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武當俞岱岩》第3章 別拿綿掌不當絕學
  神拳門的功夫俞岱岩在山上曾聽師父講過,也在《江湖散手》中看過,這門派中的武功大多出自將門,是沙場武學傳承。雖然練的也是內外兼修的法門,不過硬橋硬馬的手段佔了大部分。

  從焦仲身上的氣機來看,俞岱岩判斷他的內功修為要稍強於自己,實力應該是二流中期左右。

  至於那兩個師弟則最多打通一條經脈,是江湖中最常見的三流水準。

  當然這些都是俞岱岩的猜測判斷,沒交手的時候說什麽都是虛的,打不打得贏要打過才能知道。

  俞岱岩暗中調節周身筋骨姿勢,方便發力;除腳下運起兩團真氣之外,催動《無極玄功》內勁使體內陰陽二氣交匯盤旋,而剛猛的《武當九陽功》的九陽真氣則沉入會陰,藏起鋒芒。

  焦仲見兩個師弟封住了俞岱岩的退路,便滿臉堆笑,雙手各提著一個酒袋,左手把一個酒袋遞向俞岱岩:“小道長不一起喝點嘛,我敬你,喝完酒......好上路!動手!”

  焦仲伸手遞酒是假,偷襲暗算是真,左手遞酒,右手揮拳,拳力剛猛、聲有風雷,一拳直取俞岱岩小腹,拳勢未盡,左手就跟著遞出了第二拳,第二拳聲威氣勢更盛。

  焦仲雖然年輕,可也是個老江湖了,在江湖上活得長久的人,就沒有傻子。

  實力比俞岱岩強,還有師弟在邊上圍攻,這樣優勢的局面仍選擇偷襲,不得不說焦仲這人貪婪歸貪婪,做事還是比較謹慎的。當然也很下作,傳出去也令人不齒。

  焦仲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原本也不打算節外生枝,可惜“的盧”寶馬實在是太珍貴了。這個俞三是武當山的門人,武功必然不會弱,好在嘴上絨毛還沒掉乾淨,這年紀終歸是厲害不到哪裡去的。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殺人滅口之後就是個死無對證,張三豐武功天下第一,也終歸是道德之士,無論如何也不能不講道理,這就叫做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欺負道德君子這種事,焦仲可沒少做,就連他自己的親生大哥焦孟這種眼裡揉不得沙子的讀書人,他都坑害過,不過可惜了他那小嫂子“崔飛煙”抵死不從,這種書香門第出身的大小姐的氣質與烈性,當真不是外面煙花之地出身的女子能比的。

  ——————————

  看到焦仲襲來的右拳,俞岱岩早有提防,自然是不會著了道,不過焦仲的拳力、招法還是讓他吃了一驚。

  這招數顯然不是神拳門的,和神拳門的套路相比,看似都是剛猛強勁、直來直去的拳法,但相比神拳門的“常勝神拳”,這兩拳的差別在於讓人避無可避,拳路中隱隱把閃躲的路線都給封死了。

  俞岱岩的內功修為和焦仲相比最多伯仲,甚至還要弱上幾分,氣機、閃躲路線都被封鎖,這兩拳只能硬接或者用巧勁卸掉。

  好在武當的功夫當真是江湖武林中的一絕,尤其善於對付這種剛猛路數,而且道家武學向來氣脈綿長、韌性十足,更是遇強則強,甚至以弱勝強也不在話下。

  這兩拳俞岱岩以現在的修為是可以硬接下來的,不過終歸要受點小傷,用巧勁卸掉倒不是難事,需要擔心的是這招數後面的後招,如此精妙的拳法不可能只有兩招。

  俞岱岩一身本領最強的乃是刀兵,而刀兵懸在左腰,近身搏鬥一是沒有空間施展,二是電光石火之間根本拔不出來。

  終究是江湖經驗淺,貪圖將刀兵懸掛腰間方便省事,如果是持在手中就可以用刀柄坐判官筆來抵擋一二,

再順勢拔出兵刃攻敵,不說順利脫險,就是把這三個人都留下也不是夢話。  俞岱岩雙腳踮起,兩腿微屈,左手下按壓住焦仲的右拳陽池穴,右掌上托焦仲左拳陽谷*運《無極玄功》,氣勁如旋,十分精妙的將這兩式重拳招架了開來,順勢翻掌輕飄飄的印在焦仲左臂上。

  這一掌看似輕飄飄毫無勁力,可是印在焦仲左臂的一瞬間,聲響如炸雷,隔著手臂擊到了胸口,焦仲攻勢頓時一緩,氣血震動受了輕傷。

  反觀俞岱岩雙手借了焦仲拳力,身子向後退了一步,剛好拉開距離,雙肩一抖卸去勁力,然後快速握住刀柄準備拔刀。

  可惜這終歸不是單打獨鬥,焦仲的兩個師弟合力攻來,終究是沒讓俞岱岩拔出利刃。

  焦仲被俞岱岩一掌擊退,倒是受傷不重,神拳門本就有習練橫練功法加之俞岱岩卸力之後倉促反擊,這傷勢對他影響到不致命。

  焦仲穩住氣血,壓住內傷,上前揮拳壓住陣腳,和兩個師弟成圍攻陣勢。這三人組了一個粗糙的三才小陣,乃是軍中常見的陣法,雖然簡單粗放,卻非常實用,把俞岱岩穩穩地困在陣中。

  反觀俞岱岩在陣中非但沒有難以抵擋,反而越戰越穩,招式揮灑連貫,動作綿軟渾不似與人搏命,卻把三人的招式全都妙不可言的接了下來。

  俞岱岩沒能脫身速勝,倒也沒有驚慌失措,反倒心中暗讚“武當綿掌”當之無愧的是天下數得著的絕學,如此局面下也能自如應對。

  說到這裡,不得不科普一下,“武當綿掌”是絕學,是絕學,是絕學!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然總有人把“武當綿掌”當作可以隨意對待的普通武學。

  俞岱岩應對焦仲使用的武學就是武當山入室弟子習武必學的“武當綿掌”,使將起來輕飄飄、軟綿綿卻威力不俗,這是因為俞岱岩把“武當綿掌”練到了第二個境界“力不見形”。

  “武當綿掌”有三種境界,分別為“密不透風,力不見形,勁不聞聲”。

  其中第一層境界“密不透風”,要把招式練得連綿不絕。不要小看了這點,練習時能把功夫使圓潤了都不容易,更別說和人對敵、生死相搏的時候做到連綿不絕了。

  到了第二層境界“力不見形”可就真不簡單了,所謂“力不見形”指的是一招一式“舉重若輕,舉輕若重”,讓人不知道招式的虛實輕重,看似輕飄飄的一掌也能開山裂石。

  至於第三層境界“勁不聞聲”俞岱岩也就見過張三豐施展過,隨手一掌按上磐石,也不見聲響和力道,就如同撫摸嬰兒一樣輕柔,結果磐石上留下半指深的手印,磐石上碎屑如同齏粉。

  第三層和第二層的區別在於,“力不見形”使出擊中實物,吞吐勁力會有較大的聲響,做不到“無形無相”。

  說到這裡,不得不糾正一下大眾的認知錯誤,“武當綿掌”不是掌法,或者說不僅僅是掌法。

  “綿掌”本就是後人因為諧音叫錯了的,“綿掌”本叫“綿張”,全名“綿張拳”或者“綿張短打”。

  後世之人戚繼光著述《紀效新書》的《拳經捷要篇》中有寫:“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這裡面的“綿張短打”就是“綿掌”,可不是單一的掌法。

  再看《倚天》中蛛兒與周芷若放對之後稱讚“峨眉金頂綿掌”的話:“好擒拿!”

  “綿掌”其實是以掌法為主,結合拳法、擒拿、點打、身法等等各種武學精要於一身的綜合武學,當然後人叫成“綿掌”也不完全錯,畢竟還是以掌法為主要框架。

  其實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綿掌”,大多只是名字叫法不同,當然武學精要也相差很多,比如武當的“武當綿掌”、峨眉的“金頂綿掌”、韋一笑的“寒冰綿掌”、少林寺的叫做“闖少林”,還有幾百年前武林中的道門隱宗“逍遙派”的綿掌武學叫做“天山折梅手”。

  “武當綿掌”是張三豐以“武當太乙掌”為根基,結合武當山各路武學精要匯創的一套修行體系,所以“武當綿掌”也叫做“武當太乙綿掌”,這套綿掌和武當山的各路武學都有關聯:

  武當山的刀法可以融進“武當綿掌”裡使用,劍法也可以放進這套綿掌體系一點也不突兀;反過來把“武當綿掌”的招數放到刀上使用看起來很像“玄虛刀法”,放到劍上用就是“武當劍法”,而“武當劍法”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柔雲劍法”。

  可以說“武當綿掌”就是武當山招法的精要總綱,張真人雖然不管束徒弟們的鑽研方向,但是“武當綿掌”的功夫可是盯得很緊,俞岱岩師兄弟三人武學上雖然各有所長,“武當綿掌”卻都到了“力不見形”的境界。

  俞岱岩穩住心神運使“武當綿掌”,勁力有著《無極玄功》的變幻莫測,氣脈綿長,隱隱有突破焦仲三人的圍困的苗頭。

  反而是焦仲剛剛受了些許內傷,交手時間一久,開始有些吃不住。心思電轉,必然不能坐以待斃,焦仲倒也果決,趁著兩個師弟借著陣勢短暫纏住俞岱岩一瞬,舊招重拾,連著兩個重拳向俞岱岩揮去,主動把他從陣勢裡逼了出去。

  趁著俞岱岩舊力將近、新力未生之際,焦仲使出了這兩拳的後招,是他祖上傳下來的三招中最厲害的一式拳法。

  焦仲右手握拳直擊,左手並指如刀借右拳之勢一同揮出,拳取“膻中穴”,手刀劈向俞岱岩面門,這一招有個名號,喚做“橫掃千軍、直摧萬馬”。

  俞岱岩一時無處借力,自然也無處卸力,心下一狠,硬碰硬的迎了上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