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理論!”潘教授嘴裡一直嘀咕著,他並沒有對這個詞感到太過於驚訝。
因為這本就是當年愛因斯坦的理論,他認為時空平行會導致多宇宙共存,世間上會出現無數個自己。
當然陸楊的量子通訊涉及多維理論,倒不是平行宇宙,而是更多個維度。
在愛因斯坦寫出相對論後,也有不少科學家提出過多維度理論。
愛因斯坦曾經的老師,數學家閔可夫斯基用超越傳統三維的新穎形式,重寫了狹義相對論。他發現與其將空間和時間看作是獨立的,我們可以把時間當作第四維,並統一成“時空”,這樣就可以更簡潔地表達狹義相對論。
當年愛因斯坦就是在閔可夫斯基的幫助下,才寫出了後來的狹義相對論。
閔可夫斯基最大的功勞,還是解決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
數學和物理,從來都是緊密關聯的,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出現後,轟動整個世界,這時候又有一位數學家,Theodor Kaluza認為空間或許有四個維度,因此時空共有五維。
並且他用數學證明了這一點。
Kaluza將方程用五維重新描述,當他這麽做的時候結果非常驚人,從正常的四維觀點看,Kaluza的方程會變成愛因斯坦的方程,但多了幾個額外項(描述額外維)。
而這幾個額外項可以精確地描述麥克斯韋的電磁學,通過增加一個空間維,Kaluza意外的將兩種基本力——引力和電磁力——統一了。
愛因斯坦晚期的畢生追求,都是四大力統一,可惜到死都沒有成功。
而多維度理論,也後繼無人,只有寥寥幾位科學家還在堅持研究,當時的第五維存在致命缺陷,那就是維度在哪裡,根本看不見。
隨後又出現一個瑞典的科學家 Oskar Klein提出新的理論。
Klein認為Kaluza的額外維度會卷曲成看不見的小圓圈,尺度為10的負33次方厘米,這個尺度太小了,以至於目前任何實驗都無法直接探索它的存在。
隨後隨著量子力學出現,大量物理學家都投入量子力學懷抱,在維度研究上,又陷入停滯,直到陸楊所在的今天,也沒有像是量子力學理論那樣再次大放光彩。
現在陸楊如果發表論文,相當於重新扛起維度理論的大旗。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數學理論再完整,如果無法在現實當中找到實證,那就只能是個猜想。
目前科學家已經推測出總共有11個維度!
這是用數學證明的情況下,提出的猜想,而在微觀尺度,又提出了弦理論,認為組成微觀粒子的最小單位,是弦。
不同的弦能出現不同的粒子。
這同樣不能成為真理,即便在數學上,能自圓其說,可惜人類觀察不了如此小的尺度。
當然,所有能夠自圓其說的猜想,都有可能變成真理。
宇宙大爆炸理論,雖然不是真理,但因為人類觀察到宇宙微波輻射的情況下,正在間接證明,宇宙起始於大爆炸。
潘教授思考許久,才說道:“你來我的實驗室,是想證明自己的理論嗎?”
陸楊毫不猶豫的點頭。
數學理論在完美,也需要現實的物理數據支撐,不然只是空中樓閣。
而只要現實裡的物理參數,驗證了陸楊的猜想,他們就可以根據陸楊的理論,
考慮製造一台能夠實際應用的設備了。 潘教授知道陸楊拿出的數據有所保留,到目前為止,潘教授也不知道該如何配合陸楊。
“需要我做什麽,我能看你的完整理論嗎?”潘教授詢問道。
陸楊點點頭,這肯定要給潘教授看,只不過陸楊還記得祁教授的話,那就是想辦法把潘教授挖到理工大學的實驗室。
他可不能留在潘教授的實驗室,這樣就把理工大學拋在一邊了。
“潘教授我們理工大學正準備成立量子通訊實驗室,現在很需要潘教授支持,潘教授來我們的實驗室,就能接觸完整理論,一起設計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量子糾纏量子通訊器。”陸楊說道。
實際上這個實驗室,壓根還沒影呢。
不過只要潘教授願意擔任這個實驗室負責人,資金肯定不是問題。
陸楊年紀太小,成果也只是相關猜想,最多在這個實驗室內擔任科研人員,或者用他的理論和實驗室合作。
將來出成果後也能分到利益。
潘教授眉頭緊蹙,因為他想要脫身去理工大學的實驗室,現在的項目就全都要停止了。
但要是不去理工大學的實驗室,親自驗證一番陸楊的理論。
他在這邊的實驗室,做的也不安心。
因為陸楊的理論正確,他現在研究利用量子的一旦觀測就失效的性質來實現的高保密通信就屬於浪費時間和金錢了。
嚴格來說,他研究的根本不算是量子通訊,只是利用量子特性來實現保密通信而已。
最後他詢問道:“不需要我退出現在的項目吧?我的意思是,就在那邊掛職可以嗎?也不需要我來管理新的實驗室。”
陸楊笑道:“這您和我導師談吧, 我能做的是在新實驗室成立後,把我掌握的理論詳細講解,大家一起研究怎麽製造設備。”
潘教授點點頭,心裡已經傾向於陸楊提出的方案。
反正先去理工大學的實驗室掛職研究看看,他這邊暫時停一段時間,有了真正的量子通訊,還要什麽單獨的量子保密啊。
量子通訊本身就具備這一特點。
隨後陸楊跟著潘教授參觀了京城科學院旗下量子保密通訊實驗室,知道大致研究情況。
讓陸楊感到驚喜的是,現在量子保密通訊實驗室已經能夠製造相互糾纏的光子。
也就是說,陸楊只要將自己的東西加上現在潘教授實驗室的東西,其實已經能實現量子通訊!
但問題也很多,那就是最初的量子通訊,儀器非常大。
足足有幾十平米,也許比當年計算機剛出現的時候還要大一點。
陸楊轉念一想大一點也無所謂了,任何技術都是在不斷改進中越來越好的,現在房間這麽大,將來也許就能縮小成手機大小呢。
倒是剛才的邀請,可以改變一下合作模式。
直接由理工大學還有現在的量子保密通訊實驗室,以及陸楊的公司,三方合作量子通訊技術研究。
這樣看來,理工大學是可以完全拋開不管的,畢竟不需要他們出什麽力。
但陸楊是個知道感恩的人,母校幫了他,現在他也不會忘本。
另外,理工大學後面是整個j工體系。
量子通訊設備造出來,估計第一個客戶,就是j工系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