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730章 軍師所授,集智之策
宴席不久後結束了,中榜士子們敞開了吃,一人吃了數碗肉丸湯,個個吃的又撐又飽。宴席結束,正事來了。待士卒們把碗快之類撤下,一切清靜。劉備目光掃過對下方一眾新官士子,下方眾士子安安靜靜,目光看了過來,一圈看完,劉備沉聲說道,“今官職已授,不日諸位將行使政務,可有不通政務或心有疑惑者?軍師在旁,不妨相問。”劉備的話問到了士子們心裡,此番雖是高榜得中,春風得意,但士子們當中好多人,並無任官施政經驗,故而,好多人滿心喜悅的同時,心裡也略有忐忑,怕做不好事情。劉備提議讓士子們向李孟羲詢問政務,李孟羲沒有異議,他朝士子們道,沉聲說到,“誰有不懂?可來問我。”最前一列,吏部屬官所在區域,當中位置,吏部主官秦束朝李孟羲拱手一禮,然後遲疑著問,“敢問軍師,我吏部諸人,乃管何事,又該如何去管?”李孟羲回到,“吏部,乃掌官員升遷任免評審審查俸祿發放等務。至於,該如何去管,”李孟羲笑了,他笑著看向秦束,“某,不知。”一語落,滿座寂靜。劉備剛說可向軍師請教,可李孟羲反手一句不知,這讓劉備詫異當場。其他新官士子,也是愕然。寂靜持續了沒多久,李孟羲笑意不減,他對一臉錯愕的秦束道,“吏部隻明確職務,其他,諸如該有多少分屬,該有怎樣規章程式,及上下一切之架構,這一切,皆無有。”李孟羲臉上帶著澹澹笑意,他看著秦束,笑意不減,“若讓某來處處指點,從零起始,某能。然,某倒想,放權任行。爾等吏部之官,認為吏部應當有多少分屬,便設多少分屬;爾等吏官認為吏部應有何種規章程式,便立多少規章;爾等認為吏部當是如何架構,便設如何架構。至於如何去管,如何去理政,爾等覺得如何,便去如何。爾諸吏部新官,爾等認為吏部怎樣,吏部便就怎樣。萬丈高樓,交由爾等之手建構,力能為者,爾等當為,力不能為者,爾等當盡力而為,權職自由,放手任為,此,夠不夠清楚?”一席話說完,聽得秦束瞪大了眼睛,繼而,秦束神色鄭重,沉思起來。其他吏部官員,也皆如秦束一般,聽到吏部屬官權利任由,吏部官員們皆是心中一震,他們明白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他們能決定吏部的一切,這權利,大到沒邊了。良久,從沉思中回過神來,秦束神色鄭重朝李孟羲拱手一禮,而後秦束神色為難,遲疑道,“軍師,恐以我等之能,不足起此高樓……”李孟羲笑著搖了搖頭,他澹澹說到,“你秦束名登榜首,吏部諸人也皆是拔眾而出之高才,焉道能力不足?切莫自慚!”接著,李孟羲繼續道,“若當真一事不知,一務不能,也無妨。半年以前,李某人曾也對軍旅諸事一概不知,可此後,待歷經多戰,戰戰鑽研,日日勤學不掇。不論兵略,還是設政理政,此學問之事,不怕一事不知,但能日日有進。精進再慢,一日一知,十日便百知,十知便當能出一術,十術當得一略,至百千略成,兵略通也。”說到此處,李孟羲收斂笑容,他嚴厲對秦束並吏部屬官說到,“爾等既為吏部之官,若不能整建吏部職使,還談何為官?焉配為官?!”這一頓夾槍帶棍,先是充分肯定了中榜士子的能力,激勵士子們信心,然後再以身舉例,進一步鼓勵,然後再嚴厲告戒,若是不能披荊斬棘一路開拓,若無此勇氣若無此膽魄,那就不要當官了,直接罷官種地去吧。事到臨頭,秦束等一眾吏部士子陡然一驚,趕緊表態,說必不負期望。李孟羲目光看向其他各部屬官,朗聲道,“其他諸部,亦是如此。諸部隻明職使,除職使以外,其他無有,全賴諸位平地起建。我巨鹿現下無有繁務,足有長久時日以供建設,諸位當勤懇奮進,成政亦是行長能力,亦是成全己身。”諸士子受教,齊刷刷的朝李孟羲拱手施禮,口稱日後必當勤勉。李孟羲微微笑了。之後,雖說李孟羲想集合眾人之智把一十三部構架給搭建完全,但恐官吏們不能集眾智合力,不能完全發揮官員體系的潛力,不能發揮足夠的主觀能動性,於是,李孟羲認真想了想,他決定把方法傳遞下去。他對士子們道,“諸部架構,從零起始,此種必是艱難繁巨。而某有一良法,可事半而功倍,諸位可否想知?”李孟羲笑著看著士子們。士子們聞言,皆口稱願聽賜教。李孟羲道,“孔聖有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又有,一人計短,多人計長也,多人之智,必勝於一人之智。故,若能集用眾智,則遠勝孤思單慮。而何為集眾智之法?待從我軍中匠營講起。”李孟羲從頭把匠營的建設過程從頭講起。李孟羲講到,當初匠營初建,初建之時,便要打造攻城器械攻城,但軍中木匠,大多尋常匠人,無人懂打造攻城器械,這該如何?難道是靠李某人身懷機關奇術,能使工技一夜大改不成?非也。攻城梯械,眾木匠不懂,可木匠有熟知木工技藝。當時集眾智之法,乃是下令,但有能對打造攻城梯有所建言者,但有一建言,便能有賞。匠人初時不知何為建言,待忙碌持續,有人來問,說伐木之後,運送不便,是否能調車輛前來。說到此處,李孟羲目光掃過士子們,見士子們聽得投入,他問,“諸位以為,木匠說可調車運木,此是否是建言,是否當賞?”士子們有說當賞,有人沉默,沉默者,大抵是覺得,用車拉運木頭而已,誰都能想得到,用得著大當回事?李孟羲接著講著,“如前所說,但有建言,不論用處大小只要有用,便值得一賞。諸位或有人以為,拉車運木而已,此事謬小,不以為然。可諸位想想,匠人們身無高職,人微言輕,他等怎有膽勞煩上位?車輛又是何物?乃拉運軍資之重器,輕易無有調動。伐木三裡外,運二裡,至城下,此中二裡之遙,若無車輛,徒靠人力,緩慢勞累,大拖工時。如所說,某不通工技,不知伐樹相關,縱知伐樹相關,一時半會兒,可能忽略此節。眾位想想,若無有那匠人前來問詢,若無有人前來提議調車,那某就渾然不知此事。而後,匠營無車可用,樹木運送繁重,耗時費力。有車,樹木半日可運完,可無車,兩日方可運完。圍城作戰,半日便能得見勝負,多等兩日之久,豈能不頹?”“就此一處,就隻匠人前來問車,而後某知此事,而後調車輛撥付,然後,本要拖延兩日之工時,只因此一微小舉動,隻三言兩句,便使工時大減為半日。至此,諸位以為,某賞此出言匠人,該是不該?”士子們皆是點頭,言稱該是如此,該賞。“便是如此。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李某人才智過人,而區區一匠人,智愚也。然一愚匠,卻能察某一時不察之失。故言,能用眾智,方能謹慎無缺。”“依此之法,以功賞激勵匠人之智。而後一夜打造器械,匠人各呈其思。有匠人來言,木料長短不齊,可用隼接之。此尋常技藝也,木匠本當皆知。然某去巡視,見匠人中在用茆榫者,不足半數,余下半數,遍翻長木以為用。短木丟棄,物材不能盡用,於是本能打造梯械百具之木材,打造梯械方才五十,銳減過半。如若言,智人千慮,必有一失,眾匠人雖皆通木工技藝,然一時半刻,卻多有匠人未能想到接隼之法。至此,若無木匠前來進言呈說隼接之法,那某便不能知此細微,便不能見匠營眾人工技不一,不能下令統一工技以竭盡物力,若如此,則梯械造成,物力不能竭盡,少梯械數十。”李孟羲停住,他目光再次掃過士子們,他問,“關鍵便在賞智之法。若某未言有一二建言者便可得賞,若無此令,匠人便不會欲得賞而前來建言,而就不能知匠作詳實。再有,有此賞智之法,匠人為得賞,賜多發奇智,於是,工技良法接連而來。豈不聞,智勝於力也?一巧智,勝百蠻力,十巧工,勝百人力。若軍中數十之匠皆用巧法,豈不數十人勝數百之眾?”“至此,諸位以為,茆榫接木如此尋常技藝,有匠人以之為建言而來。諸位以為,某當賞是不當賞?”事情講的很清楚了,隻小小一個隼接術,帶來的最終影響是讓木料使用率高了數成,使最終的攻城梯數量多了數十架之多。數十架攻城梯,放在攻城,乃是大事。士子們皆是點頭,說此應當獎賞。然後,李孟羲又講到,當時匠營倉促成立並倉促打造攻城器械的那個夜裡。忙著忙著,有匠人過來問,梯子多長為好。至此時,方覺只顧忙碌,忽略了城池高度。然後,連夜急委托關將軍前去打探城牆高低。待關羽將軍探得城池究竟之後,匠營立停工,統測梯械長度。此時發現,所已做出梯械十架,四架過短。木匠們畢竟都是尋常鄉間匠人,鄉間做梯,兩三丈足以,習慣成了自然,於是倉促打造攻城器械,一時不察。若無匠人前來建言,匠人前來乃為得賞,可其雖本為得賞,然建言有大用。若非匠人點破此不察,十架攻城梯,已短了五架,待天明攻城,百架攻城梯,當短五十架,至攻城,倉促疏忽,士卒扛梯冒失趨至城下,結果臨頭扶梯搭城,方覺梯械太短,此一個疏忽,便坑害數百士卒。李孟羲問,如當夜,匠人來問梯長,如此尋常一事,毫不為重,當不當賞?眾士子皆言當賞。李孟羲又講,當時有木匠發現,梯子兩個腿長短不一,要不要鋸齊,然後去測試發現,梯子兩腿要是稍微長短不一,隨便往樹上一靠,必向一邊歪,可以想象,要是攻城的時候,梯子往城牆上一搭,也是會歪。梯子易歪就很易被推倒,因工時趕趁,匠營造梯,乃是伐了木頭,草草把木頭劈開,然後草草加工,因而,幾乎所有梯子,兩腿長短是不夠整齊的,甚至相當一部分,兩腿長度差異還比較大。這要是去攻城,梯子腿不齊,極容易倒,又是一處疏忽,就又是多死百十士卒。李孟羲問,匠人建言,梯子長短不是很齊,此事極細微也,看似無足輕重,“那,當賞與否?”“當賞!”“自然當賞!”……眾士子大感受教。另有,有木匠說階梯可用樹枝代替長木,此建言亦小,然利用大量無法利用的樹枝,節省大量木料。此是否當賞?應當。又有,有木匠建言說夜黑瞅不清楚,問能否加火。此又是一處不察。於是之後,軍中調來大量柴草升起大量火堆,使匠營工地照的一片通明。有此一改,工速提升數成。有木匠說刀斧不足,於是知匠營工具不足,此雖當時未解,但之後行軍,特意沿途求購了許多木工用具,在隨後的連綿戰事中,這些早早備下的大量木工用具,發揮了重大作用。木匠營乃軍中極重要一營,也是李孟羲所領的第一營,也是他開始逐步管理實務的第一步。同樣,正因義軍底子薄,沒有真正的軍械匠人,也恰好因為李孟羲對木工作業不很了解,同樣也不熟攻城器械的技術要點,因而便不得不依靠那些普通的木匠們。戰爭乃大事,生死存亡,又恐木匠們能力不夠,當時李孟羲便只能想辦法激勵匠人們盡可能的提高工技。結果,當時一夜倉促忙碌,在賞智之策的作用下,一夜之間,匠人們踴躍用智,一夜間建言了有益技術改進的重要建言多達三十余條。結果便是,一群根本沒造過攻城梯的普通木匠們,在工技連連改進了三十多次之後,造出了堪稱精良的攻城梯械。這第一個階段的故事,李孟羲講完了,他意味深長的問科舉取試所取的一百個熟讀經典的讀書人們,“於當時,義軍人不過千,匠之數十,且匠人中無有軍匠一人,匠人之三十余建言,條條微忽尋常,幾不似有用,亦似乎毫用也無。然待究之,條條重大。若無此三十余微忽尋常之言,若不用此微忽之言,若不曾集智,不曾激賞,匠人不曾踴躍,當時義軍以千人之少攻數千賊人盤踞之城,差距如此懸殊,若無匠營眾智,怎可大勝?”“那,某問諸位,此賞智之法,此激賞之法,此集眾智為用,群策群力之法,諸位可已懂得?”李孟羲目光掃過眾士子。他看向吏部司官秦束,問,“秦束,若是讓你領眾人開拓吏部架構,那,你該如何群策群力,又該如何集聚眾智?”秦束已完全聽懂了李孟羲所言精義,他朝李孟羲拱手一禮,面色沉靜,底氣頗足模樣,“按軍師之法,關鍵一在以賞激智,二在集聚眾智,三在集智為用,此三者前後相承,缺一而不能。若依此法,我吏部,一當設賞智激勵之製,二則當珍重眾智,哪怕忽微之言,但有用,必集之記之,其三,但有用之建言,無論大小輕重,但能有用,必設法行之。其四,諸人所建之言,但有用,必賞之。其五,諸人不依官位尊卑大小,廣納賢言,便如軍師所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能盡用無論智愚之眾人之智,則萬事無疏。”說完,秦束猶豫了下,他問,“軍師,激賞之法,當以何賞之?”李孟羲笑了,他知道,秦束這是擔心手中無有資源,沒辦法施行激賞法。手裡都沒東西,還激賞個錘子。李孟羲想了想,便給秦束出了主意,“激賞之法,某以為,可有數種。其一,物賞。但有建言者,賞以錢糧或是錦帛等物。其二,諸人建言之累積,可為日後升遷之根據,智呈多者,先為拔擢。某暫有此兩法,你看如何?”秦束聞言,連連點頭,秦束更傾向於後一法,秦束乃讀書人,他覺得拿三五斤糧食兩塊肉去作為賞智之物,有失斯文。後一法,智慧頻出者,慧高過人,待官職拔擢時,當先拔擢此人,很公道。秦束畢竟不是李孟羲,而李孟羲也畢竟不是漢末人,李孟羲重實利,因而他更喜歡賞點糧食賞點肉什麽的,這個方法用在匠營,用在戰兵士卒們身上,好極了,但是現在開始有官僚體系了,這個獎賞方法不一定好。幸而是,李孟羲很善於用人,他已經準備把吏部的事全丟給吏部自己人去處理,吏部首領,司官秦束,這人是漢末讀書人,恰好,秦束傾向的獎賞方法,便也恰是讀書人傾向的獎賞方法,這到底是幸運,還是高明決策下的必然,已不可而知。李孟羲用群策群智的方法去收獲智慧他用這個方法已經很久了,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李孟羲便把相關問題一並告知秦束並所有士子。諸多問題有,比如負責記錄建言的人,會有可能把建言吞為己有。而依高低架構,建言往上傳遞的架構,必然是小吏傳大吏,大吏傳高吏,最終從高吏這裡,匯總到吏部總部。這過程中,貪功之事,必有。秦束聞此,想了又想,覺得此中重大,問李孟羲有何良策。 “策為,舉賢有功之法。可令,但凡有高吏替下方之人上呈建言,若建言有用,則一賞下方之人,二賞代為上呈之高吏。如此,以利為引,高吏代下屬呈言,一可得下屬人情,二可得實賞,兩利皆得;而若是高吏傾吞,則高吏雖得賞,然則多承事敗之風險。此兩者,一者人情實利皆得,一者得實利而無人情且增憂患,兩相比較,高下分明。以此之法,可大減貪吞之可能。”秦束聽完李孟羲所說對策,對李孟羲思慮之嚴謹,佩服不已。之後,李孟羲把激賞法的更多相關告知,比如,獎賞之時,如果物資不夠,可以先賞一斤糧食,其他九十九斤,以票據累存。再有,激賞重時效,建言只要有用,能立賞最好。李孟羲把心得全盤告知,秦束聽得連連點頭。之後,李孟羲笑著對諸士子道,“某仗此法,短短半載,集萬千人之智,短短半載,便大熟軍政工法諸務。然,某可用此法,諸位……怕是很難。”秦束等士子忙問,難在何在。李孟羲笑了,“難在寫記也!半載之間,某日日寫記,寫記於布帛之上,待戰了,記寫之布帛,已堆了滿滿兩車之多!”說著,李孟羲笑著搖了搖頭,“此集智之法,眾智繁多,需記亦多,若事事皆記,我一人,便用布帛兩車之多,巨鹿多少人,多少吏員,豈不用布帛千萬之巨?哪有那麽多布帛竹簡可用?”“不過。諸位幸也!”李孟羲目露光彩,“我巨鹿造紙術業已大成,一日可造紙萬千之巨,有此神技,可不受布帛竹簡之限,一日事無巨細皆可記,哪怕記千言萬言,亦可記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