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走的倉促,連平天冠、袞龍袍、碧玉帶、白玉圭、無憂履這一套龍裝都給棄下了。
這套偽造寶物、被阮家小七看到,竟視為珍珠異寶!
他心裡想著:“這是方臘所穿,我也穿上一穿,顯擺顯擺。”
便將龍袍穿在身上,手執馬鞭,跑到原野。
三軍眾將、一時間還道是那方臘,竟一齊出動,近前看時,卻是阮家小七,惹的眾人大笑不止。
阮小七騎著馬東走西走,正在那裡鬧動,童貫手下王稟見狀,對阮小七道:“你這廝、穿方臘這身行頭作甚!”
阮小七怒指著王稟:“你個甚鳥!管得著嗎?打仗貪生怕死,卻在這裡威風。”
王稟聽了大怒,抄起家夥便要和阮家小七火並。
阮小七也奪了小校兵器,要奔來戰王稟。
雙鞭呼延灼看見後,急忙過來隔開兩人,並差軍士報知武松。
武松聽得此事,忙趕來將小七喝下馬,剝下違禁衣服,丟到一邊。
看著阮小七一臉不知危害的樣子,武松對他喝道:“阮小七、你可知擅帶這身行頭,若被聖上看見,那就是砍頭的罪?”
阮小七見武松喝問,也是低頭沉默不語。
看著默不作聲的小七,武行者又對身邊士衛吩咐:“將小七關押三天,讓其面壁思過,今後若有人再敢如此,定不輕饒!”
同時又傳下將令,教軍士們沿山搜捉,告示鄉民,但凡有人拿得方臘者,可速奏朝廷,高官賞錢不在話下。
方臘落荒而走後,似喪家之犬一般地望深山曠野處逃命。
正行走之間,因肚中饑餓,便在一處茅庵內準備弄些飯吃。
卻見背後突然跳出個人來,一個刀背砸下去、打翻了方臘這廝。
原來、正是宋軍後軍主將韓世忠!
他自從升為後軍主將後,便甚少出陣廝殺,惹的一向好鬥的韓世忠帶著幾個親隨,在山中尋找了幾日方臘。
這日的韓世忠、帶著幾個親隨,正在茅庵處休息,確見有聲音傳來,便急忙帶著親隨躲到了一邊。
方臘被打翻,其手下士卒皆欲上來解救於他,卻被韓世忠與親隨殺散。
拿了方臘,韓世忠帶著他來見昏德公。
皇帝趙佶見方臘被擒,大喜,忙問韓世忠:“將軍是如何擒拿了這賊首?”
韓世忠笑道:“臣平身好鬥,原先雖為士卒,但每每皆可衝殺。自從被陛下封在後軍做主將以來,便不能再像他日那般衝鋒陷陣,因此心裡甚是急躁。便帶著幾個親隨、翻山越嶺尋這賊子,恰好在一座茅庵遇到了這廝。”
昏德公聽罷,心情大好的他,當即封韓世忠為前軍主將。
韓世忠拜謝畢,大軍休整幾日、便催起三軍,帶領諸將,離了清溪,直望京城而去。
經過一路行軍到達京城後,方臘被昏德公下旨:在京城市曹上凌遲處死,剮了三日示眾,又將肉骨剁碎,混成炮彈,打在了糞坑!
同時又如前所說,封武松為‘柱國’,大封大賞了眾將。
朝中諸臣,皆不住地誇其為再世唐太宗,惹的昏德公大宴了群臣三日。
這皇帝趙佶、自從破了王慶方臘回來,便越加地揮霍無度了起來,全國各地修建道館、大肆建造萬歲山、運輸花崗石。
又收回了武松等人的軍權,隻讓其負責禁軍,委童貫為武行者副手。
武松見天下百姓,因自己連番征戰,生活水平大降,
便勸昏德公讓民眾松松綁。 昏德公竟言:“小小方臘佔據了幾個州郡,就敢大肆修建,朕擁有天下,禦駕親征、如此功德,難道還不能享受一番?”
武松聽罷,苦著個臉:“陛下、所謂官逼民反,聖上若如此下去,那臣恐怕天下百姓會受之不了啊!”
昏德公陰笑一陣,像個老師教育孩子一般地對武松言:“武愛卿,這為政之事,朕還是知道些的,愛卿盡被書籍與孔孟之道給騙了。”
武松疑惑:“陛下此話何意?”
“哈哈哈…”昏德公大笑:“愛卿不知,民眾若讓其富足,讓其安逸,那豈不是溫飽思銀欲?這樣的民眾、定是國家的危害。只有剝削與民,才能讓其不斷地勞務,若讓其安閑了,那定然會無事聚會du彩逍遙。”
武松聽罷,忙反措:“陛下此言差矣,昔日隋朝剝削民眾,富中央,窮百姓,導致天下大亂,人民疾苦。二世而亡!此等教訓,陛下不可不察也。”
昏德公懟道:“這只是隋煬帝昏庸而已, 並不是政策問題。”
武松見昏德公靈完不靈,又上言:“此非隋煬帝昏庸所造成亡國,唐太宗當年繼位後,與大臣討論偌大的隋朝為何二世而亡。
左右近臣通過對話商討,得出一致結論,隋朝乃是富朝廷,欺壓剝奪民眾太甚,讓民眾生活過於疾苦所致,並非隋煬帝個人昏庸而亡。
因此、大臣都建議太宗要貧中央,富百姓,只有天下百姓富足了,這天下才是真正的富足,朝代才能永存!”
昏德公聽得武松所言,又是反駁:“民眾、就是為國家服務出力的牲口,若不如此,國家何以運營?
朕治國,以鹽鐵酒物、個人稅收、房車等物吸食百姓財務,才能使得國家昌盛,百姓、愚民也,讓他們日子好了,難道還讓他們揮霍無度?”
見昏德公如此說來,武松也只能是搖頭歎息。
就連後世都是這般無二的治理,更何況這昏德公!
有幾個讓唐太宗那般,富百姓,造就了貞觀之治、萬國來朝,社會空前富裕創新,開唐詩宋詞等文彩之先河。
讓百姓真正活在了猶如天堂一般的人間,文化空前繁榮。試想、若太宗如其他帝王一般剝奪百姓,何以造就空前繁榮的創新,空前繁榮的時代。
百姓疲於奔命,只會造成躺平造反,階層分化剝奪…
但武松知道,自己是勸不住這昏德公了。
索性隨這昏君禍害的武松,又順道問了句:“陛下、您對天下治理已有多年經驗,肯定勝過臣,臣今日也想知道、陛下是如此安排治理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