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乾心論道》第32節 逢故友茅廬1言志(二)
  且不提那太守孔蘩露又遭“名士”羞辱,如何憤恨。

  單說陳仲三人,回到朝廟對面的茅草屋中。

  董志張解下腰間玉佩,贈與蘇元明做個見面禮。

  陳仲令蘇元明道謝之後,打發他自去院中練習棍法。

  “子正公,蓬萊君桓志將在新昌召集論道法會,我蓬萊道洲諸多高修名士,都將與會,我此來便是邀你同往!”

  董志張與陳仲坐下之後,迫不及待說起了來意。

  “我原本想著,公與我皆未破境,或許法會上能有所得,卻沒想到,子正公已是得了天命,可喜可賀呀!”

  陳仲也自唏噓。

  道出自己回鄉的本意,誰料原本自忖道業將終之時,卻能有如此緣法。

  董志張聽了此中種種,也是感慨萬千。

  他可謂是感同身受了。

  陳仲從青壯年時,便受困關礙,幾十年苦苦琢磨,一直到身體衰朽,明顯感受到力不從心,最後不得不選擇向命運妥協,打算尋一名傳人,將自己求道不得的遺憾,寄托在後人身上。

  這段經歷中,最最不堪令人回味的,便是心態的變化,從一往無前到無可奈何。

  若是旁人,陳仲不可能與之細說,甚至提都不會提。

  但董志張不同,他就算比陳仲小了三十歲,如今也五十開外的年紀了,再繼續蹉跎下去,十年時間轉眼即逝,他又沒有陳仲鎖精禁漏的功果,一身修為只會更快、更早散去,故而此間種種滋味,他都已經深有體會。

  “不足道,當真不足道!”

  董志張慨歎連連,既是自憐,也是替陳仲高興。

  “不過,子正公此番動念,收得佳徒,也可謂桑榆之得!”

  院子裡,蘇元明耍棍,早就不知不覺入得了定靜。

  定靜,不是非要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才能尋得的。

  似蘇元明舞棍,心無旁騖,最終自然得靜,在修行中便屬於動功。

  對於絕大多數修士而言,動功難成、靜功易得。

  董志張看出了蘇元明輕松得靜,立時便知曉,這壯碩少年果然不凡,怪不得能入陳仲之眼。

  陳仲聽了,卻是擺手笑道:“子鳴你走眼了,我這徒兒雖則能得動功,於靜功上卻是苦手,若說可觀之處,也就是他葆有赤子之心,待母至孝。”

  董志張難以置信。

  世上還有難的會,簡單的反而不行的?

  片刻後,蘇元明一套棍法耍完,自然而然出了定靜,看時間尚早,未到晚課的時候,便向陳仲稟告一聲,說回家取些獵物,順便請那李大叔過來,商量建造事宜。

  陳仲讓他去了,草廬這邊只有蔬菜,原本是陳仲氣血衰朽,為了給身體減輕負擔,不再吃肉,如今突破感應,便無需顧忌許多,正要肉食招待客人。

  陳仲心中暗道:“董子鳴為五行論所誤,我且點他一點。”

  感應這一關具體是怎麽回事,陳仲固然不能說,但也不是什麽都說不得。

  “子鳴,以你之見,我輩修行當以何者為先?”

  陳仲微一沉吟,首先發問。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每一個修行之人,都會思考,也會在互相交流中談論的問題。

  而且,當兩名修士交談時,一方拋出了這個問題,往往就意味著,接下來將會是很正式的論道了。

  董志張當即挺腰,跪坐姿態一絲不苟。

  他很清楚,這是陳仲在突破了感應之後,

主動向他傳授經驗與感悟!  這可是一位感應大修,面對面、一對一的傳授!

  多少修行人,做夢都想要得到這樣的機會!

  恭恭敬敬向陳仲肅拜行禮。

  董志張方才認真回答道:“我以為,修行當以天命為先。《白虎通》有言太素始質,然後判清濁、對陰陽,天乃鎮、地乃易,精乃曜布、物乃施生,人居其中,修五行之德運,曳天命而仰從,庶幾可近道也哉!”

  這是老生常談了。

  前漢時,上古修士伏生出世,飛升前,在炎州道伏華山九澧峰,講授五行之道。

  當時世人經過了近古的千年大亂,久已沒有人能夠修成仙道。

  於是伏生傳授的五行之道,一下子就獲得了所有修士的極大重視。

  幾乎各家各派,都希望能夠將自己傳承的法門,與五行之道相融相合,從而得證仙果。

  最終,經過兩漢數百年的鑽研,五行之道與儒家殘留的原典被融合為《五行白虎通》,可說是當世集大成之作,被所有修士都寄予厚望。

  《五行白虎通》從天地開辟之前,解釋到了國家、個人的一切禮儀制度、生活準則,而且表面看起來確實可以自圓其說。

  但時至今日,數百年過去,仍舊沒有任何一名修士,憑借《五行白虎通》重開仙道。

  可以說,當下哪怕是再相信五行論的修士,也開始對《五行白虎通》將信將疑了。

  然而,《五行白虎通》畢竟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而其它的,質疑它的種種觀點,則難免顯得散亂不成體系。

  哪怕是後漢時,大修士張德平以數算之法,明確得出——諸天星辰繞地而行, 各種天象變化,都是因為星辰運行軌跡而有規律出現的,並非是因為天命與人世感應,向人們揭露祥瑞、災厄的結論。

  卻也仍舊無法從根本上,徹底推倒《五行白虎通》。

  說白了,就是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一種公認的,可以替代《五行白虎通》的修行法門。

  所以,哪怕再有懷疑,董志張這些修士,在論道時,往往也仍舊以《五行白虎通》做為自己的觀點基礎。

  陳仲當然也沒有能力拿出一套完整的法門,來替代《五行白虎通》。

  故而,並不與董志張爭執。

  “天命或在,然我輩之於天地,亦不貴於草芥、不賤於塵埃,止一芻狗耳。故曰,天命於我非可製、順者也。”

  陳仲不疾不徐,娓娓而言。

  “我嘗遊於長州道,與嵇叔夜訪竹,聞‘人無志,非人也’之論,深以為然,人之為人而非草木者,豈非有無志氣之別也歟?人而有志,乃知聆大音、修細行、求天道,故曰,修行之先,或在立志。”

  董志張顯然沒想到陳仲論道,不講天地由來這些事關根本的大道理,居然一下子收縮到了“立志”這樣的個人小事上來。

  立志。

  凡是秉承儒家學問的士人,誰不是在啟蒙的時候,就被教導要立志了呢?

  陳仲的說法,簡直比老調重彈還要老。

  但是,陳仲做為突破了感應的大修士,特意鄭重其事地講“立志”。

  其中沒有深意?

  真要這麽想,董志張就是個傻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