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周隋之際》三十一 憾失姻緣
  將來的事還遠得很,如今的崔澈只是一個小人物,沒有個一官半職,故而即使被邀來隨國公府,也不可能得到楊堅親迎的禮遇。

  說到底,楊堅見他,更多是出於好奇。

  真要是接待貴客,那得是在正廳接待,讓兒子作陪,但此時崔澈卻緊跟著李圓通去的卻是楊堅在家辦公的偏房。

  “小子澈,拜見國丈。”

  崔澈一進門,來不及看清楊堅頭頂是否有包,便躬身行禮道。

  “崔家小郎無需多禮。”

  楊堅的聲音極具親和力,崔澈直起身,卻沒在楊堅的額頭上望見史書所載的五個大包。

  但也知道這不過是史家為皇權賦予神秘色彩而已,面上並無異色。

  楊堅打量著崔澈,好一個俊俏少年,又笑道:

  “此前老夫出牧定州,聽聞小郎六歲即能賦詩,便有心一會,只是遣人相招時,才知曉小郎離了盧奴,本以為無緣得見,不曾想卻是來了關中遊學。”

  隨即話鋒一轉,問道:

  “關東多名士,小郎何苦舍近求遠,來長安求學?”

  崔澈沒有在楊堅面前耍小心眼,他誠懇回答道:

  “長安乃王氣所在,人物匯集,澈此行,一為求學,二為增長見聞。”

  “如此年紀,便有此心,殊為難得。”

  楊堅稱讚一句,又好奇道:

  “小郎來長安日久,為何未見新作流傳?莫非也如江郎,詩才已竭?”

  楊堅所言江郎,是南朝人物,名叫江淹,與澈哥兒一般,六歲能詩,只不過其人才華橫溢,可到了晚年,詩文卻缺乏情韻,為世人所議論,便是江郎才盡的由來。

  “不怕國丈見笑,澈僥幸得授詩才,卻也知道當勤學苦讀,以聖賢之說,充實己身。若有天資,卻不加努力,將來不免遭人譏笑:‘崔家子,少時了了,今已泯然眾人矣。’澈羞見家鄉父老。”

  此後,楊堅又對崔澈多有考校,澈哥兒回答得體,使其更生好感,隻覺得這少年,家世好,模樣好,又有才學,橫豎挑不出毛病來。

  送走了崔澈,楊堅也動起了與崔氏聯姻的心思。

  回到後院將此事與妻子獨孤伽羅一提,不料獨孤伽羅當場反對:

  “那崔家子小小年紀,便學人金屋藏嬌,一看就是浪蕩子弟,我可不會將阿五許給這樣的少年。”

  原來楊堅夫妻共育有五子五女,五女之中只有年紀最小的楊阿五還未許配人家,年紀與崔澈相仿。

  但妻子反對,素來懼內的楊堅也打消了聯姻的心思,但對崔澈的欣賞之意,卻不曾有變。

  崔澈並不知道自己收容穆邪利的行為讓他錯失了一門姻緣,但即使知曉了,也不會惋惜。

  有獨孤伽羅這位丈母娘在,給楊家當女婿可不是什麽美差。

  就連楊堅稱帝後,想納妾都是千難萬難,親兒子楊勇更因為廣納姬妾,而被其所惡,當女婿的也配左擁右抱?

  崔府很大,院子很多,崔澈可不想一直空著。

  初見楊堅,不過是崔澈求學生活的一個小插曲,不過也算得償所願,他再次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繁重的學業之中。

  在此期間,朝堂也發布了一項調令,蜀國公尉遲迥被調任相州總管,管轄河北相、衛、黎、毛、洺、貝、趙、冀、瀛、滄各州。

  其侄兒尉遲勤任青州總管,管轄青、膠、光、莒四州。

  皆為北齊舊地。

  而尉遲迥便是北周政權奠基人宇文泰的外甥,

當初西魏奪取蜀地,尉遲迥居功至偉。  書院中的崔澈聽說消息,內心平靜如古井,許多事都是注定要發生的,他的年紀與能耐如今還不能干涉到軍國大事。

  現在自己所要做的,便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至少這時候的崔澈還沒有想過要造反。

  造反這條路風險太大,崔澈生在富貴之家,又怎會一門心思去當個反賊。

  而楊堅也確實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學好了本事跟著楊老板,也不愁沒有用武之地,不能青史留名。

  次年,即公元579年,早在即位時,天子便已下詔,以今年為大成元年。

  宇文贇自是荒淫不孝,但也不全乾壞事,在楊堅等一眾心腹的推動下,在正月的朝會上,與朝臣們拋棄了鮮卑服飾,改穿漢魏衣冠。

  又置四輔官,北周依托周禮改製,所謂四輔官出自《尚書大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宇文贇以大塚宰越王宇文盛為大前疑,相州總管蜀國公尉遲迥為大右弼,申國公李穆為大左輔, 大司馬隨國公楊堅為大後承,輔佐君王。

  大成元年二月,周主宇文贇終於騰出手來準備對付王軌。

  王軌是先帝心腹,便是他在前些年一直鬧騰著太子無德,進言廢立,算是宇文贇最忌恨的人物。

  之所以先殺宇文憲及其黨羽,不過是這些人都在長安,殺之不過一道旨意而已,而王軌卻拜徐州總管、都督七州十五鎮諸軍事,坐鎮淮北,是名副其實的地方實權派。

  使得宇文贇不得不壓製仇恨,緩緩圖之。

  然而宇文憲被殺,卻也讓王軌心知死期將近。

  宇文憲與天子往日無怨,近日無仇,尚且無罪受戮,自己和宇文贇仇怨之深,又怎能幸免。

  還不等宇文贇謀劃該如何除去王軌,王軌便對親信道:

  ‘昔日進言易儲,完全是為了社稷考慮,今日大禍將至,定難幸免,徐州牽引整個淮南,與南朝相鄰,我若據城相投,易同反掌。

  ‘但我不能違逆忠義氣節,況且我蒙受先帝厚恩,當以死報效,如何能夠辜負先帝。

  ‘我就在此等待一死,不作其它考慮。希望千載之後,世人知道我的忠心。’

  這番話傳進長安,宇文贇也無需再去處心積慮,他不顧朝臣勸阻,命內史杜虔信孤身往徐州賜死王軌。

  終於除去了心腹大患,宇文贇環視朝堂,再也沒有了那些令他厭惡之人,但國丈楊堅的勢力卻引起了宇文贇的警覺。

  曾經並力應付王軌等人廢儲攻勢的一對翁婿,終於除去死敵之後,卻也陷入了對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