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的系統不正經》第1649章官哥分明
哥窯有開片,官窯也有開片。

 哥窯有紫口鐵足,官窯也有紫口鐵足。

 那麽這個歷史上,是不是這官窯和哥窯是一種東西呢?

 有一種認為說確實是這樣,因為在南方的吳語發音中,北方人聽起來官哥不分的。

 所以,有人認為它本身就是一種瓷,就是宋代的官窯。

 因為略有差異,被人為的分成官哥兩種窯口。

 還有第二個疑問,就是有學者認為,哥窯不是創燒於宋,而是創燒於元,只是彷宋官而已。

 換句話說,他認為哥窯是元代人彷宋代的一種東西。

 因為哥窯的記載,就在元末明初。

 元末孔奇《靜齋至正直記》:乙未冬在杭市時,市哥哥洞窯器者,一相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憂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雲,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

 他說的什麽意思呢?說乙未冬是指1355年,元至正15年。

 他在杭市的時候,在市場上買了這麽一個香鼎。

 是個哥哥洞窯的,它當時不叫哥窯,是兩個字,哥哥洞窯。

 說這個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

 就是說,你看著挺新的,但是覺得還是像舊的一樣。

 看到的人,就感到很疑惑,鬧不清楚。

 那麽碰到一個老頭兒,叫王德翁,他說什麽呢?

 他說:“最近,哥哥窯燒的像古官窯,你不可不細辨,你得好好看。

 那麽從這個信息中告訴我們,他認為哥窯是元代的晚期出現的彷品。

 當然,到現在哥窯被人成為宋代名窯,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有幾點,第一點就是造型。

 就是我們看到的哥窯,跟官窯的造型沒有大的區別。

 沒有看到一種極特殊的哥窯,超過了歷史的局限。

 比如它是元代的造型特征,但是它是哥窯,沒有碰到。

 碰到的哥窯。都是跟宋代的造型一致的。

 第二點釉色,釉色不符合元人的審美觀。

 哥窯的瓷器,官窯的瓷器,所有瓷器的釉色都不符合元人的審美觀。

 再說背景也不一樣,元人不喜歡用青瓷,元人尚白尚藍。

 元代人喜歡金戈鐵馬,馳騁千裡的這種感覺。

 他並不喜歡宋代人這種小橋流水的感覺,所以從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中判斷,不可能是元代複製宋代的官窯。

 所以,說哥窯是彷官窯的可能性是非常小。

 當時光過去了幾百年,我們在收藏市場上,是否還可以找到哥窯瓷器的影子呢?

 如果有,那它們的真假如何?

 哥窯的存世量,還是比較大的。

 因為明代的早期,有彷製燒造,就是宣德時期。

 尤其到了雍正乾隆時期,又一次開始大量的燒造。

 所以我們現在碰到的哥窯,大致都是清代彷製的。

 所以哥窯瓷的鑒定還是很重要的,首先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

 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

 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

 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

 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

 瓷胎滿釉器,有“紫口”而無鐵足。

 而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

 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再就是釉色,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澹不一。

 哥窯的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

 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

 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

 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

 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

 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

 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再就是看底足,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

 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也是哥窯最特殊的一種特征,攢珠聚球!

 就這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謂“攢珠聚球”,也叫聚沫攢珠。

 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

 “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彷作的特征,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

 】

 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

 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

 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

 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

 “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這種等級的瓷器,最出名的應該是一件損壞的盤子。

 2011年7月4日,故宮博物院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在對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發生文物損壞。

 事故發生後,故宮博物院成立事故調查組,徹查事故成因。

 經過反覆模擬試驗和多次專家論證,在十日前得出初步結論。

 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實驗室科研人員操作失誤,導致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致使國家一級文物青釉葵瓣口盤受到擠壓損壞。

 發生損壞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呈六瓣葵花式。

 它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

 線條富於變化,為宋代哥窯的代表作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