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醫宋:從宋哲宗絕後開始》第75章 華太醫
  疫情結束了。

  當這個消息從北方傳來,整個開封城一片歡呼,無論任何時代,疫情永遠是懸在所有人頭上的一柄利劍。

  垂拱殿內,同樣也是喜氣洋洋,這場疫情已經困擾大宋兩年多,如今終於結束了。

  “太后娘娘洪福齊天,心系萬民,北方疫情終於平息,北方百姓安然無恙。”大殿內,太醫令對著高太后吹捧道。

  高太后笑的合不攏嘴,心情大暢,當下大手一揮道:“本次疫情本宮滿朝文武大臣調度有方,太醫令群醫冒死,方有今日的抗役大捷。”

  “此乃太后娘娘治國有方,臣等不敢居功!”一眾大臣紛紛躬身道。

  高太后大手一揮道:“此次抗役之捷,所有有功之人皆有重賞。”

  “多謝太后娘娘。”

  眾臣大喜,紛紛拜謝。

  高太后想要借機籠絡百官,滿朝大臣趁機瓜分利益,整個朝堂如同成為一場分贓大會,所有人都滿意至極。

  “諸位是不是忘了此次抗役大捷最大的功臣。”

  忽然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眾人不由一愣,四下張望,這才發現發聲的赫然是當朝皇帝趙煦。

  眾臣不由一愣,趙煦可是從未再朝堂上發表政見,一直以來都當成提線木偶,如今竟然主動發聲,這讓他們有些愕然。

  左相呂大防出面打著圓場道:“當然,此次抗役成功,陛下運籌帷幄功不可沒,當為抗役最大功臣。”

  “呂大人所言甚是!”一眾官員紛紛點頭附和道。

  無論高太后實際上的權利如何滔天,然而名義上趙煦才是大宋最高領袖,要是論功,怎麽也要算到趙煦頭上,雖然他只是一個提線木偶。

  趙煦搖頭道:“朕端坐朝堂並無任何染病風險,又談何功勞,以朕看,最大的功臣當屬那些冒著風險進入疫區抗役的醫者。”

  “陛下教訓的是!”呂大防臉色一變,然而趙煦卻站在了道德製高點,讓他無可辯駁,只能俯首稱是。

  趙煦乘勝追擊道:“自古以來大役三年,百姓死傷無數,此次大役規模不輸於歷代大役,然而百姓卻大多保全,而且提前半年結束,華醫官的高溫消毒之法,和酒精消毒之法更是居功甚偉,甚至為日後抗擊疫情打下基礎,如此大功,朝廷不可不賞。”

  “華醫官!”

  直到此刻,高太后才想起進獻酒精消毒之法的華誠,她沒有想到趙煦在朝堂上兩次主動發聲,竟然是為同一個人請功。

  當下高太后將目光投向太醫令,她相信太醫令會明白她的意思。

  太醫令臉色一變,此次抗役大捷可不是找到了良方,治好了疫情,而是利用高溫消毒之法和酒精消毒之法,隔離病人,進行全面消毒,直到最後一名染上疫情之人去世為止,這才結束疫情,他根本不能抹殺華誠的功勞。

  “此次抗役大捷,此二法的確是立下大功,然而華醫官並未深入疫區,所以並不在封賞名單。”太醫令硬著頭皮道。

  趙煦冷笑道:“我們遠在千裡之外,連獻藥之功都沒有,又有何顏面論功行賞。”

  高太后臉色難堪,趙煦此舉直接將她籠絡朝臣的計劃全盤打亂。當下反駁道:“本宮記得華誠不過是一介少年,封為八品醫官已經是破例了,再封莫非要讓他進宮當太醫不成,拔苗助長只會害了他,等待日後他醫術大進,太醫院未嘗沒有他一席之位。”

  高太后一直信奉老成治國,

其行事極為保守,自然看不慣華誠小小年紀身居高位。  “糟糕!”

  李恪非心中暗呼,其他人不知道華誠,他卻知道如今華醫堂已經徹底擊敗了神醫堂,華誠已經是當之無愧的開封醫家第一人,甚至放眼整個大宋,也是屈指可數。

  果然,趙煦哈哈一笑道:“皇祖母有所不知,你口中的一介少年,已經接連攻克了腸癰,難產之疾,掌控華佗外科神術,更是擊敗成名已久的薛神醫,成為當之無愧的開封醫屆魁首。”

  如果是平時趙煦定然不會公然對抗高太后,然而如今華誠的事跡給了他勇氣,讓他不吐不快。

  滿朝文武不由一震,不可思議的看著趙煦,要知道無論任何一個行業做到第一的位置都不容易,這一點呂大防可謂是深有體會,他做到大宋宰相的位置足足用了四十年之久,而華誠一介少年竟然做到了醫屆魁首之位,莫非大宋醫家無人?

  一眾大臣不由將目光投向太醫令,只見太醫令滿臉苦澀的點了點頭。

  百官一片嘩然,然而聽到華誠的事跡卻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再現華佗神術,開膛破肚治療腸癰,這種傳說中的絕技竟然出現在大宋實現,簡直是令人咂舌。

  “以利相誘,有違醫者仁心,絕非君子之道,此乃利欲熏心之人,絕不可以重用,還請太后明察。”太醫令怒斥道。

  “利欲熏心,可是為何朕聽說華醫堂收費公平,問診費僅僅是傳統醫者的十分之一,而且無論貧富一律平等,而且推行以工代藥,讓無錢看病的患者家屬打掃街道,以達到醫城之壯舉。”趙煦反駁道。

  “醫城!”

  文武百官不由沉默,開封城肉眼可見的變得整潔,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來,尤其是北方疫情蔓延,醫城的創意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早有不少官員上奏垂拱殿,讓醫城之舉再大唐各地推廣。

  “沽名釣譽之輩,妄圖效仿董杏林之舉,東施效顰。”太醫令不可置否道。

  趙煦冷笑道:“東施效顰?華佗神術還是東施效顰?根治腸癰也是東施效顰?朕倒希望天下出現越來越多的東施效顰之人,如此一來,天下之人病有所醫。”

  然而太醫令一咬牙道:“華誠的確是醫術不凡,然而他走的卻是醫道歧路,妄圖想要變法醫家。”

  “變法!”

  滿朝頓時一片死寂,這兩個詞可謂是朝堂的禁忌,曾經大宋朝堂因為變法已經弄得四分五裂,到現在依舊余痛不斷。

  趙煦臉色一變,立即反駁道:“醫道歧路,我倒認為華誠走的是正道,太宗皇帝曾言: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華誠承諾和天下醫者共醫家,推行三醫政策,依我看,此人頗有太宗遺風。”

  “醫坊、醫保,醫老!”

  當一眾朝堂聽到華誠對醫者的改革,不由臉色古怪,按照華誠的計劃,醫者的待遇簡直是比官員還要豐厚。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刹那間,一眾官員的心中浮現出范仲淹的名言,原本這句話僅僅是老生常談罷了,而如今他們這句話即將成為現實,畢竟就連大宋官員也沒有這個三個待遇。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這一次華誠卻觸及了高太后的底線,因為高太后生平最討厭的就是變法,當初宋神宗變法,高太后就極力反對,等到宋神宗死了之後,高太后垂簾聽政,直接重用守舊派,徹底廢除新法,這一次,華誠在醫家的變法無論多麽成功,都會引起高太后的反感。

  “傳旨,華醫堂華誠抗役有功,升七品太醫,在太醫署聽宣。”

  然而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高太后竟然重賞了華誠,還將其調任太醫署。

  “太后莫非是老糊塗了。”太醫令不由一愣,心中暗道。

  然而最為了解的高太后的呂大防卻明白,高太后絕非是老糊塗了,但也的確是老了。

  要說皇家之悵,最讓人心痛的就要數宋神宗喪子之痛,趙煦並非是宋神宗長子,而是第六個兒子,在其前面五個哥哥全部夭折,在其後又夭折了三個弟弟。

  宋朝歷朝歷代皆有后宮子女夭折之痛,又豈能不需要神醫,華誠重現華佗神術,已經有了神醫之相,高太后放下成見,重用華誠,可謂是明智之舉。

  然而高太后此舉未嘗沒有私心,她歷經三朝,早已經垂垂老矣,身體大不如以前,然而世人無不貪生惡死,高太后此舉未嘗沒有為自己考慮的打算。

  畢竟她也老了,重病纏身,一個少年神醫在側,也是有備無患,歷代多少帝王都逃不過生死之間的大恐怖,倒行逆施,而高太后想來也不例外,為此竟然不惜違背心中對變法的厭惡,封賞華誠,將其留在太醫署,可見其真的老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