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驍雄】 【】
“吳王起事,江南州縣與士紳紛紛響應,擁兵十數萬,不過一年覆滅,紅蓮軍四處流竄,且無根基支撐,難道還能比吳王稱的更久?”
吳明達對於張之遜的判斷是充滿了疑問。她雖然生性果決,自幼熟讀兵法,長於軍略,但在大局觀上還是要差一些。
更遑論如傅淮川張之遜這種可以從用兵、地形、氣候、民心、吏治、民風等多個因素進行分析謀劃的能力。
“紅蓮不同於吳王,吳王若要成事,必須北上,因為他清楚割據江南就是死路一條,他的唯一出路就是北上上京,改朝換代。而紅蓮軍則不然,他們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活下去...所以他們不會跟朝廷硬拚,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就像去年年末,紅蓮軍先後攻打荊州和襄州,沒有攻克之後迅速轉進,轉而去攻略周邊的小城,補充給養軍械,兵分多路,讓手握精兵的程錦堂疲於應對...”
“你在看壽州之戰,吳王軍圍攻壽州多日不下,損失慘重,但仍舊不肯退卻,究其原因就是他必須北上...最後只能是被傅津川將其主力全殲在淮南,他自己也驚懼而死...”
“所以對於紅蓮軍,不能以常理視之...”
吳明達聽後覺得很有道理,繼續發問道:“若之遜你為主事之人,該如何用兵?”
張之遜聽後卻搖了搖頭,手上的折扇扇了扇風,眼睛繼續看著外面的水面和兩岸的樹木。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野果閱讀!真特麽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yeguoyuedu】
“這不單是用兵的問題。朝廷想要平亂,越是求快,就越是難為,想要平滅紅蓮,光是名將精兵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能臣乾吏,肅清川楚之地的各州縣的吏治,村寨連結自守,推行聯保,先從根子上斷掉紅蓮的兵員和給養補充,在以大軍逐步推進,限制紅蓮軍騰挪轉移的空間,最後把紅蓮軍困死在川楚山林之中...”
“但這法子耗時太久,少說也要個三年兩載,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軍力,又需要一位既能治軍又能理政的大員,統一調度諸軍和各州縣的軍政事物...”
吳明達聽後,又看了一眼懸著的地圖,目光落在山南道西部以及劍南道南部的川楚交匯之處。隨後又望向河北然後道:“當年貝州之亂持續三年,如今朝廷看來要繼續重蹈覆轍...難道朝廷就沒有智謀之士能夠看得起局勢?”
“朝廷自然有人能看得出問題所在,可現在的財賦不足用,很難支持這樣的平亂方略,殊不知,欲速則不達,想要從速解決,反倒會勞而無功...”
“若是此亂持續過久,必然又是個巨額錢糧都填不滿的無底洞,到時候朝廷為了平亂只能加賦稅,而朝廷各州官府,本就吏治敗壞,地方官員必然會借著加賦的時機中飽私囊,上下其手,朝廷要加三成,他們就敢加六成甚至九成,而且各地的大戶多於官府勾結,亦或是世家大族朝中有人,這些稅賦的重擔最後都要落在小民頭上,小民交不起田賦,就會出賣土地,或者為了逃避賦稅成為流民...”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世驍雄】 【】
“長此以往,民怨沸騰,
這就是烈火烹油,稍有不慎,就會有江山傾覆之危,這也是燕王府的機會...” 張之遜洋洋灑灑數千言,隻說到最後一句的時候,吳明達聽聞卻是眼前一亮。
因為川南楚西的巴山南山等地,本就是流民匯聚之所,土地貧瘠,這也是為什麽紅蓮道選擇在這些地方起事的原因。
若是真如張之遜所預計,大晉朝廷在或許真的要風雨飄搖了,即便是還能勉強維持,但也必然無力削藩。
若是維持不住,那就是天下大亂的局面,到時候或許真的能入主中原?
吳明達想道這裡,嘴角突然浮現出一絲笑意,只是非常平常的笑。
恰好張之遜這個檔口轉過頭來看向她,一個不愛紅裝愛武裝,整天想著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女子,不溫婉,不柔弱,還帶著仿佛是冰天雪地的遼東,養出的冷冽寒意。
偏偏他卻如癡如醉。
他曾經以為自己會喜歡個溫婉可人的女子,但初見那一眼就足以讓他把之前的全部設想統統拋開。
喜歡一個人,從來不需要講道理,也沒有道理可講。
更沒有規律可循。
情不知所起,也不知所終。
燕王府內的獨秀峰上,有一處涼亭,因為處在峰頂,在夏日裡涼風一吹,格外的清涼。
吳仁光與老和尚姚秉忠,以及軍師劉恂一起踩著青石板道,登上了獨秀峰。
坐在亭子裡,吳仁光和劉恂都有些氣喘籲籲,只有年歲最大的老和尚姚秉忠好像如履平地。
“我這女兒,自幼就是嬌慣壞了,如今這招女婿這麽大的事,她自己就定了,還說是個經天緯地的大才,真是拿她沒辦法啊。”
坐在亭子裡,吳仁光就開始“抱怨道”。
遠在遼東的他早就收到了兒女的家書,知道自家的四姑娘自己找了個女婿回來。
據說還是什麽“經天緯地之才”。
不光是兒子女兒這麽說,就連負責上京聯絡以及情報的陳劍州也是如此評價。
這就不得不讓他重視起來。
要是吳明達和吳藥師看人可能還會出差錯,但是陳劍州的眼光他還是信得過的。
“卻是要恭喜王爺了。”姚秉寬看著吳仁光臉上略帶些得意的面容說道。
吳仁光笑道:“這個恭喜的話先不忙說,等明達回了大寧,還得拜托姚先生和劉先生你們試試那張之遜的成色,若是個草包,繡花枕頭,我可是不認的。”
對於燕王府來說,其實能征善戰的精兵猛將,那是不缺的。
遼東自古苦寒之地,精兵輩出之所,民風尚武。還有生性彪悍的東胡蠻兵可用。
但謀劃之士,理政之臣,卻是再來多少也不嫌多啊。
對於偌大一個燕王府來說,可以稱得上謀主的,不過寥寥數人。
其余不過是庸碌之輩,處理些庶務尚可。真正能跟燕王一起謀劃大事,也就只有眼前的姚秉寬和劉恂。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世驍雄】 【】
遼東各州府的刺史、別駕等也多是武將充任,因為沒有那麽多文官和吏員。
所以他對於兒女口中的“大才”也是存了很多期待的。
就是不知道這大才。能不能助遼地大蟒,飛升化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