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承繼志得意滿,打算大乾一場,而此時的陳文哲也想著大乾一場。
他為了景雲鍾的製作,準備了太長時間。
就連開發區那邊的廠區,都準備好了鑄造車間,可惜一直沒有啟用過。
現在好了,他先熱身一下,修複三間青銅器,再開始鑄造景雲鍾。
當然,之前的小打小鬧,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著押運車押送,速度還是很快的。
所以,中午時分,陳文哲就來到了新的廠區。
相比瓷器工坊那邊,這邊就要冷清的多。
進入廠區,立即有幾名工人過來。
這就是有著一名合格的職業經理人的好處,李金鯉把什麽事情都想在了前面,並且做好。
這些工人的年紀都不小,都是一些老鑄造工人,是之前李金鯉就雇傭來的。
之前一直沒事做,這些工人就在適應電熔爐等工具。
現在老板來了,這些工人都活躍起來。
對於工人來說,每天無所事事,他們反而心中不安,感覺這份工作乾著不踏實,好像廠子隨時都要倒閉一樣。
現在有事情做了,他們自然高興。
卸下三件青銅器,等薛建明的人撤走,陳文哲才有空觀察身邊的六名工人。
雖然這些人都有著四五十歲的年紀,但是看著都很壯碩,一看就是乾鑄造的,有勁!
“老板,我們這是要幹什麽?”一名年齡最大的,最先開口道。
“先修複一下這些青銅器,再開爐鑄造幾尊銅像,最後是鑄造一口大鍾,這些可都不簡單!”
陳文哲微笑著解釋了幾句,主要是把之後的工作交代清楚,讓他們心中有數。
“修複青銅器?這些是古董吧?我們不會做!”又一名工人開口道。
“沒事,你們給我打下手就好。”
陳文哲的視線,落在了眼前的一口大銅釜之上。
這一隻保存的還算完好,只是缺失了一隻耳朵。
心中早就有數,陳文哲立即指揮工人,幹了起來。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廠裡的原材料已經準備了很多,具體使用哪些,全看陳文哲。
現在要給大銅釜補一隻耳朵,自然不會很難。
先小心的去鏽,再找來一張銅板,經過裁剪打製,用環氧樹脂進行粘接。
最後經打底作舊,立即使得修複部分與文物,達到天然如初的效果。
銅鼓的修複也是一樣的程序,主要是為了好看,又不是實用,所以,複製三足蛙,貼上去就好。
在這個過程當中,都要先去鏽,再補缺、打底,最後還要做鏽。
銅器最難的是補缺,至於修補紋飾,對於陳文哲來說,反而沒有什麽難度。
指揮著六名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麽一做就是半個月。
這一段時間,有著六名熟手幫忙,他修複青銅器的速度,比預想的還要快速。
只是用了半個月,就已經基本讓三件青銅器煥然一新。
而他要的可不是新東西,所以最後還要給它們做上紅斑綠繡。
得到這門絕活的時間不短了,可陳文哲還真是第一次使用。
接下來的事情不能著急,所以陳文哲開始為之後的計劃做準備,比如鑄造十八尊羅漢像。
這可以說是意外之喜,因為他發現,李金鯉給找來的這六名老工人,還真是個個手中都有點絕活。
比如翻砂工藝,這個會的人不少,但是真要做好的卻不多。
在這半個月當中,陳文哲也了解了這些工人的情況。
他們原來做的都是翻砂工藝,而且還都是其中的高手。
翻砂工藝,就是“砂型鑄造”。
也即是說在鑄造一件器物之時,先將下半型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填型砂緊實刮平。
下型造完,將造好的砂型翻轉180度,放上半型。
撒分型劑,放上砂箱,填型砂並緊實、刮平。
將上砂箱翻轉180度,分別取出上、下半型,再將上型翻轉180度和下型合好。
砂型造完,等待澆注。
這套工藝俗稱--“翻砂”。
這也絕對是一份好手藝,真正做好並不容易。
在製造器物的砂型時,要考慮上下砂箱怎樣分開,才能把木模取出。
還要考慮鐵水,從什麽地方流入,怎樣灌滿空腔,以便得到優質的鑄件。
砂型製成後,就可以澆注,也就是將銅、鐵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
澆注時,鐵水溫度在1250—1350度,熔煉時溫度更高。
然後還要經過除砂、修複、打磨等過程,才能夠成為一件合格鑄件。
這種工藝,用在鑄造景雲鍾上,其實也是可以的。
不過,陳文哲不會這麽做,他要嚴格按照古法鑄造工藝,來複製一件,最後看情況再說。
現在不能使用這種方法鑄造景雲鍾,也不是就沒用,因為翻砂工藝可以完美的澆鑄出青銅鑄像!
這種青銅像,在八九十年代,國內的很多鑄造廠就做過,現在很多名人銅像,都是這麽做出來的。
80年代,漢武精密鑄造廠在開拓新產品新工藝中,就用傳統的鑄造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方法,鑄製出技藝精湛、形象逼真的文物複製品、仿製品、銅像及金屬工藝品。
1983年,這個廠與當地機械工藝研究所,複製出楚曾侯乙編鍾,其工藝達到形聲俱似的水平。
1985年,這個廠鑄製了高3.9米、重3噸的屈原青銅鑄像。
同年,機械工藝研究所鑄製了聞一多青銅鑄像,高1.25米、重620公斤。
這些工藝,正好適合鑄製十八羅漢銅像!
有著現成的標本放在哪裡,陳文哲為什麽不借鑒一下?
學校要的十八羅漢,不是要流芳千古嗎?
就用黃銅或者是紫銅來鑄造,這樣做出來的銅像,幾千年都不會壞吧?
了解了工人的情況,陳文哲自然就會安排他們乾活。
最先的肯定是製造木模,有了木模,才能使用翻砂工藝。
簡單的木模,這六名工人就可以製造,他們大體做出模型,最後的修飾,由陳文哲來完成。
雖然木模再怎麽精美,鑄造出的銅像也不會太過精細,但是,基礎不好,最後再怎麽修整銅像也白塔。
所以,從一開始,他就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