,不必陣勢皆散,可於一個個百人隊之間留下縫隙,弓弩隊百人長站縫隙之中負責觀敵指揮。
 這個方法好了點,但仍不妥。
 激烈的大戰中,陣勢一點縫隙也不能有,稍微留點縫隙都可能落敗。
 問題進入死胡同了,正這時,一騎回營斥候從面前經過。
 當看到斥候的時候,李孟羲和關羽突然靈感來臨。
 “騎兵!(戰馬!)”
 兩人不約而同的突然看向彼此異口同聲的出聲說到。
 太默契了,兩人不由得笑了。
 步兵與步兵之間,前邊嚴密的步兵陣勢是肯定會遮擋後邊的弓弩隊的視線的,這是個無解難題。
 但,跳脫於步兵之外,問題就解決了。
 戰馬高出步兵不少,在馬背上,直接能越過陣列阻擋,一下能看到對方陣勢那裡。
 視線問題直接解決了,李孟羲牽來一匹馬,他爬到馬背上,再次開始測試。
 還是那三百弓弩手,還是前邊堵著道牆,啥也看不見。
 “聽我令,右上角,射!”
 士卒們彎弓就射,箭雨嗖嗖拋飛出去。
 李孟羲在馬背上,他有高度優勢,他看到,士卒們漫撒出的箭雨離靶子相去甚遠。
 “往前一點。”李孟羲指揮著。
 隨著他出言提醒,士卒們放遠了射界,把弩抬的更高,把弓拉的更開,又一波箭雨嗖嗖飛出去。
 在李孟羲的視角,他看到一蓬黑壓壓的箭雨越過靶子的所在,朝遠遠的位置去了。
 靶子就六十步遠,這一下射到百步外了。
 “……再近一點,你們射太遠了。”
 弓弩手們再次得了李孟羲的吩咐,他們這回放陡了弩,收了張弓的力道。
 嗖嗖嗖。
 又是一波箭雨,這回,又過了,這回射的又近了。
 “……稍微再遠一點。”
 嗖嗖嗖……箭失仍是漫射,仍然離靶子區域相去甚遠。
 “再遠一點。”
 嗖嗖嗖。
 “再近一點。”
 ……
 “偏左了。”
 ……
 “又偏右了。”
 ……
 李孟羲在忙碌老半天之後,士卒們都累的沒力氣了,他仍然未能如願把箭雨調度到目標區域。
 李孟羲這時意識到,不太行,發現問題了,弓弩部隊指揮起來有些難。
 在弓弩手們歇息的間隙,李孟羲向弓弩手們傳授著知識,李孟羲的想法是這樣,他想把方向分成十二點鍾,用鍾表方向指名攻擊方向,然後,再用角度指名射擊高度。
 比如,“兩點鍾方向,四十五度拋射。”
 這是個同時能兼顧方向和射擊距離的命令,只要士卒們能知道朝兩點鍾射擊,只要能精確做到射擊角度,那麽幾乎就可以將箭雨密集的投射到某一處極小的區域。
 可是,李孟羲傳授知識失敗了,講了半天,士卒們勉強聽懂了日晷和所謂十二點方向,可到角度這裡,士卒們聽的一臉茫然。
 李孟羲固然知道角度指揮法很好,可他同樣知道,這個指揮方法只有在當士卒們經過學習之後才能使用。也就是說,這個方法有一定門檻。
 在極端的情況下,精銳士卒死傷殆盡,手裡只有一堆沒經過太多訓練的新兵,又該如何指引射擊,李孟羲陷入深思之中。
 李孟羲想到了弩,弩有望山,望山有距離刻度,於弩兵,只要指定了方向,再指定距離,弩兵看著望山直接就可以精確拋射。
 可,弓箭又該如何,弓箭要想有殺傷力,必需得拉滿,於弓箭,想控制射擊距離,只能調控角度。而角度又不好掌握,存在門檻,這就使得適用性不強。
 想不通就不想了,先練練再說,看士卒們歇的差不多了,李孟羲振作精神,他把士卒們叫起,再次開始訓練。
 “還是右上角。聽我令,射!”
 弓弩震響聲中,數百箭失齊發。
 箭失亂七八糟的。
 李孟羲撓頭不已,方才絕大多數箭失過於偏右了。
 他在馬背上朝下看了看,對眾人道,“這回,稍微往左一點。”
 得了吩咐,弓弩手們重新開弓搭箭,箭失嗖嗖飛射而出。
 李孟羲忍無可忍的指著隊中某人,“說了往左,哪是左,你不認識左右啊?”
 忍無可忍的李孟羲,伸出左手,做了比劃,“這邊是左!看清沒有?”
 隊伍中那人唯唯諾諾不敢直視李孟羲的眼睛。
 “再來一回,還是稍往左,預備,射!”
 李孟羲就留意著隊列中那家夥,結果這回,這家夥又把方向弄反了。
 一波射完,李孟羲忍無可忍又把那人訓斥一頓。
 李孟羲還是好心,訓斥完,認真指導,“這回,跟著我手,看我手往哪,你就往哪射。”
 “預備,射!”李孟羲手向右揮去。
 這回,有李孟羲揮手作為指引,那個疑似不識左右的家夥,這回射對了。
 為防止那個士卒又或是隊列中其他人弄錯方向,李孟羲在後邊就都加上了手勢動作。
 弓弩手們拋射的箭失仍然散亂,李孟羲仍然不滿意,在一次次調整命令時,李孟羲下意識的拿手比劃著。射的遠了,他手就下意識放低一點,射的偏左了,他手下意識的就偏右一點。
 士卒們大多都注目於李孟羲,他們下意識的就跟隨李孟羲手臂的動作,李孟羲手高一點,他們下意識的就把弓弩抬高一點,李孟羲稍微往左或往右偏,他手往哪偏往哪指,士卒們就跟隨著同樣方向調整。
 雙方暗有默契,卻誰都沒有發覺。
 李孟羲漸漸的發現,不知怎麽搞的,拋射精度好了許多,箭雨越來越集中於靶子區域了。
 李孟羲隻當是士卒們手感熟悉了緣故,他回頭誇讚道,“不錯啊,咱們射的越來越齊了。再來一回,預備,射!”
 射完了,李孟羲沒有用手指示方向了,士卒們再一次射的亂七八糟。
 “剛誇過你們,你們可又亂了。”李孟羲無奈的說著。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李孟羲自己都沒意識到問題,旁觀的關羽,他看著人群當中李孟羲用手調度的動作,關羽若有所思。
 ——
 演練結束,關羽找到了李孟羲,與李孟羲談起調度之法。
 聽關羽講完,李孟羲茫然不解,“手?什麽手?”
 關羽便解釋用手調度之法。
 關羽對這種調度之法甚是高看,關羽覺得,這種方法又簡單又容易看懂,想往拿射,手指一下就是,士卒一看就知往哪。此法還要比所謂的日晷指向法更精確,畢竟,日晷只能指十二個時辰的大致方向,不夠精細,而用手指揮,徑直指向的就是目標。
 李孟羲越聽越覺得,這怎麽跟指揮鋼琴演奏一樣?
 李孟羲撓了撓頭,他看著關羽,“要不,手裡拿個旗子,或者拿個棍子?手不夠直,也不夠長,不顯眼……”
 關羽眼睛一亮,“甚好!”
 李孟羲跟關羽立刻去找了一根槍杆,然後,重新召集弓弩手,還是在牆後隔牆拋射。
 “都看著我這根棍子,我棍指哪,你們就射哪,我棍指多高,你們弓弩就抬多高。”
 交代完,李孟羲舉起手中長棍,長棍在他手中如同一根指針一樣,斜斜的指向靶場所在。
 弓弩手們一邊拉弓一邊瞅著李孟羲的手裡的棍子,有樣學樣的跟著所指方向把揚起弓弩。
 “預備——放!”
 一聲令下。
 弓弦震響。
 箭雨嗖嗖飛出。
 這次,一群新集結的弓弩手,他們根本就不知靶子在哪,隔著牆,他們只是跟著棍子所指方向射過去,第一波箭雨,估計有十分之一直接落到了靶子區域。李孟羲看見,有好多個靶子同時被箭失射中了。
 射擊近了點,李孟羲壓低了棍子的高度又指揮了一次,這回,弓弩手們也壓低了射擊高度。
 又一波箭雨,箭雨范圍把所有靶子都籠罩了。
 這才是拋射,這才是集火射擊。
 一個戰術改進,直接使箭雨集中與精準了二十倍不止。
 只有精準且密集都箭雨才稱得上是有殺傷力的箭雨。
 ——
 至這日夜晚的時候,李孟羲把“指揮棒”引導箭雨的戰術又改進了許多。
 首先,是“指揮棒”的問題。
 普通槍杆不夠醒目,紅色槍杆才醒目,所以,弓弩隊指揮官最好是拿一杆紅杆長槍。
 還有,指揮位置也不對,指揮官站在一側,有角度差,士卒們不容易看清。所以,指揮官應該是在弓弩隊列正前位置揮槍指揮。
 還有,指揮官在馬背上,弓弩手在地上,有高度差,最好是,指揮官在馬背上指示方向,下邊,前排放精銳弓弩手,前方的精銳比照著指揮官指示的方向調整好射姿之後,後排的士卒就跟著有樣學樣,第一排的人弓朝哪個方向,第二排的人弓也朝哪個方向,第一排的人把弓舉多高,第二排也舉多高。
 然後,第三排再比著第二排,第四排再比著第三排,依次向後。
 這樣的指揮方法,適用性極強,只需模彷就行,猴子都會模彷,更勿論人。以此方法,新兵也能做到集火拋射。
 所以結合這個戰術,弓弩隊的伍長什長之類的軍官,應該在排頭第一排的位置。
 還有,白日測試發現,雖是指向同樣位置,雖是弓弩都抬到同樣高度,但是因為弓弩力道不同,同一個射擊高度,箭失射擊距離根本不一樣,這就使得,箭雨總是亂七八糟。
 由此,凸現了軍備統一的重要性,只有當弓弩力道統一之時,箭雨才能精準覆蓋。
 由此,得出了弓弩編成的方法,從大規模陣戰這一點,大規模列陣作戰,弓弩隊難免要縮在陣後隔陣拋射,要隔陣拋射,弓箭和強弩最好單獨編隊,這二者若是混編,難以統一調度。
 李孟羲在兵法中鄭重記下【立馬引槍】指揮之法,立馬指的是,弓弩隊有必要每百人配一匹戰馬,因為弓弩射擊視界很重要,一匹戰馬,就意味著良好的視界。引槍指的是,用槍杆,最好是用特製的朱紅色的有特殊標識的槍杆來指揮箭失射擊方向。
 考慮到夜間作戰,夜間之時,槍杆就瞅不見了,所以此時,得有火,不僅得有火,還得有如同激光劍一樣能指示方向的火。
 李孟羲思來想去,不好弄,燈籠不好弄,火把也不好弄。
 燈籠除非綁在槍杆上,綁一溜,才能滿足指向效果。火把也得綁一溜才行。
 桐油是不錯的東西,夜間若是突然遇戰,立刻用桐油把槍杆上半截一澆,再點上一把火,烘的一聲,槍杆就著火了,就有一根燃燒的槍杆了。
 這樣一根槍杆,在黑夜當中,宛若明燈。
 所以,弓弩隊百夫長人等,應該身上帶著桐油和火種,以在夜戰之時快速做出反應。
 再考慮到,萬一下雨,點火也沒用了。
 李孟羲便想,要是有不怕雨的發光物多好啊。
 有“火槍”夜間指引箭雨這一法,推而光之,李孟羲另得到了夜間騎戰之法。
 以前,夜間指揮靠的是火旗,火旗乃是綁著火把的長杆,火旗於步戰可用,可於騎兵作戰時,騎兵拿著一根笨拙的火旗都不能作戰了,浪費一個人力。
 所以,騎兵夜間作戰的火旗指揮法,可以換成“火槍”指揮法。
 將領往槍杆上塗一點桐油,再點上火,槍就成了一杆帶火的槍,這樣,火槍不影響繼續作戰,還兼有旗幟作用。
 鑒於,桐油淋在槍上燃燒不了多久,可以做特殊的騎槍,比如,在槍頭鏤空,留出放引火物的地方。
 再考慮到,就為了能在夜間點火,把槍頭上加了冗余物,影響作戰,這有些得不償失了。
 所以,最好的選擇是,不在槍頭做什麽改進,換用添加配件。
 可以用松木或者什麽東西做成配件,在需要之時,把配件套在槍頭,點上火就能用。
 這種基於“火”和“槍”的戰術,關羽將之命名為【火槍】。
 李孟羲不由嘴角咧了咧。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