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873章 沙土實驗田
,!
 農,為生息之本,為百業之基。
 李孟羲在早前做過一個推測。推測的根源是這樣的,據說,古代中原的土地產量隨著朝代推移,糧食是越來越高的。
 在古代漫長的時間跨度中,科技變化其實不大,漢代沒有化肥農藥,最後的古代王朝明清時期也沒有化肥農藥,明代用的是土肥,肥料來源是人畜糞便,漢代的肥料來源也只是人畜糞便。
 也就是說,於肥料一項,明清之於漢代,肥料的來源沒任何變化。
 然,歷代畝產卻是逐漸增高了的,這卻又是為何?
 細思原因可能有,可能是糧種經過長時間培育,種子逐步優化,可能是水利灌既越來越普及,也可能,關乎肥料。
 假設說,後世畝產的增加,與糧種改良,與水利普及,與肥料,都有關系。
 那,於肥料,已知是,明清與漢的肥料來源和肥料種類沒有任何區別,那肥料沒有區別,又因何提高了產量?
 於肥料本身,用控制變量法分析其變量,肥料的變量有,肥料種類,肥料處理方式,及,施肥方式,大抵有此三種變量。
 肥料種類這一個變量,漢與明清無變化,所以增產原因,不在肥料種類。
 肥料處理方式一項李孟羲不太懂,但他知道肥料需要堆肥,他又問過巨鹿城的民夫們,民夫們也都知道堆肥。這說明,在肥料處理技術方面,漢代跟後世明清,技術也沒差別。
 既然種類不是差別,處理技術不是差別,那就大可能是施肥方式的差別,而這一點,李孟羲曾向許多農夫問過,農夫們的回答各不相同,農夫的施肥方式並不統一。方法混亂,必然多有謬誤之法,這或許也於就證明了,漢之施肥法,可能不如後世高效科學。
 基於這個猜測,考慮到要解決肥料產量,難度巨大,李孟羲便退而求其次,想通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這一點來解決肥料不足的問題。
 用,控制變量法來做初步考量,施肥這個問題,施肥本身,可有哪些變量?答桉是,施肥的數量,施肥的次數,施肥的頻率,施肥的時間點。
 於數量,這不需要探究,毫無疑問,一定限度內,肥施越多,莊稼越好。這一點,不需測試。
 於次數,十斤肥,到底是一次施完,還是分作十斤,隔一段時間施一回的好,不知。
 於頻率,

到底是一月施一回肥還是兩月施一回肥好,不知。
 於時間,時間這個變量本身,又分多種構成因素,時間有晴雨,暖寒,植物生長周期之等等不同。那,到底是下雨天施肥好,還是乾燥的時候施肥好,是天熱時施肥好,是天冷時施肥好,還有,植物的生長周期,在作物一個生長輪回,是播種前就施肥的好,還是播種時肥料和種子一塊的好,還是種子發芽的時候施肥好,還是長葉的時候施肥好,亦或是,在拔節,開花,結穗,等等周期。
 有眾多變量需要測試,每一組測試,都需要有大量樣本以減小誤差。
 巨鹿城外,已墊起好多用於培育苗木的苗田了。
 緊隨於此,李孟羲準備劃出更多的田地以作為施肥試驗場。
 要試驗,第一步,得備好試驗土地,得備好幾千塊完全大小面積土壤厚度土壤肥沃度完全一樣的土地。
 這第一步的準備工作,就已是極難。
 土地大小面積倒好解決,著人拿著繩尺去量量就行了。
 而土壤厚度稍為麻煩但也不難解決,可以著人把土細細曬了,撿出其中的樹根草莖等雜物,然後精確稱量同樣重量的土,這樣就有了土層厚薄一樣的地塊。
 但,唯獨土壤肥沃度這一點,麻煩了。
 要保證土壤肥沃度一致,最好是去同一塊田裡去挖土,可,需求量太大,一塊田裡的土遠不夠墊起幾千塊實驗田所需,而土地的性質決定了,地塊與地塊肥力差距比較大,都不說不同地塊了,就是同一地塊,地頭跟地中間肥力也有可能大不相同。
 意識到了求土於田的巨大缺陷,李孟羲便將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那到底,哪裡有巨量的肥力相同的土壤呢?
 答桉是,河灘,沙子。
 沙子不是土,沙子莫說肥力了,沙子貧瘠的可怕,然,這反而是優勢。
 科學實驗中,有一個放大法,就是講,把小的現象放大,以方便觀察和記錄。
 用水來顯示聲波,用鐵屑來顯示磁感線,都屬於放大轉化法。
 那同理,肥力極其貧瘠的沙土就可以將肥力的作用效果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這就好比,一個饑餓的人,一個半飽的人,給這兩人一塊饅頭,想看食物吃下去之後人體發生的反應。那毫無疑問,饑餓的人吃了食物之後,身體的變化更為明顯。
 肥料也是此理,田地的泥土裡本來就有肥力,這因此,莊稼對施加的肥料反應不夠明顯,而沙子,沙子因為足夠貧瘠,所以肥料多一點少一點長勢變化非常之大。
 在斥候沿著河道尋找找到了足夠廣袤的河灘之後,李孟羲調發了大量車隊去拉運沙子,開始準備以沙土墊田。
 當農業部官員們聽聞李孟羲想用沙子種糧的時候,盡職盡責的官員們趕忙過來規勸,他們苦口婆心的勸戒萬不能如此,沙地產不了糧的。
 李孟羲好心解釋了為什麽這麽做,為什麽沙地比土地更好,結果,官員們仍理解不了,他們固執的認為,在沙地撒糧等於浪費糧食。
 到頭來,官員看說不動李孟羲,拜托了簡雍前來勸說。
 簡雍來了,很嚴肅將此事問於李孟羲,簡雍言,耕作乃大事,不可胡來。
 李孟羲哭笑不得,“無妨。種不出莊稼也無所謂,某本意,非是為了種莊稼。”
 簡雍不肯放棄,再三規勸李孟羲收回成命。
 “哎呀,山人自有妙計!”李孟羲無奈的只能搪塞。
 簡雍勸說失敗了,李孟羲是執意要在沙土上折騰。
 簡雍再一想,城外本就是連草都不長的野地,種就種了,就是真不見糧食,也就背個幾千斤糧種而已,不值什麽,簡雍遂不再追問了。
 ——
 李孟羲大致梳理了整個測試流程,測試涉及的變量有,施肥次數,施肥頻率,施肥時間,而要控制的不變量是,施肥總量。
 既,不管是多久施一次肥,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施肥,整個試驗測試下來,在麥子的二百多日生長周期以內,總的施肥數量要完全一致。
 保證施肥數量一致,用稱量法就行,要保證所施肥力一致,則還要保證肥料一致。
 農肥來源,有人畜糞便和動物死屍之類,考慮到測試所需的巨大數量及肥力一致的需要,李孟羲覺得,最好還是用牛糞。
 原因是,一是牛糞量大,二是牛是單純的食草動物,牛糞成分簡單且肥力均勻,不像雜食動物,雜食動物吃肉的時候跟不吃肉的時候,肥力差別太大了。
 為了下一季耕種時開啟的龐大測試計劃,李孟羲令人從現在開始將牛糞統一收集統一處理,以備秋後使用。
 關於實驗田,李孟羲預計設計的實驗田是一塊塊方形的,四周用土高高圍起的隆田,有高的田埂,澆灌的水不易流出,同時肥力也不容易隨著雨水流走。
 測試計劃要貫穿下一季整個麥子的生長周期,多達二百多天的時間之內,雨水難免遇到,這要是沒有田埂,萬一下雨的時候,肥力都衝到了低窪處的土地,豈不誤差巨大。
 考慮到,泥土防水性能不好,李孟羲便想到了陶器,要是有一些巨型的陶土池子就好了,有了巨大的陶土池子,一絲一毫的水和肥都不會流到外邊去,有限控制了誤差。
 巨鹿城西南,有大量陶窯,陶窯在平日裡負責燒製日常所需的水缸大甕乃至陶碗壇子等等所需,得益於陶窯的生產,十幾萬黃巾流民落腳巨鹿之時,好多人得共用一隻碗,半年過去,現在早已做到人手一隻碗了。
 大型的陶器等於是大型的培養皿,為助力測試,同時也考慮到了性價比和生產成本等方面的問題,李孟羲向窯廠下達了新的命令,他令窯廠把其他生產先取消掉,騰出八成人力全力生產圓形大缸,要求是,缸口能多大就多大,所有的缸要大小一致。
 已是五月將盡,夏收即將開始,秋耕也將要來臨,再短短時日之內,窯廠是不可能生產出所需的大缸的,雖然一時用不了,但日後總歸會再有其他涉及種植的測試,到時就用的上了。
 大缸本就是工具,大缸生產出來,還可以用作其他使用,比如放糧食,比如釀酒,比如造醋,比如釀醬油,比如醃鹹菜。
 “對,釀酒……”正撰寫著測試計劃的李孟羲,突然又想起一樁大事。
 酒可太重要了,酒既是良好的消毒劑,又是可搏得暴利的高價值產品,酒精還是至今為止唯一能得到的醇類物質,萃取藥材少不了酒精。
 之前,因為糧食一直缺乏,一直沒敢開始大規模釀酒,也就去年冬日,用了幾百斤糧食,召集了大致三五十個匠人令其以各自的方法各釀一壇,李孟羲想在鄉間本有的釀酒方法中找到最高效的那種方法,然後以之為基礎加以改進。
 去年冬日,那封壇的幾十壇酒,存放已經半年了,大抵酒釀成了吧。
 李孟羲放下紙筆,準備去一看究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