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地上道國》八十二 舉才
  庾獻自然不會蠢到和董卓一樣。

  他當即不鹹不淡的說道,“荒唐。擾龍宗還不知道是哪個推出來的替死鬼,他自己可憐,妻兒更是無辜。這件事就此算了,他的家眷不予計較,而且準予他們給擾龍宗收屍安葬。”

  庾獻連打帶消。

  首先把自己殺擾龍宗的事情,向陰謀論的方向引導。就算這惡名摘不掉,起碼也得虛擬出另外一個黑手,來和自己分擔惡名。

  他這麽一說,不但讓朝臣們人人自危,擔心被董卓誤會,而且還相互懷疑起來。

  畢竟推出棋子試探風向的事情,是政治上慣用的手段。

  如此一來,董卓自身的惡名就被稀釋淡化了不少。

  而且董卓禍不及家人,還準予收屍的態度,明顯讓他們少了不少恐懼。

  至少這董卓看起來,是有底線的。

  周毖臉色微變,沒想到自己這一招不但沒起到作用,反倒為自己招來不少痛恨的目光。

  不過周毖這樣的謀士,顯然最是擅長抓住機會的。

  董卓雖然不知為啥腦抽成了白蓮花,但卻可以趁這個機會,推動自己籌謀已久的方案。

  周毖一臉感佩的說道,“想不到相國如此仁義,下官佩服不已。”

  “下官還有一事,關東諸州、郡經歷了黃巾之亂,早就殘破不堪。之前為了酬勞功臣,任命了不少地方豪強為官。如今關東豪強並立,一個個借口盜賊阻路,不但截留了應該送給朝廷的賦稅,而且在地方為患,已經有尾大不掉之勢。下官之前給了相國一份名錄,都是貞烈之士,還望相國斟酌量用。”

  說著,還不斷給董卓打眼色。

  ——大佬,都是自己人。

  庾獻聽了呵呵。

  這家夥果然還要繼續給自己挖坑。

  庾獻一扭頭,看了看站在旁邊的李儒,“文優,周尚書舉薦的名錄,你還記得嗎?”

  郎中令李儒作為董卓的智囊和女婿,基本上承擔了董卓幕府的角色。

  不管是公文還是瑣事,都由他打理。

  李儒想了想,直接當眾說道,“周尚書和伍校尉等人,聯名舉薦了不少在野賢達。其中名聲最盛的五人為蔡邕、荀爽、陳紀、韓融、申屠蟠。”

  庾獻聽了心裡有點犯嘀咕。

  除了蔡邕他聽說過,其他的都一頭霧水。

  他直接問道,“文優,你來給滿朝文武說說,這些都是何人?”

  聽了董卓此言,底下朝臣們都是一陣無語。

  ——就特麽你不知道。

  李儒顯然也覺得董卓這樣有點不要臉了。

  他輕咳了一聲,“恩相,這些……,都是名滿天下的人物。章帝、和帝以來,天下出了不少清高而有德行的人。其中鍾皓、荀淑、韓韶、陳寔四人尤為拔群,被稱作潁川四長。”

  “這荀爽就是荀淑的兒子,陳紀是陳寔的兒子,韓融是韓韶的兒子。至於蔡邕、申屠蟠也都是才學過人之輩。這些人都未能顯用,倒是一件憾事。”

  好吧,庾獻服氣。

  大都是牛逼人物的兒子們。

  不過漢朝為官,首先看的就是血統。

  不然也沒有五世三公的楊家,和四世三公的袁家這種說法。

  再比如說,那個純菜逼孔融,就照樣混的風生水起。

  這是這個時代的潛規則,庾獻當然不能打破。

  他故作喜悅的說道,“好,都是忠良之後,理當延請入朝。”

  周毖和伍瓊聞言,目中露出喜色,相互對看一眼。

  誰料董卓話鋒一轉,向李儒問道,“文憂,既然你都知道的清楚,那你有什麽好的建議?”

  李儒接到這份密奏之後,顯然也做了一些功課。

  他對庾獻說道,“恩相,這些人雖然名頭甚大,但都已經六七十歲了,各個精力不濟。不如放些閑職,安置了便是。也能表明朝廷尊老之意。”

  庾獻一聽就笑了。

  這李儒辦事還是太直白了些。

  庾獻要是不知道這幫家夥是老頭也就罷了,一聽說一個個都六七十了,庾獻這還有什麽擔心的。

  他當即斥責道,“你這是什麽話,既然是被埋沒的賢良,就算坐不上三公位,九卿之中總該有他們一席。再說,這天下兩千石的官位甚多,難道沒有可以讓賢才人盡其力的地方嗎?我打算任命荀爽為廷尉,陳紀為少府,韓榮為大鴻臚。至於蔡邕和申屠蟠,我打算任命為侍中。”

  李儒聽了庾鮮的安排當時就驚了。

  這可都是極為重要的實權部門啊。

  一旦被這些人掌控了……

  李儒想到這裡,忽然一怔,等一等。

  以自己老丈人的惡劣品行,他莫非是想把這幫老頭耗死?

  李儒越想越對。

  這些部門各個都是事務極為繁雜的地方,就算是年富力強的人物擔任這些職位,都要謹慎小心,何況是一幫老頭。

  恐怕用不了多久,就得各個油盡燈枯了不可。

  李儒越想越覺得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不過他也提醒了一句,“恩相,按照大漢的慣例,他們這些人雖然有賢名,卻也難以驟得高位。”

  庾獻想了想,笑道,“這好辦,到時候你一前一後發兩道聖旨,先任命他們為兩千石太守,或者諸王國相,隨後再改任現在的官職。”

  歷史上董卓的確就是用的這種火箭提拔的方式,簡單粗暴的把要提拔的人,履歷搞的十分完美。

  蔡邕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舉高第,補侍禦史,又轉持書禦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歷三台。遷巴郡太守,複留為侍中。”

  依靠著這樣一級一級的火箭躥升,不少人從一介白身,輕易的成為了朝廷大員。

  周毖和伍瓊等人見董卓如此輕易的,就把自己舉薦的人才,放在那麽高的位置上,一個個歡欣鼓舞。

  在他們看來,後面的人選,就更容易通過了。

  就連那些無關的朝臣,見到董卓大力簡拔士大夫,也都覺得亮瞎了狗眼。

  見李儒忙著整理材料沒有說話,周毖和伍瓊主動進言道,“相國,除了這些在野的賢才,還有不少有才華的官員幽滯,不能顯用。”

  庾獻微微一笑,知道今天的戲肉來了。

  他不動聲色的問道,“哦?不知道還有哪些忠良?”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