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林平之命馬文書給王朝馬漢登記入冊,將兩人列為錦衣衛校尉之職。二人脫胎換骨,站在堂下意氣風發,眾人也從張龍趙虎處得知二人來歷,只是不知有曾經偷盜之事,隻知是做善舉被大人發現,心中不禁暗歎二人運氣了的。不久林平之上堂,先是詢問了張龍最近招標新人的事宜,隨後將王朝馬漢正式介紹一下。隨即開口道:“張龍,對寧夏衛屯田之事你了解多少?”張龍面色一紅,赧然道:“大人,卑職無能,近幾年邊軍衛所內我百戶所實在無力滲入,過去的幾個暗探也在韃靼犯邊的時候戰死,故此卑職對其現狀不是很清楚,只是根據外部觀察,去年以來,寧夏衛因屯田之事多有齷齪,甚至曾有死傷。”
林平之點頭道:“難為你了,在那種情況下還能得到這些情報已不容易.”說著話,林平之抽出一疊文檔,派發給張龍趙虎,看兩人接過文檔。林平之開口道:“張龍趙虎,你們四人回去以後,按照本官的命令行事。”隨即又拿起一份文檔轉向王寬道:“王寬,你和馬華這幾日去一趟寧朔縣指揮使衙門,到了以後按本官的意思行事。”
這幾日王寬馬華心情不是太好,王寬還好說,只是在林平之赴宴當日說了錯話,大的問題也沒有,而且自己畢竟還是升官了,還是樂大於苦。馬華則不然,他和王寬同時追隨的林平之,現在王寬已經歸為從七品小旗官,自己還是白丁一個,現在又看林平之對張龍等人態度親和,自己貌似更邊緣化了,心情更是糟糕。現在二人見到林平之有任務派發給他們,而且還是去寧夏衛指揮衙門這種地方辦差,心情一下大好,都決心一定要把事情辦漂亮,讓大人對自己也高看一眼。
將眾人分配下去後,林平之宣布散會,隨即命馬文書看家,自己帶著王朝馬漢走出了衙門。林平之到寧夏的時候正是正德四年九月,現在已是十月,走到大門外,一股寒風撲面而來,夾著一些雪粒,打在臉上。還好林平之雖然看似文弱,體魄卻雄健異常,因此這點寒冷對他們並沒有影響。再看王朝馬漢,二人呼著白氣,也是神情正常,顯然這種天氣對他們已是習以為常。
林平之籲了口氣,隨即翻身上馬打馬揚鞭呼帶著兩人呼嘯著出城而去。半個時辰後,三人來到了一處村鎮,站在村口舉目環顧四周。放眼望去,這村鎮一派凋零肅殺之氣,給人一種蕭索之感——李俊堡,也是錦衣衛所的屯田之處。
大明朝自洪武皇帝開國以來,便以衛所制度為大明最重要的軍製。自洪武十七年,朝廷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一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調發從征,無事則還歸衛所。此法的實行,須有一套能保障軍隊數目的戶籍制度配合,來維持衛所製的運行,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太祖洪武帝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軍戶即戶籍種類屬軍籍之戶,初期的來源有二,一是元代原本的軍戶,二是現役軍人之戶,這在洪武二十一年黃冊編造之後更加以確立。軍戶為世襲,且管理頗嚴格,除籍十分困難,大致上除非丁盡戶絕、家中有人成為高官或是天子赦免,是無法除軍籍的。盡管如此,日久軍戶仍日漸減少,因此後來有使因犯罪而充軍者入軍籍之方法,被稱作恩軍或長生軍。
軍戶的主要的任務,便是出一丁男赴衛所當兵,
稱作正軍,其他的子弟稱作餘丁或軍餘,正軍赴衛所,至少要有一名餘丁隨行,以助其生活,由於軍戶負擔沉重,故多給有田地,且正軍免全部差役,而在營餘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並供給正軍之生活。如後來影響所有民間秘密宗教的羅教創始人羅思孚,本是一名戍軍,後來找人頂替之後,才離開軍伍。 軍丁的分發地點,多以距離原籍地遙遠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但長途的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給役卒帶來不少痛苦。正軍服役於衛所,必須帶妻同行,以安定生活並生兒育女,每一軍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糧,但實際情形則常分配不足,行軍時則發給口糧,衣裝則須自備,武器則由國家以工匠生產。軍士在營,分成守備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時輪流,屯田固定上交糧食,以供給守備軍及官吏,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自宣宗皇帝以後,衛所官侵佔軍屯田地、私役軍士耕種之事,已經常發生,這個目標漸難以達到。
一般正軍身死,即以戶中壯丁補充,但由於軍人生活困苦,逃兵甚多,洪武初年即有逃兵,至洪武三年十一月,逃亡者計47986人,因此有“根補”、“勾補”等方法。根補即抓回逃軍,勾補則由其戶中以丁補,但此舉既擾民又擾官,亦有軍官藉此貪汙,迫害人民,使鄉裡間痛苦不堪。而且逃兵有增無減。正統三年,逃亡官軍竟達1633664人,這時開始有募兵之舉。
錦衣衛雖然是皇上親軍,但畢竟也是大明軍隊編制,也有屯田職責,只不過因為錦衣衛的特殊地位,從一開始就不像其他衛所一般正常的屯田,到永樂皇帝的時候其屯田的職能已經基本退化,各地衛所更基本喪失了屯田的功能,寧夏府錦衣衛本也有自己的屯田處,不過早在弘治年間便被其他衛所徹底兼並。此次林平之出京時便向天子提出了重建地方錦衣衛屯田的建議,天子雖然不以為然,卻也沒因為這點小事多想,便隨口應了林平之。數日前林平之已經將天子詔令上報了寧夏衛,前幾日去周昂府上赴宴,周昂也不以為意,只是暗笑林平之不知天高地厚,也抱著某種幸災樂禍看熱鬧的心理,便將錦衣衛以前的屯田所交還了了林平之,本來周昂還想偷工減料,但是林平之早已經從劉瑾那裡拿來了兵部庫存的文檔,寧夏錦衣衛雖然是百戶所,但是天子親軍的身份,他在寧夏衛卻有一個千戶所的屯田之地,周昂也隻好捏著鼻子認了。
寧化寨是大明軍隊在寧夏府最先落腳的地方之一,那時候,一支來自福建的戍邊隊伍來到此處, 他們把村子修繕成寨子的形式,屯兵三百多人,可能是他們思念老家吧,於是,這個無名的小村有了正是的名字——寧化寨。林平之本就是福建人,在得知自己的屯田之處是這裡是不禁唏噓不已,暗道也許這就是冥冥中的天意,造化弄人,更有心讓此地大治。
弘治四年,李俊調任寧夏,任都督同知,李俊鎮守寧化寨,他最初是延綏鎮的一個百戶長,憑軍功一步步往上走,來戍邊時候,把駐軍地選到了現在寧化寨,把廢寺拓寬,並築牆為堡,圍著金塔(多寶塔)展開,一個更大的駐地產生了,也就是現在的李俊堡。同時,李俊把手下的許旺,曾剛,吳團,王雷等等都分出去建立軍屯,因為那麽多人,都是要糧食維持生活的啊,另外,分散不遠,可以形成犬牙交錯態勢,相互照應,可以對韃靼敵軍形成有效防范和打擊。
可能周昂之所以有看林平之笑話的心理,是因為李俊堡的位置極其惡劣,李俊堡離賀蘭山近,北去玉泉營,平羌堡都很近,快馬加鞭半個時辰就到。而平羌堡和玉泉營主要防禦的是從賀蘭山赤木口(如今的三關口)竄出來的敵軍。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絕對是面對韃靼胡虜的最前沿陣地,但是林平之不怒反喜,如此險要之所,所謂的危機自然也是莫大的機緣,他一眼就看出來李俊堡是通往寧夏平原內部的第二道防線,一旦敵軍跨過李俊堡,那麽寧夏平原就門戶大開。所以,李俊堡稱得上是交通要道上的咽喉之地,李俊堡的位置太重要了,自己必要將之建成鋼鐵堡壘,不負天子重托。