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習醫雜記》耳濡目染習中醫
  我的爺爺是以前部隊裡的衛生員,那些年農村缺醫少藥,退役後便在村裡做起了赤腳醫生,後來父親接了爺爺的班這些年一直在村裡開診所。

  這兩年我考上大學後爺爺跟我講他年輕時有一個推薦名額可以去上大學學醫,只是每年要交一些糧食,但那個時候家裡窮,沒有能力承擔只能放棄了這個名額,讓給了鄰村的一個人,那個人如今已經做到院長退休好多年了,這也許是爺爺內心中的遺憾吧。

  從小到大對醫學算是略有熏染,爺爺和父親主要從事西醫工作,但是也會用中醫的一些方法。很清楚記得我們村子裡小孩胳膊脫臼,崴腳都來找我爺爺複位治療,都是鄉裡鄉親的從來不收錢,鄉親們會帶盒煙或者帶一些糖什麽的表達謝意。

  我五六歲的時候就天天在診所裡待著了,我的家和診所都在一個村裡,我的媽媽也跟著我爸爸幹了醫生,那時做醫生沒有現在那麽複雜。我晚上在家睡覺白天在診所玩,不知不覺成長至今,我在西醫治療的環境中長大,卻沒學好西醫,反而對中醫情有獨鍾。

  小時候經常跟著爺爺奶奶住,爺爺也會偶爾研究易經八卦什麽的,時不時的教我一點陰陽五行之類的知識,最起碼記住了五行相生相克。

  記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老太太下巴脫臼,當時患者的家人來叫我爺爺說:三哥俺大娘嘴掉了,你看看怎麽弄?。爺爺帶著我立馬趕過去,我在路上問爺爺嘴怎麽可能掉了呢,掉了還能吃飯啊?,爺爺跟我說:是骨頭錯位了,不是嘴真掉下來了。

  患者是一個老太太約有七八十歲,不能說話只能嗚嗚呀呀的打招呼,我爺爺對她說大娘你先別說話了坐這裡等等,給家屬要了一盆水洗洗手然後在手上包了一塊毛巾(防止咬傷)用手扣住老太太的嘴向外一拽就恢復正常了,並給老太太說這幾天別吃硬的少說話。

  我很好奇問這是怎麽回事,爺爺對我講這就是頜骨關節脫離了原來的位置,咱給她把錯位的骨頭放回去就好了。

  下頜複位方法附於此:

  下頜關節脫位,俗稱“掉下巴”。以耳前關節區疼痛,不適,下頜不能正常活動為特征。“掉下巴”後應及時複位,複位後限制下頜活動,複位前,術者應讓患者作好思想準備,精神不宜緊張,肌肉要放松,必要時,複位前可給鎮靜劑。兩拇指明確是雙側或是單側脫位,以便複位時協調用力。常用的手法複位有口內法、口外法、頜間複位法三種。

  下頜關節複位口內法:

  患者端坐位(但頭部緊靠牆壁),下頜牙合面的位置應低於醫者兩臂下垂時肘關節水平,術者立於患者前方,兩拇指纏以紗布伸入口內,盡可能放在下頜磨牙合面上,其余手指握住下頜體部下緣。複位時拇指壓下頜骨向下,力量逐漸增大,其余手指將頦部緩慢上推,當髁狀突移到關節水平以下時,再輕輕向後推動,此時髁狀突即可滑入關節窩而得複位。有時在滑車回關節窩時能聽到清脆的彈響聲,在即將複位閉頜時,術者拇指應迅速滑向頰側口腔前庭,以避免咬傷,當兩側同時複位有困難時,可先複位一側,再複位另一側。

  下頜關節複位口外法:

  病人和術者的體位同口內法。複位時,術者兩拇指放在患者兩則突出於顴弓下方的髁狀突之前緣,即下關穴處,然後用力將髁狀突向下方擠壓。此時患者感覺下頜酸麻,術者同時用兩手的食、中指托住兩下頜角,

以環指、小指托下頜體下緣,各指配合將下頜角部和下頜體部推向前上方,此時髁狀突即可滑入關節窩而得複位。此法優點是沒有咬傷術者拇指的危險,不需要太大的按壓力量。  下頜關節複位頜間複位法:

  病人體位同上述。如複位右側,術者站在右後方,複位左側時術者坐於病人左前方,左手掌及手指托持頦部,右手如握筆式,將一圓形軟木棒(約5~10毫米為宜)放在最後上下磨牙間合面上。複位時,左手穩重用力托於頦部,使之向上,當髁狀突向下移動到一定程度時,左手掌間即會感到下頜車在移動而不穩定。此時右手乘勢迅速轉動軟木棒向前方,同時托頦部向後使髁狀突滑入關節窩,隨即抽出木棒,一側複位後,再複位另一側。

  小孩子玩耍起來比較調皮而且發育還不完善特別容易胳膊脫臼,經常有村裡的小孩子胳膊脫臼後家長帶著孩子來尋我爺爺複位,我們俗稱“捏胳膊”只見我爺爺捏住小孩的胳膊轉一轉推一推聽到咯噔一聲胳膊就能動了,在囑咐家長一聲讓孩子休息幾天恢復恢復,以後得注意點別形成了習慣性脫臼。

  兒童肩關節脫臼:先把手臂伸直,然後用左手大拇指找橈骨頭,橈骨頭位於肘關節的下方,外側肘關節下方能摸到骨性的突起, 就是橈骨頭。然後用左手大拇指往後、內方向使勁按壓。同時右手要使前臂外旋,就是所謂的旋後,旋後還要慢慢的屈曲肘部,反覆做2-3回,就能聽到複位的聲音或者手上感覺到咯噔一下,這就是複位完成。

  偶爾也有一些外地來的人找我爺爺治療濕疹什麽的,那些人都是聽別人說的我爺爺治療濕疹很管用,打聽後來找的,那時還小記得不是很清楚,我爺爺總是讓來治濕疹的人去挖一些蚯蚓帶過來,忍不住好奇問爺爺讓他們挖蚯蚓幹什麽?但當時我太小了爺爺也只是簡單的回的我用來做藥。

  後來我考上大學學了中醫專業,開學前和爺爺在一起種樹時突然想起小時候爺爺用蚯蚓治療濕疹,便問爺爺怎麽做那個藥,爺爺跟我講這個藥用了幾十年了,效果很好,用鮮蚯蚓洗淨剪斷搗成泥100g生薑二兩擠汁混合過濾,加白糖調和外塗適量,每天塗抹三次就可以,也可以用來治療燙傷。

  後續我的經驗積累中發現“蛋黃油”用來治療濕疹也有非常好的療,效製作方法:準備250g血余炭(打碎)200g紫草和兩公斤蛋黃油,自己製作的話可以酌情減量,蛋黃油可以自己熬,先給蛋黃油加熱,然後加入血余炭一直熬到起沫,在繼續熬一會沫就退去了,這期間大概需要半個小時,熬好後靜置等溫度降下來(一定要冷卻下來不然加入紫草的時候會燃燒),然後加入紫草浸泡半個月,最後過濾出來裝入小瓶內就可以用了。我自己用的時候也試過腳氣,濕疹等各種皮膚病,都有較好的療效。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