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乾心論道》第35節 逢故友茅廬1言志(五)
  淯水南出岫山,途經武次郡城東之時,分為西流和東流。

  其中東流一路南下,過新昌郡,在臨蠶郡折向西去,最終在仙門郡南部注入邇海。

  西流則穿過殷山山脈,開辟出“深峽斧開,援壁登天”的壯觀景象。

  近乎於直上直下的陡峭山崖,矗立在河流兩岸,奔騰的淯水好似一條長長的白玉帶。

  水面上行船,仰頭觀望,只能看到山崖直插入雲,猶如已經連接到了天外一般。

  時不時的,有鷹隼猛禽出入雲層,也能偶爾看到善於攀登的動物在崖壁上往來。

  據傳說,這壯觀的景象,是上古之時,兩位大修士相爭鬥時造成的。

  但那場爭鬥並沒有什麽結果,因為爭鬥造成生民死亡,惹怒了真如妙有世界中的聖王伏羲氏,伏羲氏降下一道諭旨,兩名大修士便即消失,連他們的名號以及過往事跡都一並泯滅。

  於是後世之人,僅僅留下了一個關於他們的傳說。

  真如妙有,便是仙界的古稱。

  當今修士難以解讀“真如妙有”到底是什麽含義,於是這個稱謂也很少有人再用。

  “子正公,昨夜、我實在是失禮了!”

  董志張看起來已經從哀痛情緒中恢復了平靜。

  他來到正在船頭,一邊觀望山景,一邊駕馭小舟的陳仲身邊。

  “子鳴乃是真性情,何來失禮一說?”

  陳仲向身側邁過一步,讓出一些位置,使董志張可以與他並肩立在船頭。

  站在了這裡,只見前方濁浪滔滔,小舟逆流而上,不時便有一些若隱若現的礁石,與小舟擦肩而過。

  不對!

  應該說,是小舟與礁石擦肩而過。

  這艘船,是董志張在仙門郡,向太守孔蘩露臨時借用的,就是一艘再普通不過的漁舟。

  船尾有櫓,船頭有篙。

  打漁的工具隻留下了兩支釣竿,一個魚簍。

  船上則唯有陳仲和董志張二人而已。

  董志張回身去看,船尾的櫓槳無人操縱,而那船頭的長篙就在他身側靜靜放著。

  “這……”

  董志張哪裡還不明白,小船逆流而行,當是陳仲的能為!

  “子正公,這是法術?”

  董志張頗為羨慕。

  他沒有突破感應,根本修煉不成法術,即便勉強修行了幾門障眼法護身,也不可能做到如陳仲這般,毫無煙火氣地駕馭行船。

  然而,陳仲自從成就感應,哪裡有時間去修煉什麽法術?

  輕笑搖頭。

  “望氣術耳。”

  陳仲的望氣術,在他的故交中可不是什麽秘密,也有不少人想要向陳仲學習這手本領,可惜至今無人成功。

  甚至,就連陳仲入靜時“觀辨諸氣”的法門,大多數朋友也無法領悟。

  倒是蘇元明,在這方面應當算是悟性頗高。

  董志張聽到是望氣術,不由得更加羨慕了,但同時也難以理解,怎麽望氣術還能用來駕船嗎?

  這種疑惑,對於不通望氣之人,卻是無法言講,甚至於那陳仲自悟的飛劍之術、斬氣之術、步虛之術等等,歸根結底,都可算是望氣術。

  兩人立在船頭,閑談片刻,董志張便拿起了長篙。

  昨天夜裡,他們出發,陳仲讓董志張先行休息,畢竟情緒波蕩過大,也是有損功行的。

  如今董志張恢復了平靜,便來替換陳仲。

  陳仲也不推辭,他突破感應也有兩日時間了,

身體逐漸適應了新的狀態,是時候可以嘗試著修行下一步的法門。  感應之後,接下來的修行,在《劍術》稱為元真內景。

  也即是那副骷髏圖。

  而要開始這一次第的修行,第一步便是忘記骷髏圖。

  雖然《劍術》中,僅有一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但修行法門從來都是一以貫之的,不存在前面用過了,後面就沒用了的情況。

  感應之前的心齋、嬰寧和坐忘三關,是基礎,同時也是從始至終都要保持、運用的。

  骷髏圖做為外部帶來的“認知”,則必定與陳仲自身有所不合。

  死板按照骷髏圖去修煉自身,修不成還則罷了,真要修成了,只怕陳仲也就不再是陳仲了。

  陳仲隨意選了個舒服的姿勢,抱著鈞平劍坐下。

  定靜中,只見自身諸氣升騰,逐漸將那一方靜謐的世界填充。

  而此中,則恍恍惚惚多出了一具陌生的骷髏骸骨,也如陳仲自身的坐姿一般。

  陳仲並沒有理會,只是如以往修行一般,尋得自身那一縷真氣,坐守靜觀。

  關於真氣,各家各派均有不同說法、不同觀點。

  根據各家自己的認識,也分別發展出了諸多修行法門,比如儒家就是在培養出胸中一口浩然之氣後,以浩然之氣染化真氣,最終追求的是“浩然氣純”,以及浩然之氣的宏大。

  陳仲所修行的道家法門,則認為真氣是人身諸氣之真,真即是道,道可外求,亦需內求,修法便是守內行外,靜功時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自身真氣,動功時以身體感悟外界道理,最終二者相合,以得道果。

  另外伏生所傳授的五行論,則認為天地萬物均備五行之屬,化於五運之行,修士應當善察自身五行五運,化五行之氣而為真,講求的是將五行運化加以壯大真氣,最後真氣充盈全身,羽化而登仙。

  除去這些。

  陰陽家道統認為真氣分陰陽表裡,有龍虎之交、坎離之媾。

  墨家認為真氣就是人與天地間其他存在的根本區別,真氣即諸氣之靈長,深求真氣之理,便可“一生萬物”。

  等等等等,諸如此類。

  因為各家對真氣的看法不同,在感應境界之後的修行,也逐漸開始變得大相徑庭。

  陳仲靜觀真氣,不知不覺中,那模模糊糊的骷髏像便消失不見。

  但陳仲就如不曾理會它的出現一樣,此時甚至不知道它的消失。

  因為陳仲沉浸在了真氣自身的變化當中。

  可還記得,陳仲突破感應之後,得以憑借望氣術,觀看到諸氣摶煉的過程?

  此時此刻,陳仲便似是觀看到了真氣的類似過程,不同的是,真氣並非由其它什麽“炁”所摶煉而成,它不知所從來,極其純粹,就那麽無憑無據,出現在那裡,同時也並非靜態,而是有著自己的種種化變。

  恍惚間,陳仲似是從真氣的化變中,看到了一條寬闊通路。

  這通路陌生又熟悉。

  在引起了陳仲注意的那一刹那,卻又消失不見。

  陳仲有種莫名的感覺,這條“通路”,就是接下來的修行關鍵。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