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我的系統不正經》第1825章抹刷描畫拓,噴點磨蹭
打料銅器是利用銅的延展性,經過打、拋、收、悶、鏨、組焊等工藝而成器,在修複技術上也是一樣。

 再就是拓樣,青銅器缺塊了,先用紙托在缺塊的裡面(後面)畫上缺塊的形狀大小紙樣。

 在把紙樣貼在厚薄與原器相仿的紫銅板上,用鋼鏨切割下來。

 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用到鈑金工藝。

 拓樣銅板,經過打、拋、收等工藝處理成為一個定形的補塊。

 打,是利用平錘將一塊銅板打薄,以達到合適的厚度;

 拋,是將切割下來的平面銅板補塊,用圓頭凸面錘打出鼓形,以符合原器物的形狀要求;

 如果拋得太鼓了,也可以在圓頭鐵棍拐砧子上收,一拋一收以使適合原器形要求為止。

 這些是在青銅器製作工藝之上沒有的,而一些表面紋飾,或者製作紋飾的工藝,經過漫長的時間,肯定要受損。

 比如使用鏨花工藝製作的紋飾,如果受損了,肯定還要用原工藝補齊。

 鏨花是一種用鋼鏨在銅板上,雕刻花紋的技術。

 當然,在這裡肯定不止是因為製作工藝需要鏨花。

 古代青銅器上多有紋飾,有的還有銘文。

 對於破殘青銅器的缺塊補配,僅僅鑲上花面銅板還不理想。

 還應該雕刻出同原件風格統一的紋飾、銘文,這就要鏨花。

 鏨花工藝除了要掌握雕刻技術外,重要的是要熟悉和掌握古代各個不同時期銅器紋飾的風格。

 同時還必須會根據花紋的深淺、寬窄、變化形式。

 自己打製各種直刃、彎刃、鏟、溝、平、踩、挑、抹、眼等鋼鏨。

 兩隻手,一把錘,加上幾根鋼鏨,要刻出多種多樣的流暢的花紋,這是一門技術。

 鏨花的過程跟製作銅器是不同的,修複銅器鏨花是先在素面銅板的補塊上,根據原來的紋樣,將需要補雕的花紋延續描繪出來。

 然後用鏨花膠,將要鏨花的補塊,或成件在膠板上粘結實;

 如果是瓶、壺等中空器物,鏨花就可以在器內灌滿膠。

 等膠冷卻變硬,就可以用鏨子鏨刻紋飾了。

 紋飾雕刻後棱角、邊沿都較鋒利,必須磨光,最後用磨炭蹭圓滑。

 完成後加熱,取出鏨花膠,一個青銅器的補塊就完成了。

 補配的另一種方法,是翻模鑄造。

 當器物的缺塊,在原器上還能找出它的相對應的形狀和紋飾部分時,那麽,可以在原件上進行翻模鑄造。

 以前傳統的工藝是用土模搬砂披砂造型,後來改為用石膏和紅磚粉翻造模具。

 用石膏和紅磚粉及耐火材料的混合料,在原件相應部分翻模。

 風乾再在烤爐中燒紅,取出後澆注銅水成形。

 形塊再按照原件上短缺的大小銼好,花紋經過雕刻整理能與原器對接,成為一個完整的青銅器補塊。

 這門工藝不管是在製作青銅器,還是在修複青銅器上,都算是頂級工藝。

 當然,修複一件青銅器,最簡單的工藝,應該就是焊接。

 焊接在傳統的技術中有兩類,一類是“銅焊”,一類是“錫焊”。

 “銅焊”比較牢固,古代有熟紅、黃、白銅等,鍛打製成的銅器銜接處都用銅焊。

 銅焊就是熔焊,需預先準備好銅焊料。

 焊接時需要以硼砂熔焊,技術上主要掌握火候。

 古青銅器都不采用這種工藝,一般用錫焊接。

 它能焊銅、鐵、金、銀,焊接溫度比較低,對原件的破損傷可以控制在最小限度內。

 所以,在對古代青銅器的修複技術中,包括補配、組焊,基本上是錫焊。

 錫焊技術主要是運用焊接工具焊燙、拉、掛,其技術都集中在烙鐵尖上。

 這個使用現代技術,肯定能夠做的更好,因為焊接技術到現在已經被發揚光大了。

 反而是一些使用手工藝的技術,現代人不太擅長了,比如對塊。

 這是根據破碎銅器的形狀、紋飾茬口找塊拚對,並劃上記號。

 還有銼口,一般是選擇沒有花紋的背面銼成坡口。

 銼斷面的三分之二,保留靠花紋面的茬口。

 這樣能保證在焊接後的花紋面,嚴絲合縫。

 對於銅鏡來講,鏡面(光潔面)應該光滑平整,所以在焊接時不能焊在光滑面上,應在紋面和邊沿焊接。

 在銅鏡的花紋面用刀刻成棱形口對好進行跳焊,也就是間隔焊接。

 銅器由於受到腐蝕,銅性差別很大。

 銅性好的能焊,銅性差的難焊。

 茬口為紅磚色的,還可以沾錫焊,但是要多燙口;

 青磚色或淺綠色的茬口,則已無法焊接,只能用粘合劑粘接。

 對於銅鏡,由於是在花紋面焊接,所以只能用點焊。

 對於鎏金件的補塊,必須用銅焊,否則無法鎏金。

 經過焊接的青銅器,應該在蒸餾水中浸泡一天,以清除焊錫帶來的有害物質。

 修複好了,一般都需要加固。

 也就是說,破碎青銅器焊接成型後,對焊縫還要加固。

 這一道工藝就是在焊縫中填加粘合劑,使焊縫結合牢固。

 既然最後還要加固,那麽修舊如舊的情況之下,肯定還需要作鏽。

 一般在銅器表面最底層的光滑層,在傳統修複技術上習慣稱地子,在它的上面為鏽塊。

 青銅器的表面修飾,首先是從作地子開始,而後一層層往外做鏽塊。

 銅器的地子實際上是銅器經過埋藏,或受到環境氣體侵蝕,而形成的緊密地附著在銅質表面的腐蝕膜。

 青銅器的地子有黑漆古地、綠漆古地、灰漆古地、黃漆古地、棗皮紅地、水銀浸地、翻銅地等等。

 古代銅器經過使用收藏,有摸有擦。

 因而,銅器的地子、花紋色調柔和。

 在做地子時,對於新配的補塊,要用腐蝕材料腐蝕成舊色。

 然後用粘合劑及各種礦物顏料,塗抹在表面。

 乾後再用粗布擦,使其形成同原件地子一樣的顏色及質感。

 地子如果用瓷漆來做更好,然後再用抹、刷、描、畫、拓、噴、點、磨、蹭等辦法,粘合劑和礦物顏料來做成鏽塊。

 直到與原件協調-致為止,至此一件青銅器的修復工作才算完成。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