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正統1442》第25章 南疆亂平
  特別是前幾日的金沙江之戰,方瑛帶著三萬人主攻,尤其是方瑛身先士卒,大破思家軍隊,首當其衝的就是思機發的班底。

    這種擋又擋不住,打又打不過的情況之下,宣揚所要的只有思機發這欽犯的人頭而已。

    這樣不會不讓其他人生出了別樣的心思。

    城中險些火並。

    思機發見此,這才有獻頭之計,他想以此犧牲,來換取他兒子的繼承權。

    因為漫長的糧道,方瑛前軍部僅僅有五千人,雖然都是精銳,在金沙江以西扎營,是守有余而攻不足。

    今日方瑛聽了襄王所派之人所言,沉吟了片刻,立即起兵,當機立斷,放棄所有輜重,直撲孟養城中。

    等方瑛趕到孟養城下的時候,孟養城中的戰鬥已經分出勝負了,思機發乾掉了自己所有的異己,並且受降了下面的部眾。

    如果給他一段時間,讓他有時間整頓的話,朝廷將面對一個更加團結的孟養,所不定更不好打的。

    但是方瑛來到太是時候了。

  思家剛剛內鬥結束,方瑛就趕到了,至於是誰的計謀,不得而知。

    鏖戰半日的思家軍隊,身心俱疲,身體就不用說了,畢竟古代打仗都是力氣活,打了一天仗,根本是沒有力氣動一下了,至於心理上更是如此。

    本來這些人軍隊,很多人都是相互認識了,今天這一場內部的廝殺,不知道多少熟人相互廝殺。

    他們剛剛自相殘殺的時候,稍稍慢一下,就會要人命,自然沒有時間多想,而今剛剛停下來,心中對思機發的怨氣,也就油然而生了。

    這樣的情況之下,方瑛面對的抵抗相當之薄弱,幾乎如入無人之境,明明方瑛所率先鋒才五千部眾,是以少敵多,但是打起來,卻有一種以眾臨寡的感覺。

    思機發見此情況,長歎一聲,躲進了自己的竹樓之中,然後在竹樓下面鋪滿了柴火,一把火點燃,將整個竹樓都燒成一個大火炬了。

    而這個大火炬也消除了思家士卒最後的抵抗之心。

  思機發死了。

    也敲定了這一次南征最後的勝利。

    方瑛又打出了漂亮的一戰。

    這樣的情況之下,襄王自己想要確定既定事實,那就是將孟養歸於襄王直轄,名義上的,但如此一來,自己的性命就無憂了。

    麓川之東,乃是雲南。朝廷直接控制區。

    而西北地區的孟養一拿下來。以北方喜馬拉雅山脈與橫斷山脈相交的重重雪山,就是明軍做堅實的後背,東,西,北,三個方向無憂,就可以橫馬南下了。

    王驥對自己的位置拿捏的很準,他並是襄王的大臣,他要的是南疆的穩定,而不是襄王的利益。

    一旦襄王后顧無憂,滋生野心,將朝廷牽扯到南疆的戰事之中,這不是他的使命。

    襄王見此,也只能望而歎息了。

    思開番成為了孟養宣慰使,但是在大軍撤軍的時候,孟養作為這一代中心城市的地位也不複存在了。

    思開番麾下能動用的不過千余人,而思家殘部成為一盤散沙。

    而襄王本部人馬也不過一個衛,五千戰兵。再加上麓川本地糧草支撐,

襄王覺得他如果單獨動兵,人數決計不可能超過一萬的。    朝廷也不怕他反,就怕他藏著,如果反,這樣就名正言順了。

    方瑛和王驥召集各地土司,於孟養開會。重新劃分各地的地界,各土司有矛盾,王驥也主持公道,也做過幾樣存亡立絕之事。

    王驥在方瑛平麓川,滅孟養的兵威之下。王驥用嫻熟的政治手腕,將這些土司揉扁捏圓。而緬甸蟒氏忽然發現,他似乎變成了眾的之矢。

    緬甸在眾土司之中造出的輿論,也被王驥輕而易舉的平定下來,所有土司都相信,襄王被封到這裡,其實並不是朝廷想要吞並他們,而是襄王得罪了當今陛下。

    只要他們安安分分的朝廷是不會動他們的,畢竟以大明之富看不上,他們這一點產業。

    但是有一個人卻看得上,那就是失去麓川製衡的緬甸。

    緬甸蟒氏想與王驥和方瑛玩這些合縱聯橫之道,是以為方瑛沒有讀過戰國策,方瑛雖然年輕,但是還有王驥這個人精來善後,這些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王驥這樣的思想主動之下,在劃界之上,明顯是屈緬甸,而將緬北一些小土司壯大了。

    面對朝廷大軍,緬甸只能咽得下這一口氣。但是今後會怎麽樣,但是數年之內,孟養之盟建立起的南疆政治關系是不會崩潰的。

    而襄王在參與孟養之盟後。就立即快馬加鞭,立即回京。

    而比襄王先一步到京師的,乃是王驥和方瑛的奏疏。

    朱祁鎮先看了奏疏,心中歎息一聲,暗道:“方瑛確實是年輕一輩的佼佼者,王驥確實有才能,王驥在雲貴總督任上,的確有些屈才,不過他也老了,缺少了大明也缺的年輕人的銳氣。”

    王驥和方瑛在他的奏疏之中,對緬甸日益強大的趨勢同時做出了判斷,眼光大致相同,王驥並斷言緬甸的野心雖然得到了一定的遏製。但是緬甸蟒氏的實力在,他們遲早會吞並各地土司,擁有南方。

    而朝廷如果直接干涉,這勞師遠征,得不償失。

    王驥用很長的文筆,來描述從麓川到孟養一路艱險,重重的山巒,連綿不斷不見天日的熱帶雨林,還有一些毒蛇蚊蟲,氣瘴時疫,等等。

    朱祁鎮很明白王驥的意思,那就是王驥委婉的勸諫,想讓朱祁鎮打消對南疆的野心。

    這些文字,雖然不一定不是實話,但是就好像是李白寫蜀道難一般,極盡誇張之能事。還算不上欺君。

    但是如此朝廷對此沒有作為的話,南疆各土司都不會為朝廷所有,而且不為朝廷所有,還是小事,畢竟說實話。大明很多文官,也看不上緬甸名義上的統治權。

    方瑛也擔心,緬甸勢大會如麓川一般,北上侵犯雲南。

    畢竟,在大明眼中雲南是邊地是窮省,但是在南疆很多土司看來,雲南就是一等一的好地方了。

    王驥下面開始拍馬屁,對朱祁鎮封襄王與麓川之事,大加讚賞,甚至他說是秉承朱祁鎮之意,決定讓襄王名義上成為南疆各土司的盟主,軍事上還是交給方瑛。

  朱祁鎮封方瑛為南和伯,此人忠誠有大將才,軍隊交給他可以放心。表面上用襄王的名義牽製緬甸實際上還是朝廷的軍隊再管,十萬兵馬足以。

    襄王弱則朝廷加以支持,如果有襄王在一日,南疆就安定一日。

    如此一來,中南半島西部,包括老撾,泰國,緬甸,乃是孟加拉一部分地區,未來的模式就被王驥和方瑛確定了。

    孟養之盟,能維持多長時間,不好說,多則十幾年,少則五六年。在緬甸打破孟養之盟後。

    就是兩強並立。無數土司各自站隊局面。

    緬甸乃是傳統強國被元朝滅了一次,再次興起起來,襄王雖然根基淺薄,但是背後有大明朝。自然有一些追隨者。

    而且襄王不管怎麽說,乃是朝廷親藩,朝廷一定會加以扶持的。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也就是而今雲南省變成的腹地,不再面對外圍土司的威脅,而雲南境內的土司,就可以好好整頓了。

    忠心朝廷的,可以派給襄王,讓他們跟著襄王打仗,但也只是名義上,實際還是朝廷掌控。畢竟很長一段時間,土司這個制度是不可能滅絕的,特別是在中南半島之上。既然都要人當土司,何不要一些出身與雲貴的土司。

    在王驥和方瑛的計劃之中,有襄王在麓川,雲南整個居民都盤活了。而且最合朝廷的心思,改土歸流。

    王驥的內政之策中,就有改土歸流。

    朱祁鎮不是有讓方瑛和王驥穩定南疆之心嗎?

    看王驥的政策之下,即便南疆有戰事,也是襄王與緬甸之間的戰爭,朝廷僅僅是一個旁觀者而已。

  不過軍權是不能放的。

    即便襄王危急的時候,不過撥些錢糧即可。

    最少一段時間之間,如麓川這樣的強大的格局勢力,是不會再有了。

    對於將來與瓦刺之間的戰爭,不管打成什麽樣子,都不用顧忌南疆的問題了。

    王驥這種手筆, 絕非尋常疆臣能夠做出來的,朱祁鎮心中更是有了將王驥從雲南調回來的心思,不過兵部交給於謙等強硬一派才放心,王驥回來還是照之前聖旨說的,調回王驥,封為靖遠伯,加祿米三百石,巡視延綏、寧夏、甘肅等邊塞,相當於巡撫。

  ??當即就下了旨。

  ???這南疆的一切都交給方瑛這位朕要培養的大將,南疆他相信方瑛不會亂來,會按照王驥的政策慢慢來,錯了也沒關系,那就打!只要這位少年小將軍成長起來,十個麓川都給他平了。

    大明開國以來,王驥是第一個以文臣身份掌管帥印之人。平定南疆之亂,也不能說打得不漂亮。

    朱祁鎮其實一直在想楊榮的意見。

    楊榮雖然去世了。但是他對朱祁鎮的政治影響力,卻越發深厚,特別是楊榮對勳貴深深的不信任,覺得他們不足以成事。

    要以文官掌兵,武將作為爪牙之臣就行了。

    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楊榮作為宣德一朝對兵事最了解的人,號稱天下兵甲皆在其腹。宣宗皇帝遇見兵事第一個問的就是楊榮。

    而楊榮有這樣的主張,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朱祁鎮越發了解下面衛所的貓膩,越發覺得楊榮的意見有正確的地方。只是朱祁鎮卻不可撇開勳貴集團了。王驥回京,恐怕讓有些人胡思亂想,所以還是去西北,管西北邊事。

    所以,王驥先去西北,管上幾年吧。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