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烽火十國》第81章 貌合神離
  事不宜遲,待眾將火速集聚於帥帳後,李金全立即表明,欲派遣精兵出城,攻襲唐軍大營。

  而眾將領近日來奉命堅守城池,晝夜目睹城外來去自如的唐軍,心裡似是憋屈,此時聞言頗為踴躍,紛紛向李金全請戰。

  群情激昂之時,李金全並不言語,心裡卻反覆斟酌起來。

  如今敵我雙方呈相持狀態,此次出兵若想著一舉攻滅唐軍顯然不現實,唯一的目標只是焚毀投石機以及木料,但唐軍如今的統帥,李源和劉仁瞻又怎會猜不到對手的心思?堂堂唐國名將不至於連大營的防備都疏忽!就算拚盡全力,僥幸攻入營中,無論能否達成目標,自身傷亡也定然不可避免,甚至有去無回。

  但這不意味著李金全反對出兵,明漢榮的言語確實一針見血,如今軍中已是人心惶惶,若是真等到唐軍在城下擺出百架投石機,且不說這壽州城能否扛得住,恐怕連守城的士兵們都會嚇得喪失鬥志。因此派兵出城勢在必行,但如何調兵遣將卻成了首要的難題。

  選取精悍的兵馬自然不用多說,而李金全考慮的是,這支兵馬折損之後帶來的影響,在他眼裡,此舉已等同於羊入虎口。

  如今在壽州城中,除了近日征召的新兵外,不外乎三支兵馬,李金全的衛聖軍右廂,李嵩的保信軍以及王士凜的光州兵。衛聖軍右廂,這些將士幾乎都是跟隨李金全從中原而來的北人,也是他賴以生存的底牌,死傷一人便少一人,實力也會隨之削弱,李金全如何能舍得他們前去送死?

  況且對於李嵩與王士凜,李金全始終不放心,雖說這兩人都信誓旦旦地表明追隨之意,但起兵造反本就人心難測,誰也說不準他們是否潛藏異心。如若自己的嫡系部隊有所損傷,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趁機在壽州城內釀起兵變?

  再三權衡下,李金全最終下令,由李嵩親領八千保信軍,於黃昏時分出城攻襲唐營,不惜代價焚毀唐軍的投石機以及一應木料。

  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李嵩同為北國降將,其麾下的保信軍也大多都是北人,隻論戰鬥力來說,並不遜色於李金全手下的衛聖軍,而這也恰恰引發了李金全的忌憚,因此派遣保信軍前去再合適不過,既能完美承擔作戰任務,縱有死傷也不可惜。

  至於王士凜的光州兵,在李金全眼中,不過是一幫南人組成的烏合之眾。一樣是充當炮灰,就怕這炮灰不合格。

  “末將領命!必不負大帥期望!”

  在帳內一眾熱切的目光下,端坐於右側首位的廬州刺史李嵩並不猶豫,而是立即起身拱手,接下了這個凶險的軍令。

  ......

  傍晚時分,天邊火焰般燃燒著的晚霞,將偌大的壽州城渲染成一片暈紅。

  此時南門已經開啟,吊橋緩緩放下,李嵩懷揣著複雜的思緒,騎著棕紅駿馬,連同身後的八千保信軍魚貫而出。

  這些昔日守衛著淮西重鎮的軍人,雖然已經反叛了南唐,但仍舊穿著南唐的製式鎧甲,所用的戰旗也依然是保信軍旗,並非是那怪異的日月星圖案,此間含義不得不耐人尋味。

  雖然同為中原南下的降將,也都受到皇帝李璟的忌憚,但李嵩與李金全的經歷可謂大不相同。

  李金全昔日少年得志,又是後唐明宗李嗣源養子,投奔南唐之前,在晉國早已官拜節度使。南下降唐的起因卻十分荒唐。

  要知道李金全出身吐谷渾族,雖然驍勇善戰,

但對於中原的政令卻一竅不通,在晉國當安遠軍節度使時,便將地方政務全部交給自己的心腹明漢榮。  而明漢榮此人貪財,大權在手後,搜刮百姓、收受賄賂這樣的事自然不在話下,轉眼間富得流油,這便使得李金全的治所安州民不聊生。

  很快,明漢榮的事跡便傳到了開封,晉國皇帝石敬瑭隱忍下來,只是親自挑選了一個廉潔自律的官員賈仁沼前往代替。過後李金全的謀士龐令圖也獻言,稱賈仁沼廉潔奉公並且能力不差,比明漢榮強多了雲雲。

  向來善妒的明漢榮收到風聲後,立即在當天夜裡,派殺手潛入龐令圖的家將他全家殺光,同時派人對賈仁沼下毒,導致賈仁沼舌爛而死,再順其自然地嫁禍給盜匪。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不久賈仁沼的兩個兒子逃到京師訴冤,憤怒的石敬瑭果斷命大將馬全節率軍前往安州,問罪並代替李金全。心中有鬼的明漢榮聞言驚恐不已,於是如同此番勸說李金全反唐一般,最終成功地說服李金全反了晉國,並收攏了所有士兵南下投降南唐。

  而南唐雖然給了李金全衛聖統軍、忠武軍節度使一系列名號,但卻不給其實權,將他連同麾下士兵牢牢地控制在了邊境壽州,甚至還把三萬清淮軍擺在了他的身邊,這種令人芒刺在背的做法,使得李金全心中怨恨至深。

  相反地,與李金全“被迫”降唐不同,李嵩是在契丹滅晉、中原無主時主動率軍南下,其麾下的北人大多都是與契丹交戰過的生猛漢子。

  同樣是攜帶兵馬歸降,李嵩在金陵面聖時卻十分謙恭,甚至主動表明願上交兵權,這便使得李璟大有好感,再三思考後,最終決定將李嵩封為廬州刺史,將其麾下兵馬編入淮西的保信軍,仍歸他統率。

  廬州這個地方在南唐有著特殊的意義,除了作為南唐保信軍節度使的治所,更是楊吳太祖楊行密的發家之地。

  南唐的江山畢竟是楊吳“禪讓”得來,於是烈祖李昪還是將保信軍節度使這個頭銜留給了楊氏皇族後代,允許他們在廬州祭祀祖廟。但同時也另派大將前去擔任廬州刺史,將保信軍的兵權牢牢地控制在手,防止楊吳後人再生異心。

  這就直接導致了處於保信軍節度使與廬州刺史位置上的這兩人,必定是水火不容。

  很不幸,李嵩上任後,又正好遇到了楊家人最跋扈的一代,如今的保信軍節度使楊惟嶽。

  李璟繼位後,楊吳後人的處境明顯好了許多,楊惟嶽不僅與朝中官員來往甚密,還娶了皇后鍾氏的小妹為妻,權勢上去了,欲望自然也隨之高漲,哪裡能滿足於頭上的虛銜?

  但楊惟嶽畢竟是前朝皇族,若敢向皇帝李璟索要兵權,幾乎與求死無異,他的膽子還沒大到如此的地步,故而又把目光投向了新上任的李嵩身上。

  楊惟嶽原本以為,李嵩作為降將處境艱難,定然容易拉攏,誰料李嵩並不愚蠢,心裡清楚絕不可摻和此事,於是往往閃爍其詞,敷衍了事,始終老老實實地履行職責。

  半年來,楊惟嶽百般試探不成,終於惱羞成怒,轉而開始處處刁難。最後在一次酒宴中,楊惟嶽的一名心腹因“醉酒”竟將李嵩年僅五歲的親子“失手”推入湖中溺死,而凶手也於次日突然不知所蹤。

  痛失愛子,李嵩悲憤至極,多次上門與楊惟嶽理論無果後,隻得接連上疏金陵,請求朝廷徹查。而朝中的大臣們得知此事與楊惟嶽有關,竟紛紛躲閃,沒有一個人願意為這位降將說話。

  有人甚至還扣下了這份奏疏,反倒朝皇帝李璟誣告, 稱降將李嵩率兵逼迫節度使楊惟嶽府邸,為禍地方,定有悖逆之心。

  而李璟滿門心思隻想著南征北戰,根本無暇理會,竟聽信了朝臣的請奏,下旨嚴懲李嵩,不僅將其兵權剝奪,還要將他一家老小解至金陵問罪,並要求他立即賠償楊惟嶽宅院的損失,親自上門謝罪。

  當接到來自金陵的聖旨後,李嵩忠於朝廷的最後一絲信念徹底崩塌,保信軍中的北人聞之也心懷憤恨。此時恰逢李金全起兵造反並朝自己發來邀約,已背上悖逆之名的李嵩本就萬念俱灰,即刻召集舊部響應,當夜便殺入楊惟嶽的府邸,將其梟首而死。

  自從到了壽州後,李金全的暴虐無常及剛愎多疑,加上其心腹明漢榮的貪功善妒,李嵩很快便有所察覺,心中不免大失所望,兩人漸漸貌合神離。

  近日唐軍連番猛烈攻城,李金全又故意將李嵩的保信軍幾乎都放置在最危險的東門一線,如同先前的清淮軍一般充作炮灰使用,短短數日很快便從入城時的萬余人馬銳減至八千。

  而此次奉命率部出城攻襲唐營,李嵩已反應過來,除了保信軍精悍之外,李金全無非是心生忌憚,繼續變相削弱自己的實力,同時也篤定了保信軍這些北人定然不會投歸南唐朝廷。

  既如此,該何去何從?

  李嵩自然有自己的心思。此時他已傳令,出南門後全軍加快步伐,進入當日唐軍主帥李源出現的密林。自從壽州城南大戰過後,城中的將士們早已知曉,密林中潛藏著一條通往八公山的道路。

  但所謂道路又豈止一個方向?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