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遼青帝》22
  蕭麒來了興趣,她想登上長城觀景,黃浩也遷就她,令人馬停下來休息。他和蕭麒徒步登上城頭,往遠處眺望,見雲蒸霞蔚,群山疊嶂,氣象萬千,如臨九霄之上。

  蕭麒感歎道:“夫君啊,你們漢人真是了不起,一千年前就能創造出如此浩大的工程,真是人間奇跡呀!”

  黃浩道:“是啊!秦始皇雄才大略,他不僅統一了六國,還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建立了大一統的帝國。只可惜這位至高無上的皇帝太過急切了,想把幾代人才能做完的事情一次性做完,老百姓哪能承受的住啊!這煌煌的帝國被他搞得人心背向,天下苦秦久矣。果然好景不長,他死後趙高弄權,大秦帝國隻維持了二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

  蕭麒表情嚴肅的說道:“夫君,妾身看來,這趙高弄權雖說是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呢。”

  黃浩見妻子突然一本正經,不解其意,好奇的問道:“以麒兒之見,秦朝覆滅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呀?”

  蕭麒道:“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儒生出於對秦朝廷的忠誠,批評時政,發表議論,秦始皇要能從諫如流,采納儒生建議,輕徭薄賦,減少酷刑,安撫民心,施以教化,使民俗和諧,知禮儀,尊長愛幼,各守其分,則天下安穩。縱有陳勝揭竿而起,也不會形成天下景從,應者雲集之勢。即便有劉邦之狡、項羽之勇,百姓都不響應,他們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成不了氣候呀!可是秦始皇不僅不采納儒生的建議,反而焚書坑儒,這是他自斷膀臂、自毀長城之舉;而他又施嚴刑峻法,大修長城,勞民傷財,弄得民不聊生,以致人心思變。所以有人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牆倒眾人推,秦安有不亡之理?後來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深知儒學乃安邦治國之道,穩定社稷之策也。因而成就了漢家四百年之天下。”

  黃浩聽完蕭麒的一番宏論,忍不住哈哈大笑。半響,才止住笑調侃道:“麒兒這是要進諫嗎?可惜我還不是皇帝哦。這幫儒生真是無孔不入啊,見我登遼欣欣向榮,也想來分一杯羹嗎?”

  “夫君何出此言?難道妾身說的不對嗎?”蕭麒撅著嘴說道。

  “對,也不對!俗話說的好啊,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儒家好大言,說的道理也牽強附會。”黃浩搖搖頭,又說道:“夫人啊!秦朝之所以滅亡,跟獨尊儒術沒有一個銅板的關系。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跟你說那些道理的儒家門徒,是在為儒家臉上貼金啊。”

  “哦!還有別的原因嗎?妾身願洗耳恭聽。”蕭麒一本正經的說道。

  黃浩把妻子引到一個避風的位置,在台階上鋪上地毯,等夫妻兩人相對而坐,這才說道:“既然夫人願意聽,為夫就和你說道說道。嗯,從哪裡說起呢?我們分析歷史,應該針對當時的環境來考慮問題。在我看來,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其一,秦朝是一個以法家理念為治國原則的國家,秦國雖然靠法制而興,但是在統一六國之後,原有的制度開始出現僵化,而秦朝卻因循守舊,不思變通。如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因為大雨延誤了戍期,這本是一個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可以免責。但是秦法卻不問經過,只看結果,最終迫使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由此可見一斑。”

  蕭麒琢磨的一下,點點頭承認道:“秦法苛刻,夫君這樣說,倒也算是一個理由。還有呢?”

  “其二呢,

那就是秦朝的暴政使得老百姓無法忍受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是以耕戰立國,力求將全國所有的資源都供給到軍事上,這在六國紛爭的大爭之世非常有效,但卻不適合於統一後的長期發展。尤其是秦朝在統一後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長城、秦皇陵等耗費巨大的工程。同時秦朝的官吏也殘暴不仁,因此秦朝的普通民眾負擔過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政。唐太宗說的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朝失去了民心,不滅亡才是件怪事!”  “對呀!儒家也沒說錯啊!”蕭麒頓時來了精神,反駁道:“如果秦始皇采納儒生建議,輕徭薄賦,減少酷刑,安撫民心,施以教化,使民俗和諧,知禮儀,尊長愛幼,各守其分,則天下安穩。秦朝如果獨尊儒術,不就不會滅亡了嗎?”

  黃浩冷笑道:“可獨尊儒術,廢黜百家,真的就能做到天下太平嗎?漢朝又是怎樣滅亡的呢?晉末五胡亂華是怎麽來的呢?那時候的朝廷有多少儒生當政?尤其是儒家說的天人感應,五行輪回這些歪理學說,危害很大呀!五胡亂華時,有多少被毒害的儒生投靠了異族,成為了殺害同胞的幫凶,這些人的眼中只有權利,只要能掌權,投靠誰都無所謂。因此,儒家學說也有很多糟粕啊!”

  “那照你這樣說,儒家學說都是毒藥嘍?那為什麽你們漢人這麽多皇帝推崇這門學說呢?”蕭麒氣鼓鼓的爭辯道。

  黃浩微微一笑,說:“因為當皇帝的需要啊!當然這是另一個問題了,儒學也有可取的地方。我剛才說過,看問題不要只看表象,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分析問題。儒家思想是在什麽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呢?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大亂”時代,這一時代長達五百五十年之久。本來西周王朝是個大一統的王朝,實行的是諸侯分封製管理辦法,但由於周幽王的昏庸無道,周朝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的實際統治執行力,各諸侯分裂成大小不一的國家,為了爭奪土地與人口,這些國家互相征戰兼並,老百姓苦不堪言。“

  ”所謂“春秋無義戰”,其實戰國更無“義戰”,發生戰爭的原因就是赤裸裸地搶地盤,只不過有時礙於道義上的臉面,而尋找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罷了。所謂“亂世出英雄”,“諸子百家”橫空出世,紛紛提出各自的“救世之道”,大亂之世,竟然形成了空前的思想繁榮局面。”

  第一次聽丈夫滔滔不絕的講古,蕭麒來了興致。陪同的官員也興致勃勃圍攏了過來,聽聽主公講他的治國之道。

  黃浩也不介意,繼續說道:“你們發現沒有,任何的學說,想要在當時立足,必須要合乎時宜。諸子百家,其實最著名的是諸子十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名家、農家、雜家、小說家,而在歷史舞台上最活躍的,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和雜家,他們各抒己見,周遊列國遊說君王采納他們的政治主張,其中法家提出的思想因為“合乎時宜”,多被各諸侯王采用。”

  “其中管仲在齊國為相,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變法圖強,成為春秋第一霸;子產在鄭國將刑法鑄在金屬鼎上,使鄭國成為春秋初期最有影響力的諸侯之一;李悝在魏國受到重用,“盡地力之教”,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吳起不但是兵神級人物,還是法家的傑出代表,他在楚國“明法審令”,使楚國成為當時匹敵強秦的大國;申不害在韓國“內修政教,外應諸侯”,成韓國在夾縫中得以生存,令諸侯不敢小覷;商鞅更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始皇統一全國打下良好基礎。”

  “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雖然死在了秦國的監獄,但他是死在了李斯的嫉賢妒能,其思想被李斯繼承並在秦國實踐,李斯因此成為商鞅之後秦國的法家代表,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全國。李斯更是其中的翹楚。在其他諸子百家極力向各諸侯王推銷他們的政治主張不被采用時,法家牢牢佔據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舞台。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代表除韓非子被陷害未受重用外,其他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子產、李悝、申不害、吳起、商鞅、李斯皆受重用,並在各自的諸侯國實行變法圖強。”

  “為什麽法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受重用,因為他們提出的政治主張符合當時大亂的政治環境,“以法治國”可以使國家在短時間內得以強大,在弱肉強食的亂世環境中先生存下來。“因時立法,因事製禮”成為法家的重要特點,法家的“法、術、勢”理論根據各國的國情,在不同的諸侯國中得以應用,並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效果。其中秦國因為擁有商鞅、李斯這兩位法家大家,而終得天下。由此可見,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前,法家才是最合時宜的!因此,那時候的儒家思想只能夠邊緣化,也沒有成為主流。”

  眾人聽了,都若有所思。蕭麒也眉頭緊蹙陷入了沉思。

  黃浩微微一笑,繼續說道:“你們就會問,咦?為什麽是儒家笑到最後呢?還是那個道理——合乎時宜!其實啊,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是諸子百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學術流派,同時也因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笑到最後。孔子作為儒家鼻祖,其實在當時就非常有影響力,是宗師級人物。你們不妨細想一想,孔子當官時間並不長,幾個月的司寇而已,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只是一個學術流派的代表,充其量是個著名的學者,但他擁有的資源,卻是“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三千人是個什麽概念,何況裡面還有當時的“首富”子貢、勇士子路這樣的傑出人物。”

  “孔子帶著他的一部分弟子周遊列國,但並沒有哪個諸侯王任他為相,采納他的政治主張。孔子之後的孟子、荀子等大家,和孔子一樣也只是個學者,遭遇和孔子大同小異,政治上並不得志。其思想雖然影響深遠,但在當時完全可以用“落魄”來形容,累累如喪之犬。孔孟之道在當時為什麽不受重用,恰恰因為是不合時宜。當時是大亂之世,強調什麽“禮”,什麽“仁”以及“三綱五常”是沒有市場的。”

  “諸侯王想的是如何富國強兵,不被其他國家兼並,孔子那一套對諸侯王來說,恰恰是“道德枷鎖”,誰會想給自己套上“道德枷鎖”呢?但儒家學說在當時也有用處,就是給別人套上“道德枷鎖”,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儒家學說雖然是亂世不被采用,但在大一統的王朝裡,卻是最好的統治工具。所以到了漢武帝時候,經過儒者董仲舒提出,立即被皇帝采用,成為影響長達千年的思想工具,直到如今這個亂世還產生廣泛影響。呵呵,這孔夫子大概也不會想到,他在死後能留下這麽大的名聲,超過春秋戰國時期名聲的百倍千倍。大唐帝國會落到如今的地步,諸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獨尊儒術”難道就沒有問題嗎?”

  大家沉默不語,一時間消化不了剛才的內容。還是蕭麒打破了沉默,她問道:“你剛才說秦國滅亡有幾個原因,你才說了兩個,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黃浩笑了笑,說:“好吧!我們回到前面的話題。我剛才說了兩條秦國滅亡的原因,我現在說第三條,那就是秦國的政府運轉出現了問題,到了後期,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後也不過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這樣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後,以數百人那麽多,就能“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見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頓了頓,黃浩繼續說道:“至於第四點,那就是秦朝的大軍多在邊疆,內部空虛。在陳勝、吳廣起事之時,秦朝的大軍不是在邊疆抵禦匈奴的入侵,就是在嶺南一帶,內部的兵力極其空虛。這主要是因為秦始皇在收繳了天下武器後,自以為沒有人敢再起兵作亂了,所以放松了對國內的防禦,而將目光放到了對外擴張上。”

  “最後有一條關鍵的原因,那就是秦始皇的突然暴斃,因為事出倉促,根本來不及安排後事。他完全沒想到奸臣趙高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敢篡改遺詔,處死扶蘇和蒙恬,讓昏庸無能的胡亥登上了皇位。此外,六國的後裔從未放棄復國的目標,他們一直在默默等待著一個推翻秦朝的時機,尤其是同秦朝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楚國後裔,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最終秦朝也正是滅亡於楚國後裔項羽。”

  說到這裡,黃浩雙手一拍,戲謔道:“總而言之,從這幾點看,秦朝的滅亡和儒家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這才是事實的真相!秦朝滅亡後,很快就建立了西漢。可當時儒家也沒有馬上得到重用,漢高祖劉邦他也看不起儒生,還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漢初的文景之治,西漢學前面幾個皇帝治國采用的是黃老之術,由此可見,所有的學說都有自己的作用,並不是非儒學就不能治國。作為一個成功的上位者,肯定會選擇最適合當時情況的學說。不能夠偏聽偏信,否則,這個國家是要出大亂子的。登遼今天為什麽能夠發展的這麽快,不是我黃浩采信了哪一個門派的學說,就會達到這樣的成果。恰恰是我博采眾長,把諸子百家的長處都拿來我用,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環境畢竟有著那個時代的特殊性,不管是哪門哪派,這些思想都將成為我們中華文明的思想源頭,直到今天還在不同的領域影響著我們,成為中華文明基因的一部分。所以我是反對獨尊儒術的。你們想想,這些都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財富啊!豈能棄之如履。我們應該從各門各派中博采眾長,把有用的部分綜合起來,用邏輯的思想把它串聯起來,形成一門新的學說,我把它稱作科學。當然這個想法還不成熟,我也是在摸索之中。”

  黃浩與妻子的聊天,被現場的官員記錄了下來。他的思想對後來遼國的建立影響很大,也促進了其他學說的發展。為了皇權的穩定,黃浩最後還是重用了儒家門徒,但是他推動了儒學思想的改革。這種揉和了後世科學思想的新學說被儒家稱作——新儒學。

  眾人散開後,夫妻兩人繼續談古論今,話語十分投機。黃浩愛蕭麒的美麗聰慧;蕭麒愛黃浩的王者霸氣和博學多才。二人越聊越情投意合、似漆如膠了。

  一隊人馬過下了長城,沿著山路迤邐而行。漸漸下了山,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望無邊的平原。只見阡陌縱橫,綠麥如茵,時見小橋流水,村煙嫋嫋,又是一番清新亮麗的景象。二人一邊觀景,一邊談笑風生,不知不覺就到了榆關。

  ——————

  榆關即後世的山海關。又稱渝關或臨閭關,是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榆關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冀遼在此分界。

  這時候的渝關在撫寧縣東二十裡。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裡,非常險要,是隋開皇三年(583年)所築渝關關城。渝關關城的城池,周長約四千米,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關城是渝關的中心,呈不規則梯形,西北和西南轉角處呈圓弧形,未設角台。

  關城城垣周長四千余米,城高十一米,厚達六米。東牆為長城主線,關城東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門,四門城台上均建有城門樓。關城四門之外均築有甕城,偏側開門。城牆的東南、東北隅處於長城主線,各建有東南角台和東北角台,角台上分別建角樓,是關城轉角處防禦性建築,鎮東樓南北兩側還建有臨閭樓和牧營樓。在關城的東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設水門一座,牆外有護城河環衛,河中可以停泊軍艦。

  黃鄴早就帶著榆關的文武官員在城門外等候,遠遠的見到黃浩一行,趕緊迎了過來。眾官員紛紛上前和黃浩夫婦見禮,寒喧了一番。黃浩夫婦在眾人的簇擁下進了城裡,黃浩見這座小小的關城路兩旁竟然商鋪鱗次櫛比,行人車馬,往來不絕。蕭麒嘖嘖稱奇,認為果然繁華非塞外能比。

  可黃浩心中奇怪,怎麽剛剛經歷過大戰,這地方一下子就繁榮了起來?這實在有些不合常理呀。他看向黃鄴,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呵呵,”黃鄴笑道:“大都督,咱們這次可佔了大便宜了!平盧亂了,現在打成了一鍋粥,關內的人都往這邊跑。能不繁榮嗎?”

  “怎麽回事?”黃浩問。

  黃鄴立馬娓娓道來:原來,平盧節度使李匡威是已故盧龍節度使李全忠的兒子。其父李全忠於光啟元年(885年)奪取盧龍軍,成為盧龍節度使,次年,李全忠逝世,父親死後,李匡威繼位為盧龍節度使。李匡威本事不大,卻好色成性,簡直是個色中餓魔,眼睛裡就看不得美女。

  他的弟弟李匡籌的妻子張氏長的很漂亮,去年三月,李匡威與李克用爆發了戰爭,他出發營救成德王鎔之前與家人會別時,李匡威酒後亂性,竟然將弟媳奸淫,從此李匡籌對其懷恨在心。

  今年年初,李克用再次進犯幽州。李匡威與王鎔共同抵禦李克用。在元氏(今河北境內)取得勝利。前不久,李匡威從鎮州率兵回幽州,到博野的時候,其弟李匡籌已經佔據幽州,自稱盧龍留後,並派兵討伐李匡威。李匡威大敗而逃,投靠了王鎔。

  這家夥賊心不改,又想謀奪王鎔的基業東山再起,結果事情敗露,最後死在了王鎔手裡。其部眾大部分逃回幽州,投靠李匡籌。因為政變,平盧軍一部分亂軍搶劫了登遼的商隊,搶就搶了吧,還把商隊的人殺了個乾乾淨淨。這下子惹毛了背嵬軍將士。

  黃鄴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將,更加不能忍。他調動疾風都所以殺了作亂的平盧軍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進攻榆關。本來騎兵打這種堅固的城關沒有多少把握,但事情就這麽湊巧,平盧軍發生政變後,李匡威的老部下人心惶惶,恰好鎮守榆關的軍官就是李匡威親手提拔的,打開城門,直接投降了背嵬軍。

  不久前,李匡籌還打算派兵來奪榆關,結果軍隊走在半路上,就聽聞盧龍軍劉仁恭發動了兵變。此時的劉仁恭帶領的士兵正在戍衛蔚州,輪換期到了還沒有返回幽州,加上將士又思念家鄉。於是,劉仁恭就發動兵變,隨後又率兵回幽州攻打李匡籌。攘外必先安內。無奈之下,李匡籌派人和黃鄴達成協議,割讓榆關給背嵬軍,兩軍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沒想到,原本就羨慕登遼生活的幽燕老百姓聽說背嵬軍佔領了榆關後,頓時引發了一番移民潮。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幽州的老百姓不管貧富,紛紛扶老攜幼逃往關外,逃避戰火,投奔背嵬軍,當地民政官員一統計,發現本地竟然增加了三萬人口,頓時樂壞了!今年的業績可算是看得過去了。

  這些老百姓就近安置在了柳城縣附近幾個鄉。這柳城縣離榆關只有二十裡不到,駐守榆關的背嵬軍士兵的軍餉高,出手大方,人又和氣。消費能力很強。很多幽州移民過來的老百姓本來就是商人,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商機。

  於是,他們安定下來後,就紛紛跑到榆關開店,這才有了榆關今天的繁榮景象……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